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51491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连接至一转向轴的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该转向柱 包括有:可变形的用以吸收汽车碰撞载荷的拉线、一圆柱状中空外套管、一 在其内圆周表面上具有组装凹槽的圆柱状中空内套管,以及一间隔支架。间 隔支架是被制作成一个中空管状元件,具有一位于其一端的外套管接头及一 位于其相对端的内套管接头。间隔支架具有一对固定凸缘,这一对固定凸缘 被设计成两个形成于管状元件的外圆周表面上的间隔开的相对面板,用来收 容拉线。通过这种方式,间隔支架可以在碰撞发生时通过使拉线变形而沿着 轴向方向缩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车用转向柱,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车用碰撞能量吸收 转向柱,能够在与意外的汽车碰撞载荷相同的方向上縮叠以迅速吸收碰撞能 量,通过使用一冲击吸收拉线以简化结构、减少生产成本及组装步骤。此外, 本专利技术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能够避免邻近元件之间的干涉,以及由此产 生的不平衡碰撞载荷。
技术介绍
通常,转向柱是被构造成套置于一个能够将驾驶员对方向盘的转动传递 至齿条-齿轮传动机构的转向轴上,而且转向柱通过一个组装于汽车底盘上的 固定支架固定转向轴的位置,因此转向柱能够支撑转向轴的转动。为了防止驾驶员由于撞击转向盘而遭受严重伤害,转向柱现在配备了 一 种碰撞能量吸收机构,这种机构提供了一种能够縮叠转向柱和转向轴的特别 功能,以应对意外的汽车碰撞。这种设计是基于在汽车碰撞时正在操作的驾 驶员的上身会由于惯性而撞击汽车内部的转向盘的事实。当驾驶员撞击转向 盘时,下面的转向柱和转向轴会退让并套叠以有助于减少对驾驶员的冲击。 然而,依据驾驶员与汽车之间的状况,驾驶员对转向盘的撞击力也不相同。 例如,撞击力是与车速成比例地增高或降低。此外,驾驶员是否有系紧安全 带、安全气囊是否被触发均将影响对转向盘的撞击力。为了处理好这种情况, 已经研究出一种配备有撕裂杆的转向系统。图i是传统的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ioo的简化侧面图。如图所示,传统转向柱100包括一转向轴102,具有一连接至转向盘(未图示)的上端及一连 接至齿条-齿轮传动机构(未图示)的下端; 一套置于转向轴102上的内套管 110; —套置于内套管IIO上的外套管120; —上支架130,用来当其借助一 座架140而被固定至车身104时支撑外套管120的外围表面;以及一撕裂杆 170,具有一通过固定装置150固定至座架140上的末端及一通过固定装置160 固定至上支架130的相对末端。具有这种类型的转向柱100, 一旦发生汽车碰撞,驾驶员的上身会撞击转向盘并在同样的方向使其縮叠,借此上支架130就能够随同外套管120沿 着回縮的方向从车身104的座架140上移走。具体来讲,在接受到碰撞影响 时,上支架130从座架140上分离并脱离车身104。因此,转向柱100会沿着 撞击及回縮的方向移动并縮叠起来。此外,当转向柱100回縮而将上支架130相对于被固定的座架140向下 移走时,撕裂杆140将会遭受到座架140与上支架130的对向力(即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因此,形成于撕裂杆140上的撕裂纹会随着上支架130的移走而断开, 以吸收冲击力。例如,安装在上支架130上的固定装置160会使得撕裂杆140 变形,以吸收碰撞能量。然而,由于这种通过座架或撕裂杆来吸收碰撞载荷的方法在执行倾斜操 作时通常会导致碰撞吸收相对于回縮方向成一定角度,而很容易产生难以吸 收碰撞能量的困难。进一步而言,使用大量的零件还会增加传统转向柱的组 装工序及其制造成本。传统转向柱还具有邻近元件之间的干涉及由此产生的 不平衡碰撞载荷等常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在汽车碰撞 中其縮叠方向与碰撞载荷吸收方向一致,以促进碰撞能量的吸收,该车用碰 撞能量吸收转向柱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拉线变形以吸收冲击,因此能够有效减 少生产成本及工序,还减少了邻近元件之间的干涉,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平衡 碰撞载荷。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接至一转向轴的车 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该转向柱包括有 一圆柱状中空外套管、 一圆柱状 中空内套管、 一间隔支架及至少一U型拉线,其中该圆柱状中空内套管具有 至少一位于其内圆周表面上的组装凹槽;该间隔支架被制作成一个中空圆柱 体,该中空圆柱体具有一沿着该转向轴的轴向方向被部分切断的圆周面;该 伺隔支架具有一固定地插入该外套管中的末端、 一固定地收容该内套管的相 对端,以及一对位于该中空圆柱体的外圆周表面上并相互间隔开的固定凸缘, 每一固定凸缘均具有一夹持孔及一具有一导引槽的导引部;该至少一U型拉 线具有两端,其中一端是固定在该内套管的组装凹槽上,另一端是自被切断 的圆周面处伸出、穿过位于轴向方向上的该夹持孔并落入该导引槽中,借此该至少一拉线会随着汽车碰撞产生的碰撞载荷而沿轴向方向变形以缓冲汽车碰撞o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的縮叠方向与碰撞载 荷吸收一致,以促进碰撞能量的吸收。