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517134 阅读:3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及其制造方法,输送带为二布二胶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抗菌聚醚型TPU面层、织物、普通TPU贴合层和织物,在抗菌聚醚型TPU面层基体材料中添加纳米银抗菌剂,添加量占面层聚醚型TPU质量的1~1.5%。制造方法包括:抗菌基材的制备和普通基材的制备,最后将抗菌基材胶水面与普通基材TPU层通过远红外加热贴合在一起形成二布二胶结构,贴合时抗菌基材胶水面温度为140~150℃,普通基材TPU面温度为180~190℃。优点是:输送带本身具有抗菌作用,使被输送的生鲜食品免受污染,用挤出压延工艺制造输送带,避免制品表面存在微观缺陷,提高制品表面的密实度,微生物不易附着,更易清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聚醚型TPU输送带领域,尤其是一种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 TPU输送带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TPU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是一种新兴的高分子材料,具有高弹性、较高的杨氏模量、良好的挠曲性以及耐磨、耐候、耐油酯、耐溶剂、环保等优良性能,应用领域相当广泛。特别是其良好的耐油酯、环保、符合FDA标准等性能决定了其在食品行业的广泛应用。TPU材料按分子结构一般分为聚酯型和聚醚型两种,目前国内输送带领域大多使用普通聚酯型TPU材料。聚酯型TPU开链的单元结构可允许空气从中穿行,因为这种分子结构特点导致其对微生物的攻击特别敏感,从而导致土壤、灰尘以及真菌和细菌的孢子(例如杆状菌和链霉菌属)可以在其中沉积。土壤和氧气的结合给微生物在材料表面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因此聚酯型TPU比聚醚型TPU材料更容易发生生物降解。生鲜食品在加工输送过程中(比如蔬果清洗、生肉输送等)不可避免的会引入各种微生物以及水分子,目前所使用的普通聚酯型TPU输送带在清洁卫生以及耐水解方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选用聚醚型TPU作为基材,并添加抗菌剂,从而满足生鲜食品加工行业的要求。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上述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 TPU输送带,为二布二胶结构,所述的聚醚性TPU输送带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抗菌聚醚型TPU 面层、织物、普通TPU贴合层和织物,其中,所述的抗菌聚醚型TPU面层中,在基体材料聚醚型TPU中添加纳米银抗菌剂。本专利技术采用聚醚型TPU为基材,同时对该基材添加纳米银抗菌剂对其进行改性, 使其具有抗菌性。传统的抗菌剂大多不符合FDA的要求,但是纳米银抗菌剂不同于传统的抗菌剂, 是一种安全、环保的抗菌剂,其抗菌机理为1、银的化学结构决定了银具有较高的催化能力,高氧化态的银还原势极高,足以使周围空间产生原子氧,原子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灭菌;2、与巯基(-SH)结合,使蛋白酶丧失活性,导致细菌死亡。当细菌被灭杀后,银离子又由细菌体中游离出来,在与其他菌群接触,周而复始进行上述过程,因此银杀菌具有持久性。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抗菌聚醚型TPU面层中,所述的纳米银抗菌剂的用量占聚醚型TPU质量的1 1. 5%。具体的,纳米银抗菌剂的用量可以为占聚醚型TPU质量的1、1.05、1. 1,1. 15、1.2、 1. 25,1. 3,1. 35,1. 4,1. 45 或 1. 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抗菌聚醚型TPU面层中还添加有用量占聚醚型TPU 质量8 10%的色母料。具体的,色母料的用量可以为占聚醚型TPU质量的8、8. 2,8. 4,8. 6,8. 8、9、9. 2、 9. 4,9. 6,9. 8 或 10%ο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的织物为涤纶织物。针对上述的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的制造方法,包括抗菌基材和普通基材的制备抗菌基材采用远红外加热工艺,在165 170°C下对织物定型处理,并在织物的上表面用胶水进行底涂,底涂温度为100 110°C,再将添加纳米银抗菌剂的聚醚型TPU材料在180 190°C 下采用挤出压延工艺在织物上表面压延抗菌聚醚型TPU面层,最后采用远红外加热工艺在织物下表面用胶水进行底涂,底涂温度为100 110°C ; 普通基材采用远红外加热工艺,在165 170°C下对织物定型处理,并在织物的上表面用胶水进行底涂,底涂温度为100 110°C,再采用远红外加热涂覆工艺在织物的上表面涂覆普通 TPU粉末,粉末经180 190°C加热熔融形成普通TPU贴合层;将抗菌基材胶水面与普通基材TPU层通过远红外加热贴合在一起形成二布二胶结构, 其中贴合时抗菌基材胶水面温度为140 150°C,普通基材TPU面温度为180 190°C。