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427145 阅读:3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该净化装置包括格栅集水区、第一弹性填料、细格栅、进水管、第一厌氧区气室、兼氧区,第一L型气压平衡管、第二厌氧区气室、第二L型气压平衡管、第三方形孔、第三厌氧区气室、进风口、兼氧区气室、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拔风管、第四方形孔、排水管、斜板、沉淀区、第三双向流通管、第三厌氧区、第三弹性填料、第二单向流通管、第二弹性填料、第二厌氧区、第二方形孔、第一单向流通管、第一厌氧区、第一方形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占地少;净化池中的兼氧区能实现自动浅层充氧,有助于生物脱氮;净化池厌氧区能实现自动搅拌,有助于防止泥水分层,提高净化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重大的水环境问题,而农村生活污水是面源污染主要 的来源之一。我国大多数农村住宅布局零乱,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完整的污水收集管网和污 水处理设施;大部分已建户用三格式化粪池质量较差,易渗漏,污水净化效果不佳。以厌氧 处理为主的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池在我国各地已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COD去除效率高、运 行稳定、管理方便。但仍存在脱氮效果差,长期运行易产生污泥沉积的问题。在现有污水净 化池的基础上,采本技术,将兼氧池与厌氧池上下合建,既可节省占地,又增强脱氮效 果,避免污泥沉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分散式生活污水净化池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充氧自 搅拌的生活污水净化装置。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包括格栅集水区、第一弹性填料、细格栅、进水 管、第一厌氧区气室、兼氧区,第一 L型气压平衡管、第二厌氧区气室、第二 L型气压平衡 管、第三方形孔、第三厌氧区气室、进风口、兼氧区气室、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拔风管、第四 方形孔、排水管、斜板、沉淀区、第三双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集水区(1)、第一弹性填料(2)、细格栅(3)、进水管(4)、第一厌氧区气室(5)、兼氧区(6),第一L型气压平衡管(7)、第二厌氧区气室(8)、第二L型气压平衡管(9)、第三方形孔(10)、第三厌氧区气室(11)、进风口(12)、兼氧区气室(13)、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14)、拔风管(15)、第四方形孔(16)、排水管(17)、斜板(18)、沉淀区(19)、第三双向流通管(20)、第三厌氧区(21)、第三弹性填料(22)、第二单向流通管(23)、第二弹性填料(24)、第二厌氧区(25)、第二方形孔(26)、第一单向流通管(27)、第一厌氧区...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集水区(1)、第一弹性 填料O)、细格栅(3)、进水管G)、第一厌氧区气室(5)、兼氧区(6),第一 L型气压平衡 管(7)、第二厌氧区气室(8)、第二 L型气压平衡管(9)、第三方形孔(10)、第三厌氧区气室 (11)、进风口(12)、兼氧区气室(13)、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14)、拔风管(15)、第四方形孔 (16)、排水管(17)、斜板(18)、沉淀区(19)、第三双向流通管(20)、第三厌氧区(21)、第三 弹性填料(22)、第二单向流通管(23)、第二弹性填料(M)、第二厌氧区(25)、第二方形孔 ( )、第一单向流通管(27)、第一厌氧区( )、第一方形孔09);格栅集水区(1)与第一厌 氧区( )、第二厌氧区(25)、第三厌氧区(21)、兼氧区(6)和沉淀区(19)依次相连;格栅 集水区(1)内设有细格栅(3),格栅集水区(1)上部侧壁设有进水管G),格栅集水区(1) 下部通过第一方形孔09)与第一厌氧区08)相连,第一厌氧区08)内设有第一弹性填 料O)、第一单向流通管(27)、第一 L型气压平衡管(7)和第一厌氧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平陈小光胡宝兰季军远张萌陆慧锋沈李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