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43324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公开了削减发光装置和包括该发光装置的照明装置的零件个数,实现这些装置的结构的简单化、小型化的光束控制部件。在该光束控制部件(4)中,全反射面(12)作为反射部件发挥功能,将从入射面(13)入射而到达了全反射面(12)的、来自发光元件(LED等)(3)的光,通过全反射面(12)向出射面(11)第1出射面(11a)和第2出射面(11b))侧全反射,并且将来自第2出射面(11b)的照明光与来自第1出射面(11a)的照明光重叠而有效地利用来自发光元件(LED等)(3)的光,并且大范围地照射被照射面(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控制从发光元件(例如,LED)出射的光的方向的光束控制部件、具备该光束控制部件的发光装置、以及使用该发光装置照射被照明部件的被照射面(广告板、 壁面、天花板、地面等)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已知如图1所示,在招牌100的前斜下方配置发光装置101,利用从该发光装置101出射的光,照射招牌100的被照射面(表面)102的外照式的照明装置103。用于该外照式的照明装置103的发光装置101将卤素灯(halogen lamp)或放电灯(discharge lamp)等的光源104收纳在壳体105内,利用安装在壳体105的内部的反射部件106反射来自光源104的光,并且利用透镜107折射从光源104直达的光以及通过反射部件106反射后到达的光并出射,并利用从该透镜107出射的光照射被照射面102。另外,在专利文献1 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与这样的照明装置103的技术同样的技术。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第2001-30750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第2008-21661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对现有的照明装置而言,发光装置的结构复杂且零件个数多,所以无法满足包含发光装置的制品价格的廉价化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省空间化的要求。另外,由于现有的照明装置使用卤素灯或放电灯作为光源,所以也无法满足省电化的要求。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发光装置的结构简单而削减零件个数,实现照明装置的廉价化、省空间化、省电化的光束控制部件。本专利技术的光束控制部件将来自发光元件的光从被照射面的斜前方侧的位置倾斜地照射到所述被照射面,其中,配置为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轴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一致,所述光束控制部件所采用的结构包括入射面,使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入射;全反射面,将从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的一部分全反射并集光;以及出射面,出射由所述全反射面反射的光以及从所述入射面直达的光,所述入射面为凹部的内表面,该凹部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向地形成在背面侧,所述入射面包括第1入射面,位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第2入射面, 位于该第1入射面与所述凹部的开口边缘之间,所述全反射面形成在所述背面侧和所述出射面侧之间,并且形成为围绕所述光轴,并将主要从所述入射面中的第2入射面入射的光向所述出射面侧全反射,所述出射面包括第1出射面,在与所述背面相反侧的位置且形成在所述光轴的周围,并配置在比所述光轴更靠近所述被照射面侧;第2出射面,配置在比所述第1出射面更远离所述被照射面的位置侧,所述第2出射面形成为,与来自将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作为旋转轴而使所述第1出射面旋转180度的面的出射光的配光特性相比,来自所述第2出射面的出射光的、朝向所述被照射面的光束较多。在本专利技术的光束控制部件中,全反射面如反射部件那样地发挥功能,通过全反射面向出射面(第1出射面和第2出射面)侧全反射从入射面入射而到达了全反射面的、来自发光元件(LED等)的光,并且将来自第2出射面的照明光与来自第1出射面的照明光重叠。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来自发光元件(LED等)的光,并且能够大范围地照射被照射面。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光束控制部件不需要反射部件。其结果,能够使利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发光装置的结构简单而削减零件个数,满足照明装置的省空间化的要求和制品价格的廉价化的要求。另外,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发光装置和照明装置将发光元件 (LED等)作为光源,所以与将卤素灯或放电灯作为光源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省电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照明装置的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和使用了该发光装置的照明装置的图。图3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第1实施方式的外观立体图(从斜上方所见的外观图)。图4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图5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比较例的外观立体图(从斜上方所见的外观图)。图6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比较例的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从使用了比较例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照明装置照射到被照射面的照明光的照度分布(illuminance distribution)的图。