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具有重心调整功能的部分减重支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47158 阅读:219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具有重心调整功能的部分减重支持装置,属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框架结构、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部分,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可以实现定量的部分减重支持,同时能模拟人体真实运动规律,实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重心调整,不仅将理疗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为患者提供一个仿真的运动再学习训练平台。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调节方便、安全性高、全自动化操作,满足临床要求,可以广泛用于各种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重心调节功能的部分减重支持装置,属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可以实现定量的部分减重支持,同时模拟人体真实运动,实现步态训练中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重心调整,不仅能将理疗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为患者提供一个仿真的运动再学习训练平台。
技术介绍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例如由脊髓损伤和脑卒中、脑外伤、脑瘫、截瘫、帕金森氏病等神经性病变及下肢肌肉、关节损伤等。发病人群数量很高。并且由于下肢承担负重、行走和平衡的功能,上述运动功能障碍限制了患者的行走能力,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实现患者的站立和步行能力是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对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最大的康复目标就是实现正常步行。步行是指导致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四肢和躯干的规则交错运动。人体步行是双侧下肢交错迈出双足步行。而正常的步行指身体重心在三维坐标系中摆动最小的步行。步行过程中单侧脚跟着地到同侧脚跟再次着地所用的时间定义为一个步态周期,期间该侧下肢经历了踏地负重的“支撑期”和离地摆腿的“摆动期”。步行时,身体重心在矢状面内有规则的上下反复移动。重心轨迹为规则的正弦曲线,其最高点位于支撑中期的正中点,最低点位于双足支撑期内。正常人重心上下移动幅度在25-30mm之间,成年男子最大移动不超过50mm。同时行走中为维持身体平衡,当体重从身体一侧移到另一侧时,骨盆和躯干也随之移动到该承重侧,导致重心在水平面内也呈正弦规律变化,正常人移动幅度在15-20mm之间,成年男子移动幅度约为50mm。并且水平面内重心变化曲线的周期为矢状面内重心曲线的2倍。下肢在人体运动过程中,主要承担支撑、迈步和平衡三大功能。为了恢复这些功能,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康复手段是运动训练,减重步行训练是公认的最有效的疗法。训练初期,由于患者下肢不足以支撑自身体重,为了帮助患者实现站立状态,必需一套部分减重支持系统。国内外现有的减重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丝杠螺母机构、电动卷线原理、液/气压拖动等。这些系统操作方便程度和安全舒适性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弊端只能实现减重功能,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需有一名理疗师手动辅助患者完成重心调整的动作。要实现两个方向的重心调整,往往需要两名理疗师手动辅助完成,不仅严重增加了人力的投入和劳动强度,也因为人工干预而无法定量训练,从而影响训练效率和效果,有时甚至延误康复时机。作为改进,国外有设备采用了砝码减重,在实现减重的同时,可以实现重心在垂直位置的自适应调整。但是这种减重系统的减重量手动必须调整,而且不能连续调整。另外,额状面的重心调整仍然无法实现。要在减重步态康复训练中依靠减重装置自动重建正确的步态运动模式,重心的调整是必不可少的。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目前减重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实现(1)自动的可连续在线调节的减重设置,适合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康复阶段;(2)重心在矢状面和水平面内的调节,符合正常人体步行的步态特征,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步态模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重心调整功能的部分减重支持装置,包括框架结构、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部分;所述传动系统包括电机、蜗轮蜗杆机构,以及含有两套正弦机构的重心调整机构,所述电机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与所述重心调整机构的传动主轴相连,所述重心调整机构的传动主轴上还安装有两个电磁离合器,用于控制相应齿轮组将传动主轴的转动分别传递到所述的两套正弦机构和所述的蜗轮蜗杆机构;所述框架结构由底架、立柱、横梁组装而成,在立柱和横梁内部空腔中安装有滑轮组;还设有三根钢丝绳分别通过滑轮组穿过所述立柱和横梁的内部空腔,其中一根钢丝绳上安装有拉力传感器,它的一端与穿戴在人体上的吊具的竖直方向顶部相连,另一端分成两股,分别与所述两套正弦机构中的一套的输出端,以及蜗轮蜗杆机构中的蜗轮相连;另外两根钢丝绳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吊具的水平方向两侧相连,另一端均与所述两套正弦机构中的另一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电机控制电路、电磁离合器控制电路和钢丝绳拉力测量电路,所述电机控制电路与所述电机通过电缆相连,用于控制电机的启动、停止和正反转,以及调节电机转速;所述电磁离合器控制电路与所述电磁离合器通过电缆相连,用于控制电磁离合器的开关,实现传动通路的选择;所述钢丝绳拉力测量电路与所述拉力传感器通过电缆相连,用于编译、显示所述拉力传感器送来的信号。