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09225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板对板连接器;该第一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分别位于主副电路板上的第一母连接器和第一公连接器;第一母连接器具有第一框体,第一公连接器具有第一本体且第一本体有一底壁及由底壁外缘延伸的两端壁和两侧壁;当第一公母连接器对插时,第一本体进入第一框体中且两侧壁及两端壁与第一框体相抵持;第二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分别位于主副电路板上的第二母连接器和第二公连接器;该第二母连接器具有多数第二母端子,该第二母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及由接触部向前延伸的一弹性抵接部,第二公连接器具有多数第二公端子,当第二公母连接器对插时,第二公端子抵触该弹性抵接部向一侧偏移后再与该接触部相导接。(*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可准确定位连接两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组 件。
技术介绍
目前,业界对于电路板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方式多采用平行式的组装方式。如大 陆专利CN02248010. 2揭示了一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其包括一主电路板1、一副电路板2及 两对板对板连接器3、4。其中所述板对板连接器3包括一第一公连接器32及一第一母连接 器34,所述板对板连接器4包括一第二公连接器42及一第二母连接器44,装配时,将所述 第一公连接器32与所述第二母连接器44相互平行的固定在所述主电路板1的表面14上, 将所述第一母连接器34与所述第二公连接器42相互平行的固定在所述副电路板2的表面 22上,然后将上述连接器3、4对插,从而将所述主电路板1与所述副电路板2固定在一起。然而,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存在以下缺失1.由于有两对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因此存在两个定位基准,而两对所述板对板连 接器均为同一类型连接器且都沿竖直方向插接,则在对插后因定位基准不同而使两对所述 板对板连接器在竖直方向上插入的深浅程度不同,从而会使至少一对所述板对板连接器不 能完全接触而使导通率变差,进而影响主电路板与副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2.由于所述主电路板或所述副电路板上都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器,故两所 述连接器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当两所述连接器与相对电路板上的所述连接器对插时会产 生误差而相互干涉以致无法或很难插接,即使插接后端子也会被损坏而影响板对板连接器 之间的电性连接。因此,有必要对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组合做以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 利用一主板对板连接器的本体之间互相抵持干涉以确定一定位基准,至少一从板对板连接 器的端子之间为弹性接触状态以使其不会对所述主板对板连接器定位造成干扰,从而可设 置多对板对板连接器以准确定位连接两电路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于 电性连接一主电路板及一副电路板,其包括一组第一板对板连接器和至少一组第二板对 板连接器;所述第一板对板连接器包括位于所述主电路板上的一第一母连接器和位于所述 副电路板上的一第一公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母连接器具有一开口朝上的第一框体及收 容于其内的多数第一母端子,所述第一公连接器具有一第一本体及收容于其内的多数第一 公端子,且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底壁及由所述底壁外缘延伸的两端壁和两侧壁;当所述第 一公连接器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母连接器相对插时,所述第一本体进入所述第一框体 中且两所述侧壁及两所述端壁与所述第一框体相抵持;所述第二板对板连接器,包括位于所述主电路板上的一第二母连接器和位于所述副电路板上的一第二公连接器;其中,所述 第二母连接器具有一第二座体及收容于所述第二座体中的多数第二母端子,且每一所述第 二母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及由所述接触部向前延伸的一弹性抵接部,所述第二公连接器具有 一第二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第二本体中的多数第二公端子,当所述第二公连接器在竖直方向 上与所述第二母连接器相对插时,所述第二公端子抵触所述弹性抵接部向一侧偏移后再与 所述接触部相导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母连接器与所述第二母连接器并列的排布于所述主电路板 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体内设有一中心部,所述中心部的两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 框体底壁相连通地设有两组第一收容槽以收容所述第一母端子。 进一步地,两组所述第一收容槽呈反向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母端子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底壁的一第一主体部,自所述 第一主体部一端向外延伸且暴露于所述第一框体外的一第一焊接部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 另一端垂直延伸且位于所述中心部侧壁的一第一接触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的每一所述侧壁并列的设有多数第一端子槽以收容所述第一公端子。