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632250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以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第三透镜组(G3),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四透镜组(G4),具有负折射光焦度;以及,第五透镜组(G5),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孔径光阑被布置到第二透镜组的图像侧,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大,在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在第四透镜组和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满足给定的条件,由此提供一种通过抑制在像差上的改变而具有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系统、配备了其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该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焦镜头系统、配备变焦镜头系统的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
技术介绍
已经提出了具有被布置到最物体侧的正透镜组的变焦镜头系统,该变焦镜头系统被用作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No. 2008-003195中公开的单镜头反射照相机等的可更换镜头。而且,近些年来,对于变焦镜头系统要求关于幻像和杂散光的增加的严格性,幻像和杂散光被定义为不仅影响像差校正性能而且还影响光学性能的因素之一。因此,也对于在透镜表面上形成的防反射涂层给出了更高性能的要求,并且多层膜设计技术和多层膜生长技术继续它们的发展(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 2000-356704)。然而,传统的变焦镜头系统具有下述问题当使得变焦镜头系统具有较高变焦比时,在像差上的改变增加,使得在变焦时或校正图像模糊时难以获得足够高的光学性能。同时,在这样的变焦镜头系统中的光学表面趋向于产生引起杂散光或幻像的反射光。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问题做出了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焦镜头系统、一种光学设备和一种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所述变焦镜头系统能够良好地抑制在变焦时在像差上的改变和在校正图像模糊时在像差上的改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变焦镜头系统,以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四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以及,第五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孔径光阑被布置到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图像侧,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大,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在所述第四透镜组和所述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 ⑵ 0. 17 < f Ι/fT < 0. 60 (1) 1.03 <cpT/cpW< 1.70(2) 其中,fT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变焦镜头系统的焦距,f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Cp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的所述孔径光阑的最大直径,并且φΤ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孔径光阑的最大直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设备,其配备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变焦镜头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变焦镜头系统,以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第四透镜组,孔径光阑被布置到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图像侧, 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大,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并且,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O) 0. 17 < f Ι/fT < 0. 60 (1) 1.03 < φΤ/cpW < 1.70(2) 其中,fT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变焦镜头系统的焦距,f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的所述孔径光阑的最大直径,并且φΤ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孔径光阑的最大直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设备,其配备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变焦镜头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变焦镜头系统,以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以及,第三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大,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 所述第三透镜组以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子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 第二子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以及,第三子透镜组,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子透镜组和所述第二子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在所述第二子透镜组和所述第三子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所述第一子透镜组以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和胶合透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设备,其配备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的变焦镜头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变焦镜头系统,以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以及,第三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孔径光阑被布置到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图像侧,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大,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O) 0. 17 < fl/fT < 0. 60 (1) 1.03 < φΤ/ipW < 1.70(2) 其中,fT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变焦镜头系统的焦距,f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Cp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的所述孔径光阑的最大直径,并且φΤ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孔径光阑的最大直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所述变焦镜头系统以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四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以及,第五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将孔径光阑布置到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图像侧;布置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组和所述第五透镜组,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大,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在所述第四透镜组和所述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O) 0. 17 < fl/fT < 0. 60 (1) 1.03 <q>T/cpW< 1.70(2) 其中,fT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变焦镜头系统的焦距,f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p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的所述孔径光阑的最大直径,并且φΤ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孔径光阑的最大直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所述变焦镜头系统以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其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其具有正折射光焦度;以及,第四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将孔径光阑布置到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图像侧;布置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使得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大,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并且,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⑴和⑵ 0. 17 < fl/fT < 0. 60 (1) 1.03 <(pT/cpW< 1.70(2) 其中,fT表示在远摄端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焦镜头系统,以沿着光轴从物体侧起的顺序包括: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第三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第四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以及第五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孔径光阑被布置到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图像侧,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摄端状态变焦时,在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大,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减小,在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在所述第四透镜组和所述第五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0.17<f1/fT<0.60其中,fT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变焦镜头系统的焦距,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中的所述孔径光阑的最大直径,并且T表示在远摄端状态中的所述孔径光阑的最大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滨昭彦横井规和田中一政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