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支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35331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携式支撑架,包括两支杆及一收折结构,两支杆的顶部共同构成一承载面,每一支杆的前端结合一第一支脚,后端结合一第二支脚。第一支脚经由一第一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支杆,第二支脚经由一第二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支杆,以使第一及第二支脚均绕着一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第一支脚的上端形成一挡止部,下端形成一第一脚部。第二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脚部。收折结构连结于两支杆之间,且两支杆经由收折结构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间转换;这样,可将支撑架收合而较便于携带且可调整其倾斜角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可携式支撑架,特别是指一种能够将可携式电脑承托于其上且便于携带的可携式支撑架。
技术介绍
现代人使用电脑的频率日渐增高,为了方便使用者将资料携带至外地演讲或方便经常出差的人使用,因此有可携式电脑的专利技术,由于可携式电脑的特色在于携带方便,故可携式电脑的设计走向轻薄为主。由于该可携式电脑整体厚度薄、体积小,当使用者将可携式电脑放在桌面上使用时,其荧幕的高度往往过低,使用者必需低头观看,并不符合人体工学,长期使用容易产生颈部酸痛等不适的现象。因此,已有本领域人员开发出一种支撑架,以支撑笔记本电脑,然而该支撑架共同的问题是体积庞大、无法收合,故难以随着笔记本电脑一同携带,且无法随意调整支撑架的倾斜角度,以改变笔记本电脑的高度而符合人体工学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合而较便于携带且可调整其倾斜角度的可携式支撑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携式支撑架,包括两支杆,该两支杆的顶部共同构成一承载面,该每一支杆的前端结合一第一支脚,后端结合一第二支脚,该第一支脚经由一第一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支杆,该第二支脚经由一第二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支杆,以使该第一支脚及该第二支脚皆绕着一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一支脚的上端形成一凸伸出该承载面上方的挡止部,该第一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脚部,该第二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脚部;以及一收折结构,其连结于该两支杆之间,且该两支杆经由该收折结构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间转换。进一步地,该收折结构包含两连杆及一连结于该两连杆之间的连接件,该每一连杆的一端经由一第三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该支杆一侧,以使该连杆的一端绕着一垂直于该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该每一连杆的另一端经由一第四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连接件,以使该连杆的另一端绕着该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进一步地,该连接件的两侧形成有对应于该两连杆的两缺槽,该两缺槽之间形成一挡壁,该每一连杆的另一端形成一枢接部,该枢接部收容于该缺槽,该枢接部设有一对应于该挡壁的凸部,该凸部挡止于该挡壁,以限制该连杆的转动角度。进一步地,该支杆包含多个管体,所述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该第一支脚及该第二支脚分别包含多个另一管体,所述另一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进一步地,该支杆的前端设有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一穿槽,该第一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一穿槽中,在该第一穿槽的内部形成一4第一限位部,该第一支脚在对应该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一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一支脚的转动角度,该支杆的后端设有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的后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二穿槽,该第二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二穿槽中,在该第二穿槽的内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该第二支脚在对应该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二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二支脚的转动角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携式支撑架,包括两支杆,该两支杆的顶部共同构成一承载面,该每一支杆的前端结合一第一支脚,该第一支脚经由一第一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支杆,以使该第一支脚绕着一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一支脚的上端形成一凸伸出该承载面上方的挡止部,该第一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脚部;一收折结构,其连结于该两支杆之间,且该两支杆经由该收折结构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间转换;以及一第二支脚,该第二支脚经由一第五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收折结构,以使该第二支脚绕着该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二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脚部。进一步地,该收折结构包含间隔且对称设置的两座体,该两支杆的后端分别经由一第六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该座体,以使该支杆的后端绕着一垂直于该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二支脚设置于该两座体之间。进一步地,该收折结构包含间隔且对称设置的两座体及相互啮合的两齿轮,该两支杆的后端分别经由一第七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对应的该座体,以使该支杆的后端绕着一垂直于该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二支脚设置于该两座体之间,该每一齿轮设置于对应的该支杆一侧且与其同步转动。进一步地,该支杆包含多个管体,所述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该第一支脚及该第二支脚分别包含多个另一管体,所述另一管体相互套接而可相对滑移伸缩。进一步地,该支杆的前端设有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的前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一穿槽,该第一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一穿槽中,在该第一穿槽的内部形成一第一限位部,该第一支脚在对应该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一抵接部,该第一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一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一支脚的转动角度,该支杆的后端设有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二结合部的后端面内凹形成一上下贯穿的第二穿槽,该第二支脚部分收容于该第二穿槽中,在该第二穿槽的内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该第二支脚在对应该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挡止于该第二限位部,以限制该第二支脚的转动角度。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可携式支撑架可收合而较便于携带, 且可经由转动第一及第二支脚而调整可携式支撑架的倾斜角度至符合人体工学的需求。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展开时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收合时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收合时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支杆、第一支脚及第一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支杆、第二支脚及第二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支杆、连杆及第三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本技术第--实施例的连杆、连接件及第四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收合时的立体组合图;图12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支杆、第二支脚、座体、第五枢纽器及第六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展开时的俯视图;图14是本技术第i三实施例收合时的立体组合图;图15是本技术第_三实施例的支杆、第二支脚、座体、齿轮及第七枢纽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6是本技术第iΞ实施例展开时的俯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可携式支撑架40d第四枢纽器10支杆40e第五枢纽器11承载面40f第六枢纽器12管体40g第七枢纽器13管体41摩擦片14管体42摩擦片15第一结合部43定位片151第一穿槽44轴杆152内壁44’轴杆153第一枢孔441,枢轴1 第一定位槽45锁固件16第二结合部5收折结构161第二穿槽50连杆162内壁51枢接部163第二枢孔511枢孔164第二定位槽512凸部16’第二结合部52枢接部161,枢孔521枢孔162,凸部522凸部16”第二结合部60连接件161”穿孔61缺槽17第三结合部62挡壁171第三穿槽63枢孔172挡块5’收折结构173第三枢孔50’座体174第三定位槽51’竖直部20第一支脚511,枢孔21第一脚部512’定位槽22管体52’横部23管体521,穿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携式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支杆,该两支杆的顶部共同构成一承载面,该每一支杆的前端结合一第一支脚,后端结合一第二支脚,该第一支脚经由一第一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支杆,该第二支脚经由一第二枢纽器可转动地结合于该支杆,以使该第一支脚及该第二支脚均绕着一第一轴线转动及定位,该第一支脚的上端形成一凸伸出该承载面上方的挡止部,该第一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脚部,该第二支脚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脚部;以及一收折结构,其连结于该两支杆之间,且该两支杆经由该收折结构而在一相互远离的展开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间转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世中
申请(专利权)人:信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