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427145 阅读:3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该净化装置包括格栅集水区、第一弹性填料、细格栅、进水管、第一厌氧区气室、兼氧区,第一L型气压平衡管、第二厌氧区气室、第二L型气压平衡管、第三方形孔、第三厌氧区气室、进风口、兼氧区气室、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拔风管、第四方形孔、排水管、斜板、沉淀区、第三双向流通管、第三厌氧区、第三弹性填料、第二单向流通管、第二弹性填料、第二厌氧区、第二方形孔、第一单向流通管、第一厌氧区、第一方形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占地少;净化池中的兼氧区能实现自动浅层充氧,有助于生物脱氮;净化池厌氧区能实现自动搅拌,有助于防止泥水分层,提高净化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重大的水环境问题,而农村生活污水是面源污染主要 的来源之一。我国大多数农村住宅布局零乱,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完整的污水收集管网和污 水处理设施;大部分已建户用三格式化粪池质量较差,易渗漏,污水净化效果不佳。以厌氧 处理为主的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池在我国各地已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COD去除效率高、运 行稳定、管理方便。但仍存在脱氮效果差,长期运行易产生污泥沉积的问题。在现有污水净 化池的基础上,采本技术,将兼氧池与厌氧池上下合建,既可节省占地,又增强脱氮效 果,避免污泥沉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分散式生活污水净化池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充氧自 搅拌的生活污水净化装置。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包括格栅集水区、第一弹性填料、细格栅、进水 管、第一厌氧区气室、兼氧区,第一 L型气压平衡管、第二厌氧区气室、第二 L型气压平衡 管、第三方形孔、第三厌氧区气室、进风口、兼氧区气室、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拔风管、第四 方形孔、排水管、斜板、沉淀区、第三双向流通管、第三厌氧区、第三弹性填料、第二单向流通 管、第二弹性填料、第二厌氧区、第二方形孔、第一单向流通管、第一厌氧区、第一方形孔;格 栅集水区与第一厌氧区、第二厌氧区、第三厌氧区、兼氧区和沉淀区依次相连;格栅集水区 内设有细格栅,格栅集水区上部侧壁设有进水管,格栅集水区下部通过第一方形孔与第一 厌氧区相连,第一厌氧区内设有第一弹性填料、第一单向流通管、第一 L型气压平衡管和第 一厌氧区气室,第一厌氧区下部通过第二方形孔与第二厌氧区相连,第二厌氧区内设有第 二弹性填料、第二单向流通管、第二 L型气压平衡管和第二厌氧区气室,第二厌氧区上部通 过第三方形孔与第三厌氧区相连,第三厌氧区内设有第三弹性填料、第三双向流通管、第三 L型气压平衡管和第三厌氧区气室,第三厌氧区通过第三双向流通管与兼氧区相连,兼氧区 在第一、二、三厌氧区的正上方,该区上部设有进风口、拔风管,兼氧区上部通过第四方形孔 与沉淀区相连,沉淀区内设有斜板,沉淀区上部侧壁设有排水管;兼氧区与第一厌氧区通过 第一单向流通管、第一 L型气压平衡管相贯穿,兼氧区与第二厌氧区通过第二单向流通管、 第二 L型气压平衡管相贯穿,兼氧区与第三厌氧区通过第三双向流通管、第三L型气压平衡 管相贯穿;净化装置顶覆土,可考虑绿化,进风口和拔风管从装置顶端接出。