鉴于目前国内TPU输送带均采用远红外加热粉末涂覆工艺制作,粉末在加热熔融的过程中不可能达到较高的密实度,从而造成制品表面存在大量的微观细孔,在输送带使用过程中为微生物的附着提供了大量的空间,无法满足生鲜食品无菌加工要求,同时严重降低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因此本专利技术采用挤出压延工艺来使TPU材料与织物进行复合,从而避免微观缺陷的存在,提高了制品表面的密实度,使微生物不易附着,使输送带的更易清洁。另外,本专利技术产品采用二布二胶结构,有抗菌聚醚型TPU基材与普通TPU基材复合而成。只在制品表面材料采用添加了纳米银抗菌剂的聚醚型TPU材料,从而在保证抗菌效果的前题下,达到成本的最大节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为生鲜食品加工行业提供了一种专门的环保轻型输送带,进而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输送方式,防止食品在输送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对提高产品品质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拓展了轻型输送带的使用领域;2、输送带本身具有抗菌作用,可以使被输送的生鲜食品免受污染,提高产品品质。 3、填补国内轻型输送带无抗菌作用的空白。 4、采用了挤出压延工艺制造输送带,从而避免制品表面微观缺陷的存在,提高了制品表面的密实度,使微生物不易附着,使输送带更易清洁。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附图中标号说明1 一抗菌聚醚型TPU面层3 —普通TPU贴合层2,4 一织物。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为本专利技术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剖面结构示意图所示,一种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为二布二胶结构,所述的聚醚性TPU输送带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抗菌聚醚型TPU面层1、织物2、普通TPU贴合层3和织物4。所述的织物2、4均为涤纶织物,所述的抗菌聚醚型TPU面层1中,在基体材料聚醚型TPU中添加纳米银抗菌剂和色母料,其中,纳米银抗菌剂的用量占聚醚型TPU总质量的1.2%,色母料的用量占聚醚型 TPU总质量的9%。请参阅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所示,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的制造方法包括抗菌基材和普通基材的制备,其中抗菌基材采用远红外加热工艺,在165 170°C下对织物定型处理,并在织物的上表面用胶水进行底涂,底涂温度为100 110°C,再将添加纳米银抗菌剂的聚醚型TPU材料在180 190°C 下采用挤出压延工艺在织物上表面压延抗菌聚醚型TPU面层,最后采用远红外加热工艺在织物下表面用胶水进行底涂,底涂温度为100 110°C ; 普通基材采用远红外加热工艺,在165 170°C下对织物定型处理织物定型,并在织物的上表面用胶水进行底涂,底涂温度为100 110°C,再采用采用远红外加热涂覆工艺在织物的上表面涂覆普通TPU粉末,粉末在180 190°C下经加热熔融形成普通TPU贴合层;采用远红外加热工艺,将抗菌基材和普通基材贴合,制成二布二胶结构的成品。其中贴合时抗菌基材胶水面温度为140 150°C,普通基材TPU面温度为180 190°C。本专利技术采用挤出压延工艺,利用添加纳米银抗菌剂的聚醚型TPU材料制作面层, 保证其面层的平整度和密实度,减少微生物的生存空间;而采用涂覆工艺生产普通TPU贴合层。抗菌性能测试结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为二布二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醚型TPU输送带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抗菌聚醚型TPU面层、织物、普通TPU贴合层和织物,其中,所述的抗菌聚醚型TPU面层中,在基体材料中添加纳米银抗菌剂,添加量占面层聚醚型TPU质量的1~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为二布二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醚型TPU输送带自上而下依次包括抗菌聚醚型TPU面层、织物、普通TPU贴合层和织物, 其中,所述的抗菌聚醚型TPU面层中,在基体材料中添加纳米银抗菌剂,添加量占面层聚醚型TPU质量的1 1. 5%O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菌聚醚型TPU面层中还添加有用量占聚醚型TPU质量8 10%的色母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物为涤纶织物。4.针对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生鲜食品输送用抗菌聚醚型TPU输送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抗菌基材和普通基材的制备抗菌基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晓理刘晶晶史佩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永利带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永利输送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