通过简单的拉线变形可以吸收冲击能 量,并有效地减少生产成本及工序,同样也减少了邻近元件之间的干涉,以 及由此产生的不平衡碰撞载荷。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的详细描述中并结合附 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l是依据传统技术的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的简化侧面图。图2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3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的间隔支架的立 体示意图。图4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固定在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的内套管 上的拉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做说明。在以下描述中,出现 在不同附图中的相同元件将以相同数字做标示。进一步来讲,在本专利技术的以下描述中,若对所采用的现有功能和结构进 行详细描述而会造成本专利技术的主题不清楚时,便将省略对现有功能和结构的 详细描述。图2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的局部立体示意 图;图3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的间隔支架的立体 示意图;以及图4是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固定在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的 内套管上的拉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至图4所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200 包括有 一中空外套管220及一中空内套管230,其中该中空外套管220能够与 一间隔支架250—起沿着转向轴102縮叠以回应汽车碰撞事件;该中空内套管 230具有一形成于其内表面上的组装凹槽410以固定拉线270。间隔支架250是 一中空管状元件,具有一位于其一末端的外套管接头350及一位于其另一的内套管接头310,该外套管接头350用来固定地插入外套管220的一端,该内 套管接头310用来固定地收容内套管230。间隔支架250具有一对固定凸缘360, 这一对固定凸缘360被设计为两个形成于管状元件的外圆周表面上且间隔开 的相对面板,因此固定在内套管230上的拉线270是被连接至固定凸缘360,在 碰撞发生时,间隔支架250会沿着转向轴102回縮而致使拉线270变形。每一拉 线270均具有一固定至内套管230的末端及一固定至间隔支架250的末端,因此 拉线270能够屈服于汽车的碰撞力以吸收碰撞载荷。间隔支架250是由一固定在一组装托架240上的板支架260支撑,而组装托 架240则固定至车身。在碰撞时,间隔支架250会与外套管220—起沿着转向轴 102縮叠,当相对于固定的内套管230縮叠时,转向柱组件会使得拉线270变形 以吸收碰撞能量。间隔支架25O是被构造成一个开放的中空管状元件,具有一沿轴向切断的 圆周面。间隔支架250能够在其外套管接头350处固定地插入外套管220中,而 在其内套管接头310处固定地收容内套管230 。在间隔支架250的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其连接至一转向轴,其特征在于:该转向柱包括有:一圆柱状中空外套管、一圆柱状中空内套管、一间隔支架及至少一U型拉线,其中该圆柱状中空内套管具有至少一位于其内圆周表面上的组装凹槽;该间隔支架被制作成一个中空圆柱体,该中空圆柱体具有一沿着该转向轴的轴向方向被部分切断的圆周面;该间隔支架具有一固定地插入该外套管中的末端、一固定地收容该内套管的相对端,以及一对位于该中空圆柱体的外圆周表面上并相互间隔开的固定凸缘,每一固定凸缘均具有一夹持孔及一具有一导引槽的导引部;该至少一U型拉线具有两端,其中一端是固定在该内套管的组装凹槽上,另一端是自被切断的圆周面处伸出、穿过位于轴向方向上的该夹持孔并落入该导引槽中,借此该至少一拉线会随着汽车碰撞产生的碰撞载荷而沿轴向方向变形以缓冲汽车碰撞。

【技术特征摘要】
2008.2.29 KR 10-2008-00189361. 一种车用碰撞能量吸收转向柱,其连接至一转向轴,其特征在于该转向柱包括有一圆柱状中空外套管、一圆柱状中空内套管、一间隔支架及至少一U型拉线,其中该圆柱状中空内套管具有至少一位于其内圆周表面上的组装凹槽;该间隔支架被制作成一个中空圆柱体,该中空圆柱体具有一沿着该转向轴的轴向方向被部分切断的圆周面;该间隔支架具有一固定地插入该外套管中的末端、一固定地收容该内套管的相对端,以及一对位于该中空圆柱体的外圆周表面上并相互间隔开的固定凸缘,每一固定凸缘均具有一夹持孔及一具有一导引槽的导引部;该至少一U型拉线具有两端,其中一端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株烈
申请(专利权)人:万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