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方法是生活污水经进水管进入格栅集水区,水力停 留时间12h,去除污水中大颗粒污物后,经第一方形孔流入第一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16h, 经第二方形孔流入第二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16h,经第三方形孔流入第三厌氧区,水力停 留时间16h,经第三双向流通管流入兼氧区,水力停留时间Mh,经第四方形孔流入沉淀区,水力停留时间12h,最后经排水管达标排放;第一厌氧区气室、第二厌氧区气室和第三厌氧 区气室分别通过第一 L型气压平衡管、第二 L型气压平衡管和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实现与 兼氧区气室的气压平衡;第一厌氧区、第二厌氧区和第三厌氧区分别通过第一单向流通管、 第二单向流通管和第三双向流通管实现自搅拌功能,可有效避免厌氧区内颗粒污泥沉积; 兼氧区通过进风口和拔风管实现自充氧功能,自充氧能力可达150mg02/(m2 · d),脱氮效果 可达0. 1-0. 2kgN/(m3 · d);净化装置顶覆土 0.5m,进风口盖高于覆土约0.06m,拔风管高 于覆土约0. lm,进水管和出水管两者高度差约0. 3-0. 5m,可确保污水由进水管自流至出水 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净化池采用地埋式一体化结构,兼氧区与厌氧区上 下合建,净化池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少;幻净化池采用厌氧+兼氧工艺,脱氮除碳效果佳;3) 净化池采用浅层充氧原理,强化兼氧区自充氧功能,改善脱氮效果;4)净化池设置L型气压 平衡管和单双向流通管,可实现厌氧区自搅拌和反硝化脱氮。附图说明附图是本技术的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示意图;图中格栅集水区1、第一弹性填料2、细格栅3、进水管4、第一厌氧区气室5、兼氧 区6,第一 L型气压平衡管7、第二厌氧区气室8、第二 L型气压平衡管9、第三方形孔10、第 三厌氧区气室11、进风口 12、兼氧区气室13、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14、拔风管15、第四方形 孔16、排水管17、斜板18、沉淀区19、第三双向流通管20、第三厌氧区21、第三弹性填料22、 第二单向流通管23、第二弹性填料对、第二厌氧区25、第二方形孔沈、第一单向流通管27、 第一厌氧区观、第一方形孔四。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包括格栅集水区1、第一弹性填料 2、细格栅3、进水管4、第一厌氧区气室5、兼氧区6,第一 L型气压平衡管7、第二厌氧区气室 8、第二 L型气压平衡管9、第三方形孔10、第三厌氧区气室11、进风口 12、兼氧区气室13、第 三L型气压平衡管14、拔风管15、第四方形孔16、排水管17、斜板18、沉淀区19、第三双向 流通管20、第三厌氧区21、第三弹性填料22、第二单向流通管23、第二弹性填料对、第二厌 氧区25、第二方形孔沈、第一单向流通管27、第一厌氧区观、第一方形孔四;格栅集水区1 与第一厌氧区观、第二厌氧区25、第三厌氧区21、兼氧区6和沉淀区19依次相连;格栅集水 区1内设有细格栅3,格栅集水区1上部侧壁设有进水管4,格栅集水区1下部通过第一方 形孔四与第一厌氧区观相连,第一厌氧区观内设有第一弹性填料2、第一单向流通管27、 第一 L型气压平衡管7和第一厌氧区气室5,第一厌氧区观下部通过第二方形孔沈与第二 厌氧区25相连,第二厌氧区25内设有第二弹性填料对、第二单向流通管23、第二 L型气压 平衡管9和第二厌氧区气室8,第二厌氧区25上部通过第三方形孔10与第三厌氧区21相 连,第三厌氧区21内设有第三弹性填料22、第三双向流通管20、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14和 第三厌氧区气室11,第三厌氧区21通过第三双向流通管20与兼氧区6相连,兼氧区6在第 一、二、三厌氧区的正上方,该区上部设有进风口 12、拔风管15,兼氧区6上部通过第四方形 孔16与沉淀区19相连,沉淀区19内设有斜板18,沉淀区19上部侧壁设有排水管17 ;兼氧区6与第一厌氧区观通过第一单向流通管27、第一 L型气压平衡管7相贯穿,兼氧区6与 第二厌氧区25通过第二单向流通管23、第二 L型气压平衡管9相贯穿,兼氧区6与第三厌 氧区21通过第三双向流通管20、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14相贯穿;净化装置顶覆土,可考虑 绿化,进风口 12和拔风管15从装置顶端接出。