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端部被加强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技术

技术编号:6635089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侧端部被加强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涉及使用横机而在针织套衫、服装制品的衣领、门襟等中利用的针织物侧端部的编织方法,目的在于提供加强侧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使用横机,在针织物的里侧设置扭转线圈后形成针织物侧端部的线圈,接着利用筒状编织形成与扭转线圈和与其相对的表侧的线圈连续的新线圈后,使通过筒状编织形成的表侧和里侧的线圈重叠,从来加强针织物侧端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横机编织的较厚的伸缩性小的结实的针织物侧端部的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关于使用横机来加强在针织套衫及服装制品的衣领、门襟等中利用的针织物侧端部的编织方法,本申请公开了将平针编织和移圈针织组合的较厚的伸缩性小的结实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JP特公平7-3769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使用与上述专利文献1不同的方法加强针织物侧端部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针织物侧端部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来加强针织物侧端部,其特征在于,在针织物的里侧设置扭转线圈后形成针织物侧端部的线圈,接着通过筒状编织形成与扭转线圈和与该扭转线圈相对的表侧的线圈连续的新线圈后,使通过筒状编织形成的表侧和里侧的线圈重叠。本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向左右分岔的针织物的分岔部两侧形成所述针织物侧端部,并且使隔着分岔部的至少左右一对线圈彼此相互交叉,从而在分岔部形成交叉部。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加强的针织物侧端部的针织物,使用横机编织且具有加强的针织物侧端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针织物侧端部的线圈之前,在针织物的里侧形成扭转线圈,通过筒状编织形成与该扭转线圈和与该扭转线圈相对的表侧的线圈连续的新线圈,使通过筒状编织形成的表侧和里侧的线圈重叠。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中,在针织物的里侧设置扭转线圈后形成针织物侧端部的线圈,通过筒状编织形成与扭转线圈和与其相对的表侧的线圈连续的新线圈,使通过筒状编织形成的表侧和里侧的线圈重叠。因此,能够增大针织物侧端部的厚度而进行强化。另外,针织物侧端部较结实,因此能够漂亮地完成侧端部延伸的线。在本专利技术中,设线圈中除了成圈以外还包括集圈、重叠线圈。另外,在向左右分岔的针织物的分岔部两侧形成所述针织物侧端部,并且使隔着分岔部的至少左右一对线圈彼此相互交叉从而在分岔部形成交叉部。通过进行筒状编织, 能够使针织纱具有余量,交叉所使用的线圈不拉紧而容易进行移圈,交叉部及分岔部附近的针织物也不拉紧而能够漂亮地完成。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针织物,侧端部的厚度增加而较结实,因此针织套衫的V领部、汗衫的袖窿等以漂亮的线形成。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V领汗衫的前身片1的图。图2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前身片1的分岔部2的编织图。图3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前身片1的分岔部2的编织图。图4是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前身片1的分岔部2的交叉部及分岔部2连续的部分的编织图。图5是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前身片1的分岔部2连续的部分的编织图。图6是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前身片1的分岔部2连续的部分的编织图。图7是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前身片1的分岔部2连续的部分的编织图。