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座体上壁前端并列的开设有多数插孔以供所述第二公端子插 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母端子还具有一由所述弹性抵接部向上延伸的导引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公端子呈平板状,其具有一收容于所述第二本体中的第二固 定部及由所述第二固定部向前延伸且暴露于所述第二本体外的一第二导接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本体两端各设有一夹持臂,所述第二母连接器以间隙配合的 方式位于所述夹持臂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优点1.由于所述第一板对板连接器插接时是通过第一本体与第一框体之间互相抵持 干涉以确定一主定位基准,而所述第二板对板连接器在插接时端子之间为弹性接触状态以 使其随所述第一板对板连接器的定位基准而定位,从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可设置多对 第二板对板连接器且不会对所述第一板对板连接器的定位造成干扰,进而使所述主电路板 与所述副电路板准确定位连接。2.由于所述第二板对板连接器在插接时端子之间为弹性接触状态,故对于较大的 两电路板需要定位连接时,可同时设置多个第二板对板连接器且不会产生干扰。为便于贵审查委员对本技术的目的、方法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 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中主电路板与定位于其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中副电路板与定位于其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相对插接时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完全插接后的示意4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完全插接后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主电路板100副电路板200第一母连接器1第--框体10中心部101第一收容槽1011第一母端子11第-一接触部110第一主体部111第一焊接部112第一公连接器2第--本体20第一端子槽201第一公端子21第一导接部210第-一接脚部211第一固定部212第二母连接器3第二座体30第:二收容槽301插孔302第二母端子31第二主体部311第二焊接部312第二接触部313弹性抵接部314导引部315第二公连接器4第二本体40第二端子槽401夹持臂402第二公端子41第二固定部411第二导接部412第二接脚部4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作进一步的阐述。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用于电性连接一主电路板100 及一副电路板200,其包括一组第一板对板连接器和一组第二板对板连接器。所述第一板对板连接器包括位于所述主电路板100上的一第一母连接器1和位于 所述副电路板200上的一第一公连接器2。请参照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母连接器1具有一开口朝上且呈纵长型的第一 框体10,所述第一框体10沿其纵长方向(X方向)设有一中心部101,所述中心部101的两 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框体10底壁相连通的设有两组第一收容槽1011以收容多数第一母端 子11,两组所述第一收容槽1011呈反向设置;每一所述第一母端子11具有位于所述第一 框体10底壁的一第一主体部111,自所述第一主体部111 一端垂直延伸且位于所述中心部 101侧壁的一第一接触部110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111另一端向外延伸且暴露于所述第一 框体10外的一第一焊接部112。请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于电性连接一主电路板及一副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组第一板对板连接器和至少一组第二板对板连接器;所述第一板对板连接器包括位于所述主电路板上的一第一母连接器和位于所述副电路板上的一第一公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母连接器具有一开口朝上的第一框体及收容于其内的多数第一母端子,所述第一公连接器具有一第一本体及收容于其内的多数第一公端子,且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底壁及由所述底壁外缘延伸的两端壁和两侧壁;当所述第一公连接器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母连接器相对插时,所述第一本体进入所述第一框体中且两所述侧壁及两所述端壁与所述第一框体相抵持;所述第二板对板连接器,包括位于所述主电路板上的一第二母连接器和位于所述副电路板上的一第二公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母连接器具有一第二座体及收容于所述第二座体中的多数第二母端子,且每一所述第二母端子具有一接触部及由所述接触部向前延伸的一弹性抵接部,所述第二公连接器具有一第二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第二本体中的多数第二公端子,当所述第二公连接器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母连接器相对插时,所述第二公端子抵触所述弹性抵接部向一侧偏移后再与所述接触部相导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