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79408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结构。提供能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的连接结构。设置有连接部件(9),其具有由头部(12b)和与头部(12b)连接的轴部(12a)构成的主体部(12),轴部(12a)贯通多个第一连接端子(4a~4c)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6a~6c)的各接点和多个绝缘板(8a~8d),并且通过以头部(12b)挤压邻接的绝缘板(8a),使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接点的部分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并具有导热性。在连接部件(9)中形成有贯通各接点并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部连通的中空部(12f),由各接点产生的热通过连接部件(9)、中空部向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其为被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生态环境友 好型汽车(eco-friendly cars),特别是能够被用于在传输大容量电力时使用的电线束的 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中, 在如马达与变频器之间或变频器与电池之间连接设备之间的传递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 的电线束,在其一端侧具有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例如具备凸端子和 容纳该凸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凸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凸端子连接的凹端子和容纳 该凹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凹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近年来,虽然这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以提高节能的性能为目的不断实现全部零 部件的轻型化,但实现轻型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实现小型化的目的相抵触。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例如像专利文献2那样的技术。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拉出的多相的导电性部件 的连接端子与从驱动马达的变频器拉出的多相的电力电缆的连接端子连接的车辆用电连 接结构中,导电性部件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对应的电力电缆的各相的连接端子重合,并且 在与连接端子的重合面相反一侧的面上配置绝缘部件,将这些重合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绝 缘部件用设置在贯穿它们的位置的单独的螺钉在重合方向上连接固定。S卩,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通过将单独的螺钉在重合方向上紧固,将作为连接端子 的重合面的连接端子之间的接点多点一并夹住,从而使连接端子之间在接点固定并且电连 接的连接结构,这样的结构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具有易于实现小型化的优点。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0-208177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7-258010号公报然而,在传输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由于传输的电力容量较大,需要对 在接点处产生的热进行散热,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成为了问题之一。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没有完成有效的散热路线的构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是,若嵌合第一终 端壳体与第二终端壳体,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 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在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与绝缘板处于层叠状态的情况下,能 够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的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 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 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 述第一连接端子、上述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绝缘板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设置有连接部 件,该连接部件具有由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构成的主体部,该轴部贯通上述多个第 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通过以上述头部 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 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在上述连接部 件中形成有贯通上述各接点并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连通的中空部,将由上述各接点 产生的热通过上述连接部件、上述中空部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 此外,上述中空部也可以形成为在层叠方向上贯通上述连接部件,在上述连接部 件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部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开口。此外,也可以做成,上述连接部件具有导热性,通过使上述主体部的头部与上述第 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使由上述各接点产生的热还 通过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 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此外,也可以做成,上述连接部件还具有由非导电性的材料构成,覆盖除上述主体 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外周的非导电部,并且,上述主体部的上述头部及上 述轴部由金属构成;通过使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 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从而使由上述各接点产生的热还通过上述主体部的上 述轴部、上述主体部的轴部的前端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 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此外,也可以做成,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轴部的前端部形成为阳螺纹,通过将上述轴 部的前端部与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的阴螺纹进行螺纹结 合,从而使上述连接部件对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密接触 并固定。此外,也可以在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设置有用于防止手指等接触变成高温的上述 连接部件的隔热盖。此外,也可以做成,以具有非导电性及导热性的材料形成上述绝缘板,并且,通过 使在上述绝缘板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进行热的紧 密接触,从而使由上述各个接点产生的热还通过上述绝缘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 述第二终端壳体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此外,上述中空部的内壁面也可以形成为阴螺纹,从而增加该内壁面的表面积而 提高散热性。此外,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可以由金属构成。此外,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也可以由导热性树脂构成。专利技术的效果是,根据本专利技术,能构建有效的散热路线。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立体图。图2是在图1的连接器中,嵌合了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时的立体图。图3是在图1的连接器中,嵌合了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时的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的侧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4的第一连接器部的第一连接端子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部的侧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6的第二连接器部的第二连接端子的图,图7(a)为侧视图,图7 (b) 为仰视图。图8是表示图6的第二连接器部的第二连接端子的图,图8(a)为侧视图,图8 (b) 为仰视图。图9是在图1的连接器中,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前的侧剖视图。图10是说明图1的连接器的第一散热路线的图。图11是说明图1的连接器的第二散热路线的图。图1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散热路线的图。图13是说明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连接结构的连接器的第一散 热路线的图。图14是说明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连接结构的连接器的第三散 热路线的图。其中1-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部,3-第二连接器部,4a 4c_第一连接端子,5_第一终 端壳体,6a 6c-第二连接端子,7-第二终端壳体,8a 8c_第一绝缘板,8d_第二绝缘板, 9-连接部件,12-主体部,12a-轴部,12b-头部,12f-中空部,13-非导电层(非导电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 立体图(表示非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上述第二连接端子与上述绝缘板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设置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具有由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构成的主体部,该轴部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通过以上述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使其电连接,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在上述连接部件中形成有贯通上述各接点并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连通的中空部,将由上述各接点产生的热通过上述连接部件、上述中空部向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外部进行散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原秀明福田州洋铃木幸雄片冈裕太林真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