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方法是生活污水经进水管4进入格栅集水区1,水力 停留时间12h,去除污水中大颗粒污物后,经第一方形孔四流入第一厌氧区观,水力停留时 间16h,经第二方形孔沈流入第二厌氧区25,水力停留时间16h,经第三方形孔10流入第 三厌氧区21,水力停留时间16h,经第三双向流通管20流入兼氧区6,水力停留时间Mh,经 第四方形孔流入沉淀区19,水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集水区(1)、第一弹性填料(2)、细格栅(3)、进水管(4)、第一厌氧区气室(5)、兼氧区(6),第一L型气压平衡管(7)、第二厌氧区气室(8)、第二L型气压平衡管(9)、第三方形孔(10)、第三厌氧区气室(11)、进风口(12)、兼氧区气室(13)、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14)、拔风管(15)、第四方形孔(16)、排水管(17)、斜板(18)、沉淀区(19)、第三双向流通管(20)、第三厌氧区(21)、第三弹性填料(22)、第二单向流通管(23)、第二弹性填料(24)、第二厌氧区(25)、第二方形孔(26)、第一单向流通管(27)、第一厌氧区(28)、第一方形孔(29);格栅集水区(1)与第一厌氧区(28)、第二厌氧区(25)、第三厌氧区(21)、兼氧区(6)和沉淀区(19)依次相连;格栅集水区(1)内设有细格栅(3),格栅集水区(1)上部侧壁设有进水管(4),格栅集水区(1)下部通过第一方形孔(29)与第一厌氧区(28)相连,第一厌氧区(28)内设有第一弹性填料(2)、第一单向流通管(27)、第一L型气压平衡管(7)和第一厌氧区气室(5),第一厌氧区(28)下部通过第二方形孔(26)与第二厌氧区(25)相连,第二厌氧区(25)内设有第二弹性填料(24)、第二单向流通管(23)、第二L型气压平衡管(9)和第二厌氧区气室(8),第二厌氧区(25)上部通过第三方形孔(10)与第三厌氧区(21)相连,第三厌氧区(21)内设有第三弹性填料(22)、第三双向流通管(20)、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14)和第三厌氧区气室(11),第三厌氧区(21)通过第三双向流通管(20)与兼氧区(6)相连,兼氧区(6)在第一、二、三厌氧区的正上方,该区上部设有进风口(12)、拔风管(15),兼氧区(6)上部通过第四方形孔(16)与沉淀区(19)相连,沉淀区(19)内设有斜板(18),沉淀区(19)上部侧壁设有排水管(17);兼氧区(6)与第一厌氧区(28)通过第一单向流通管(27)、第一L型气压平衡管(7)相贯穿,兼氧区(6)与第二厌氧区(25)通过第二单向流通管(23)、第二L型气压平衡管(9)相贯穿,兼氧区(6)与第三厌氧区(21)通过第三双向流通管(20)、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14)相贯穿;净化装置顶覆土,可考虑绿化,进风口(12)和拔风管(15)从装置顶端接出。...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自充氧自搅拌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集水区(1)、第一弹性 填料O)、细格栅(3)、进水管G)、第一厌氧区气室(5)、兼氧区(6),第一 L型气压平衡 管(7)、第二厌氧区气室(8)、第二 L型气压平衡管(9)、第三方形孔(10)、第三厌氧区气室 (11)、进风口(12)、兼氧区气室(13)、第三L型气压平衡管(14)、拔风管(15)、第四方形孔 (16)、排水管(17)、斜板(18)、沉淀区(19)、第三双向流通管(20)、第三厌氧区(21)、第三 弹性填料(22)、第二单向流通管(23)、第二弹性填料(M)、第二厌氧区(25)、第二方形孔 ( )、第一单向流通管(27)、第一厌氧区( )、第一方形孔09);格栅集水区(1)与第一厌 氧区( )、第二厌氧区(25)、第三厌氧区(21)、兼氧区(6)和沉淀区(19)依次相连;格栅 集水区(1)内设有细格栅(3),格栅集水区(1)上部侧壁设有进水管G),格栅集水区(1) 下部通过第一方形孔09)与第一厌氧区08)相连,第一厌氧区08)内设有第一弹性填 料O)、第一单向流通管(27)、第一 L型气压平衡管(7)和第一厌氧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平陈小光胡宝兰季军远张萌陆慧锋沈李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