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撷取镜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31601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影像撷取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镜组,其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及一第二镜组,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其中,当一被摄物距离该影像撷取镜组由远而近时,藉由该第一镜组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藉由上述透镜配置与对焦调校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且消耗的功率较小。(*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关于一种影像撷取镜组;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影像撷取镜组。
技术介绍
最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相机的兴起,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CMOS)两种,且由于半导体制程技术的进步,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面积缩小,小型化摄影镜头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传统搭载于手机相机的小型化摄影镜头,对焦通常是固定的,亦即为定焦镜头。因此,在特定的物距下,由于摄影镜头的焦深有限,容易造成影像模糊。因此,在小型化摄影镜头往高像素领域发展的同时,具备对焦可调校功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美国专利第 7,864,454号所揭露的五片式透镜组,为整组镜组移动对焦模式,其于极近处对焦的焦深有限,使得周边影像产生模糊,而造成影像品质的缺陷。又如美国专利第7,777,972号所揭露,该技术为一种具有两群透镜结构的成像透镜组,但其第二镜组仅配置三片透镜,因而修正像差或色差的能力仍嫌不足。另外,一般具备对焦可调校功能的摄影镜头,其调校对焦的方法为利用驱动马达改变整体摄影镜头与影像感光元件的相对距离,由于必须驱动整体摄影镜头,对功率的消耗较大,同时整体镜头模组的光学总长度也会较长,所以本技术为仅移动第一群镜片, 所需的驱动消耗功率较小,且对于整体光学总长也可有良好的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影像撷取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镜组,其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及一第二镜组,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其中,当一被摄物距离该影像撷取镜组由远而近时,藉由该第一镜组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其中该影像撷取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影像撷取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系满足下列关系式I f/f3 I < 0. 7 ;及5彡N彡7。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影像撷取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镜组,其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及一第二镜组,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 其中,当一被摄物距离该影像撷取镜组由远而近时,藉由该第一镜组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其中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 该影像撷取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影像撷取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系满足下列关系式0. 2 < (CT2+CT3+CT4+CT5)/f <1. 2;及 5 彡 N 彡 7。 藉由上述透镜配置与对焦调校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且消耗的功率较本技术影像撷取镜组具有分群移动对焦功能,其中可移动的第一镜组,对于极远与极近的影像撷取品质均有极佳的效果。本技术影像撷取镜组中,该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有利于缩短系统总长度。当该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时,可有效修正系统像差,并有助于提高成像品质。当该第四透镜具正屈折力时,可有效缩短系统总长度,且降低系统敏感度。当该第五透镜具负屈折力时,可有效修正系统高阶像差。本技术影像撷取镜组中,该第二镜组,较习用移动对焦模式的成像透镜组的第二镜组(如美国专利第7,777,972号所揭露者),增加一重要影响成像品质的具屈折力透镜,当此透镜为具正屈折力时,则可为一补正透镜,可为整个镜组系统的像差修正有更好效果;当此透镜为一具负屈折力的透镜时,其负屈折力于修正系统的色差有良好效果。本技术影像撷取镜组中,当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时,可加强镜片的正屈折力,并使镜组的总长度更短。当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时,可协助修正像差。当该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凸面时,对于修正系统的像散(Astigmatism)较为有利。当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时,可有利于修正系统的高阶像差。当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时,可使主点远离成像面,并进而缩短镜组总长度。附图说明图IA系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IB系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无限的像差曲线图。图IC系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IOOmm的像差曲线图。图2A系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2B系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无限的像差曲线图。图2C系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IOOmm的像差曲线图。图3A系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3B系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无限的像差曲线图。图3C系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IOOmm的像差曲线图。 图4A系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4B系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无限的像差曲线图。图4C系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IOOmm的像6差曲线图。图5A系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5B系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无限的像差曲线图。图5C系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IOOmm的像差曲线图。图6A系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6B系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无限的像差曲线图。图6C系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IOOmm的像差曲线图。图7A系本技术第七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7B系本技术第七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无限的像差曲线图。图7C系本技术第七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IOOmm的像差曲线图。图8A系本技术第八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8B系本技术第八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无限的像差曲线图。图8C系本技术第八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IOOmm的像差曲线图。图9A系本技术第九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9B系本技术第九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无限的像差曲线图。图9C系本技术第九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IOOmm的像差曲线图。图IOA系本技术第十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IOB系本技术第十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无限的像差曲线图。图IOC系本技术第十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IOOmm的像差曲线图。图IlA系本技术第十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IlB系本技术第十一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无限的像差曲线图。图IlC系本技术第十一实施例的被摄物与该影像撷取镜组的距离为IOOmm的像差曲线图。图12为表一,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图13为表二,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镜组,其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及一第二镜组,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其中,当一被摄物距离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由远而近时,藉由所述的第一镜组沿光轴移动,其距离一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其中,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的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系满足下列关系式:|f/f3|<0.7;及5≤N≤7。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2.22 TW 1001057261.一种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镜组,其仅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及一第二镜组,其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第三透镜; 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其中,当一被摄物距离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由远而近时,藉由所述的第一镜组沿光轴移动,其距离一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其中,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的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系满足下列关系式f/f3 < 0. 7 ;及 5彡N彡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第一透镜极近所述的成像面与所述的第一透镜极远所述的成像面时,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的焦距差异量为Δ ·,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系满足下列关系式Δ f/f < 0·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第一透镜极近所述的成像面与所述的第一透镜极远所述的成像面时,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的后焦距差异量为 Δ BFL,系满足下列关系式ABFL < 0. 1mm。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所述的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面为非球面,且所述的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面为非球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且所述的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中至少一面设有至少一反曲点。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 且所述的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且像侧面为凸面。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透镜具正屈折力,且所述的第五透镜具负屈折力。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透镜具负屈折力。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 VI,所述的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系满足下列关系式28 < V1-V2 < 45。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所述的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系满足下列关系式f/f3 < 0. 4。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另设置有一光圈,所述的光圈至所述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所述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系满足下列关系式 0. 92 < SL/TTL < 1. 15。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所述的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系满足下列关系式0. 6 < f4/f5 < 1. 4。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影像撷取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相岐谢东益蔡宗翰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