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传动齿轮之间的装配保证所述两套正弦机构之间具有90度的相位差。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采用电力拖拽进行减重支持,使得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2)电动机运行过程中无污染,噪音小,运行平稳,维护简便;(3)整套设备可实现电气化控制,操作方便;(4)采用蜗轮蜗杆机构,具有自锁功能,保证了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性。初步实验表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具有重心调整功能的部分减重支持系统结构紧凑、调节方便、适用于临床要求,并且所提供的减重和重心调整功能合理,可以广泛用于各种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具有重心调整功能的部分减重支持系统的总体示意图。图2为传动系统的三维示意图。图3为重心调整机构内部结构的三维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典型实施例中,所述具有重心调整功能的部分减重支持装置包括框架结构、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部分。如图1所示,所述框架结构由横梁1、立柱2、护栏3、扶手4和底架5组成。底架5由U型槽钢制造,立柱2由正方形中空型钢制造,并且焊接于底架5中部上表面。横梁1由U型槽钢制造,采用螺钉螺母与立柱顶部连接。在横梁1和立柱2中间空腔内安装有滑轮组,钢丝绳6通过滑轮组穿过立柱和横梁,一端与穿戴在人体上的吊具上的挂钩相连,另外一端与重心调整机构(下文描述)相连。为了保证外观,所有的钢丝绳和滑轮组均在该结构内部。护栏3由圆形钢管弯制成型,两端分别用螺钉螺母固定于两根立柱中部。扶手4由圆形钢管弯制而成。在立柱中部安装有两个套筒。扶手4的两端插在套筒中,由销钉固定。所述钢丝绳中,其中一根钢丝绳(称为钢丝绳a)上安装有拉力传感器14,其一端从横梁1底部中部开口处穿出,与穿戴在人体上的吊具的竖直方向顶部相连,另外一端另一端分成两股,分别与下述两套正弦机构中的一套的输出端,以及下述蜗轮蜗杆机构中的蜗轮相连;另外两根钢丝绳(分别称为钢丝绳b、c)的一端分别从左右立柱中部开口处穿出,与穿戴在人体上的吊具的水平方向两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两套正弦机构中的另一套的输出端相连。控制箱7内部装有下述的传动系统(包括电动机、蜗轮蜗杆机构、重心调整机构等)和控制系统(包括电机控制电路、电磁离合器控制电路和钢丝绳拉力测量电路)。如图2所示,所述传动系统包括电动机9、蜗轮蜗杆机构13,以及含有大小两套正弦机构的重心调整机构22。电动机9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与重心调整机构22的传动主轴10(将在下文所述)相连。重心调整机构22的一个输出轴(将在下文描述)通过联轴节与蜗轮蜗杆机构13的蜗杆相连。如图3所示,所述重心调整机构包含传动主轴、两套牙嵌式电磁离合器、两套正弦机构以及相应的传动齿轮组。左侧电磁离合器8和右侧电磁离合器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具有重心调整功能的部分减重支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框架结构、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部分;所述传动系统包括电机、蜗轮蜗杆机构,以及含有两套正弦机构的重心调整机构,所述电机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与所述重心调整机构的传动主轴相连,所述重 心调整机构的传动主轴上还安装有两个电磁离合器,用于控制相应齿轮组将传动主轴的转动分别传递到所述的两套正弦机构和所述的蜗轮蜗杆机构;所述框架结构由底架、立柱、横梁组装而成,在立柱和横梁内部空腔中安装有滑轮组;还设有三根钢丝绳分别通过滑 轮组穿过所述立柱和横梁的内部空腔,其中一根钢丝绳上安装有拉力传感器,它的一端与穿戴在人体上的吊具的竖直方向顶部相连,另一端分成两股,分别与所述两套正弦机构中的一套的输出端,以及蜗轮蜗杆机构中的蜗轮相连;另外两根钢丝绳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吊具的水平方向两侧相连,另一端均与所述两套正弦机构中的另一套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电机控制电路、电磁离合器控制电路和钢丝绳拉力测量电路,所述电机控制电路与所述电机通过电缆相连,用于控制电机的启动、停止和正反转,以及调节电机转速;所述 电磁离合器控制电路与所述电磁离合器通过电缆相连,用于控制电磁离合器的开关,实现传动通路的选择;所述钢丝绳拉力测量电路与所述拉力传感器通过电缆相连,用于编译、显示所述拉力传感器送来的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晓红程方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美国] 2015年04月14日 19:52
    注:这里“分”应标注成fen或fēn,而不是上面标注的fèn。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