标号说明1前身片2分岔部6右肩部7左肩部8 开口9侧端部10,11 给纱口21,22,23,41,42 扭转线圈31,32,33,51,52,53 线圈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汗衫的V领部的编织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 编织中所使用的横机,是具备前后一对针床的2针床横机,后针床能够相对于前针床横移, 并在针床的上方具有多个给纱口。在编织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使针数比实际的编织少。实施例图1是表示V领汗衫的前身片1的图。本实施例中编织的汗衫的前身片1全部以平针编织进行编织。如图所示由朝向箭头W的方向一直编织到分岔部2的全幅部4、从分岔部2向左右分岔而编织的右肩部6和左肩部7构成。标号8是开口,标号9是侧端部。全幅部4及右肩部6使用给纱口 10编织,左肩部7使用给纱口 11编织。点划线X-X表示分岔部2的边界。图2和图3是图1所示的前身片1的分岔部2的编织图。图4是在最初的3工序中表示分岔部2的交叉部的编织、并在以后表示与分岔部2连续的右肩部6和左肩部7的编织工序的编织图,图5 图7是与图4连续的编织图。在各编织图中,图中左侧的数字表示编织步骤(S),左右方向的箭头表示编织方向,上下方向的箭头表示移圈方向,FB表示前针床,BB表示后针床。大写字母A T表示FB的织针,小写字母a t表示恥的织针。另外,圆圈表示在该编织步骤中形成的新线圈或移圈的线圈,V符号表示集圈或挂圈,双层圆圈表示重叠线圈。对于与该编织步骤中的编织无关而钩挂于织针的线圈省略了图示。与图 1同样地X-X线表示分岔部2的边界。另外,也有FB侧表现为表侧、BB侧表现为里侧的情况。以下对图2 图4所示的编织步骤Sl S^进行说明。Sl表示前身片1的全幅部4的编织,给纱口 10通过三角座滑架(未图示)向左方向移动,利用FB的织针T A形成线圈。S2以后,作为在交叉部的形成前进行的编织,使用给纱口 10和给纱口 11。S2中,使用给纱口 11向左方向利用织针T N形成线圈。S3中,向右方向利用织针m进行挂圈,在后续的S4中利用FB的织针M形成线圈31。此时,在从FB的织针N横跨到BB的织针m的针织纱上,从织针m横跨到FB的织针M的针织纱进行交叉,在织针m上形成扭转线圈21。之后,在S5 S6、及S7 S8上也进行与S3 S4同样的编织,在织针L 与织针K上形成线圈32、33,然后在织针1和织针k上形成扭转线圈22、23。在S9中,相对于在S3 S8中在前身片1的里侧形成的扭转线圈23、22、21,向右方向形成新线圈,并且利用FB的织针N进行集圈。在SlO中,向左方向利用FB的织针M K形成线圈。在Sll中, 向右方向利用BB的织针k m形成线圈。在上述S9 Sll中,通过利用FB的织针K M 及BB的织针k m以旋回的方式进行筒状编织,形成与扭转线圈23、22、21和与它们相对的线圈31、32、33连续的新线圈,该部分成为筒状连接的针织物。然后,在S12中,使钩挂于 BB的织针k m的线圈分别向FB的织针K M移圈而重叠,并且在S13中,使给纱口 11向左暂时移动后,以与织针M的线圈连续的方式利用FB的织针N T形成线圈。S14 S25使前述的S2 S13的编织关于X-X线对称。S14中使用给纱口 10,向右方向利用织针A G形成线圈。S15中,向左方向利用织针h进行挂圈,在后续的S16中利用FB的织针H形成线圈。由此,在BB的织针h上形成扭转线圈。之后,在S17 S18、及 S19 S20中也进行与S15 S16同样的编织,在织针I和织针J上形成线圈,然后在织针 i和织针j上形成扭转线圈。在S21中,相对于在S15 S20中在前身片1的里侧形成的扭转线圈,向左方向形成新线圈,并且利用FB的织针G进行集圈。在S22中,向右方向利用 FB的织针H J形成线圈。在S23中,向左方向利用织针j h形成线圈。在上述S21 S23中,利用FB的织针H J及BB的织针h j以旋回的方式进行筒状编织,由此形成与扭转线圈和与它们相对的线圈连续的新线圈,该部分成为筒状连接的针织物。然后,在S24 中,使在BB的织针h j上钩挂的线圈分别向相对的FB的织针H J移圈而重叠,并且在 S25中,使给纱口 10向右暂时移动后,以与织针H的线圈连续的方式利用FB的织针G A 形成线圈。S26 S^是越过分岔部2的边界而使线圈交叉的工序。在本实施例中,使隔着分岔部2的表侧的线圈重叠于与扭转线圈连续形成的里侧的线圈,越过分岔部2的边界而交叉。S^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织物侧端部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来加强针织物侧端部,其特征在于,在针织物的里侧设置扭转线圈后形成针织物侧端部的线圈,接着通过筒状编织形成与扭转线圈和与该扭转线圈相对的表侧的线圈连续的新线圈后,使通过筒状编织形成的表侧和里侧的线圈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野昌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