图8是示意地表示从使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照明装置照射到被照射面的照明光的照度分布的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仅从第1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第1出射面照射到被照射面的照明光的照度分布的图。图10是示意地表示仅从第1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第2出射面照射到被照射面的照明光的照度分布的图。图11的(a)是从侧面侧所见的、示意地表示使用了比较例的光束控制部件时的光路的图,图11的(b)是从侧面侧所见的、示意地表示使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时的光路的图。图12的(a)是从上方所见的、示意地表示使用了比较例的光束控制部件时的光路的图,图12的(b)是从上方所见的、示意地表示使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时的光路的图。图13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外观立体图(从斜上方所见的外观图)。图14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图15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第3实施方式的外观立体图(从斜上方所见的外观图)。图16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第3实施方式的图。图17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第4实施方式的外观立体图(从斜上方所见的外观图)。图18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第4实施方式的图。图19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第5实施方式的外观立体图(从斜上方所见的外观图)。图20是表示光束控制部件的第5实施方式的图。图21是表示基板上的发光元件和支架(holder)的卡合状态,并且表示光束控制部件和支架的卡合状态的剖面图。图22是表示支架的图。图23是表示图3的光束控制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M的(a)是从斜上方所见的、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其他使用例的内照式的照明装置的外观立体图,以及图M的(b)表示内照式的照明装置的图。图2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照式的照明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图沈的(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照式的照明装置中的被照射面的照明状态的图,以及图26的(b)是表示比较例的内照式的照明装置中的被照射面的照明状态的图。图27的(a)、(b)、(c)是用于说明图27的(a)比较例的光束控制部件、图27的 (b)本专利技术的第1群的光束控制部件、以及图27的(c)本专利技术的第2群的光束控制部件之间的出射特性的差异的图,并且是用于说明通过模拟实验求出的各个光束控制部件的出射特性的差异的图。标号说明1 发光装置;2,60 照明装置;3 发光元件(例如,LED)4 光束控制部件;6、62a 被照射面;7 发光中心;8 光轴;11 出射面;Ila:第1出射面;lib:第2出射面;12 全反射面;12a 第1全反射面;12b:第2全反射面;13 入射面;13a 第1入射面;13b 第2入射面;14 中心轴;15 背面;16 凹部;20:上端边缘(顶边)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发光装置和照明装置)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光装置1和使用了该发光装置1的照明装置2的侧视图。如该图2所示,发光装置1经由光束控制部件4出射由发光元件3 (例如,LED和通过密封部件密封的LED)发出的光。发光元件3和光束控制部件4 一对一地对应。另外, 在图2中,利用α表示发光元件3的出射光的亮度半光强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束控制部件,将来自发光元件的光从被照射面的斜前方侧的位置倾斜地照射到所述被照射面,其中,配置为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轴与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一致,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包括:入射面,使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光入射;全反射面,将从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的一部分全反射并集光;以及出射面,出射由所述全反射面反射的光以及从所述入射面直达的光,所述入射面为凹部的内表面,该凹部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向地形成在背面侧,所述入射面包括:第1入射面,位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第2入射面,位于该第1入射面与所述凹部的开口边缘之间,所述全反射面形成在所述背面侧和所述出射面侧之间,并且形成为围绕所述光轴,并将主要从所述入射面中的第2入射面入射的光向所述出射面侧全反射,所述出射面包括:第1出射面,形成在与所述背面相反侧的位置且形成在所述光轴的周围,并配置在比所述光轴更靠近所述被照射面侧;第2出射面,配置在比所述第1出射面更远离所述被照射面的位置侧,所述第2出射面形成为,与来自将所述发光元件的光轴作为旋转轴而使所述第1出射面旋转180度的面的出射光的配光特性相比,来自所述第2出射面的出射光的、朝向所述被照射面的光束较多。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晃伸山田恭平河原纪之高鸟洋
申请(专利权)人: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