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仅在接合端子彼此配置在规定的位置时,才能够容易地紧固连接部件,从而使电连接不良难以产生的连接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具有操作允许单元,在使凸侧终端壳体(5)与凹侧终端壳体(7)嵌合的过程中,在凸侧终端壳体(5)与凹侧终端壳体(7)达到规定的嵌合状态时,其允许用于对连接部件(9)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结构,其具有被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生态环境友好 型汽车(eco-friendly cars),特别是具有能够被用于在传递大容量电力时使用的电线束 的连接部的可能性。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 中,在马达与变频器之间或在变频器与电池之间的连接机器之间的在传递大容量的电力 时所使用的电线束,在其一端侧具有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例如具备 凸端子和容纳该凸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凸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凸端子连接的凹端 子和容纳该凹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凹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 2009-070754 号公报)。近年来,虽然这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以提高节能的性能为目的不断实现对全部 零部件的轻型化,但实现轻型化的有效手段的一种与实现小型化的目的相抵触。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例如像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那样的 技术。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拉出的多相的导电部件的 连接端子与从驱动马达的变频器拉出的多相的电力电缆的连接端子连接的车辆用电连接 结构中,导电部件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对应的电力电缆的各相的接合端子重叠,并且在与 连接端子的重叠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配置绝缘板,将这些重叠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绝缘板 通过设置在贯穿它们的位置的单独的螺钉在重叠方向上连接固定。即,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通过将单独的螺钉在重叠方向紧固,将作为连接端子的 重叠面的连接端子之间的接点多点一并夹住,从而在接合端子之间以接点固定并且电连接 的连接结构,这样的结构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具有易于实现小型化的优点。然而,专利文献2那样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由于即使在接合端子未插入规定的位置的状态下也能够 以螺钉紧固,因而存在产生电连接不良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传递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的 电线束中,出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也应消除这样的连接不良,因而希望做出应对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在将多个第一接 合端子、多个第二接合端子与多个绝缘板配置为处于层叠状态的连接结构中,由于仅在接 合端子彼此配置在规定的位置时,才能够容易地通过连接部件挤压各个接点,从而难以产 生电连接不良。本专利技术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其是一种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 个第一接合端子的凸侧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凹侧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凸侧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凸侧终端壳体与上述凹侧终端 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中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中的 各个第二接合端子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多个第二接合端子以及 多个绝缘板配置为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其具备连接部件和操作允许单元,该连接部件 包括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使该轴部贯通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接 合端子的各个接点以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通过以上述头部挤压相邻接的上述绝缘板, 从而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且至 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用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在使上述凸侧终端壳体与上述凹侧终端壳体 嵌合的过程中,在上述凸侧终端壳体与上述凹侧终端壳体达到规定的嵌合状态时,该操作 允许单元允许用于对上述连接部件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 个第二接合端子的操作。本专利技术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其是一种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 个第一接合端子的凸侧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凹侧终端壳体;以及 排列并容纳在上述凸侧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凸侧终端壳体与上述凹侧终端 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中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中的 各个第二接合端子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多个第二接合端子以及 多个绝缘板配置为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其具备连接部件和操作允许单元,该连接部件 通过以头部挤压相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从而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上述多个第一接 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在使上述凸侧终端壳体与上述凹侧终端壳体嵌合的过程 中,在上述凸侧终端壳体与上述凹侧终端壳体达到规定的嵌合状态时,该操作允许单元允 许用于对上述连接部件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 端子的操作。此外,上述操作允许单元包括在上述连接部件的上述头部形成的与规定的操作 工具配合的操作工具配合孔;以及形成在上述凹侧终端壳体上,具有与上述操作工具配合 孔大致相同大小的形状的连接部件操作用孔;上述连接部件操作用孔以如下方式形成在上 述凹侧终端壳体上在使上述凸侧终端壳体与上述凹侧终端壳体嵌合的过程中,在上述凸 侧终端壳体与上述凹侧终端壳体达到规定的嵌合状态时,使上述连接部件操作用孔与上述 操作工具配合孔重合;当上述连接部件操作用孔与上述操作工具配合孔重合时,上述操作 允许单元允许用于对上述连接部件在各个接点固定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 二接合端子的操作。此外,其具备金属制弹性部件,在将上述连接部件插入上述凸侧终端壳体内时,该 弹性部件配置在上述头部与配置于上述头部的正下方的绝缘板之间,并对配置在上述头部 的正下方的绝缘板施加规定的挤压力,从而在层叠方向上依次挤压上述多个绝缘板;在配 置于上述头部的正下方的绝缘板的上表面一侧,形成有容纳挤压该绝缘板的上述弹性部件 的下方的凹部。此外,在上述凹部的底部设置有支承上述弹性部件的金属制支承部件。此外,在上述凸侧终端壳体上形成有用于插入上述连接部件的连接部件插入孔, 在上述连接部件的上述头部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密封上述头部的外圆周面与上述凸侧终端 壳体的上述连接部件插入孔的内圆周面之间的空隙的防水结构。此外,上述连接部件插入孔形成为筒状,并且内窥上述凸侧终端壳体内部的筒状 的端部向内侧折弯,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下表面的边缘周部与被折弯的上述端部接触,从 而限制上述连接部件的行程。此外,在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各自的一端侧上连接有挠性的电缆,上述凹侧终 端壳体还具备用于保持上述电缆,以相对于上述凹侧终端壳体具有柔软性的状态,将上述 多个第二接合端子保持在规定的位置的电缆保持部件。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将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及多个 绝缘板配置为处于层叠状态的连接结构中,由于仅在接合端子彼此配置在规定位置时才能 够容易地通过连接部件挤压各个接点,从而能够使电连接不良难以产生。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连接器部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一接合端子的图,图4(a)为侧视图,图4(b)为仰视图。图5是表示第二连接器部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二接合端子的图,图6(a)为侧视图,图6 (b)为仰视图。图7是表示第二接合端子的图,图7(a)为侧视图,图7 (b)为仰视图。图8是表示在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前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在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后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凸侧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凹侧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凸侧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凸侧终端壳体与上述凹侧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中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中的各个第二接合端子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多个第二接合端子以及多个绝缘板配置为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在于,其具备连接部件和操作允许单元,该连接部件包括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使该轴部贯通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各个接点以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通过以上述头部挤压相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从而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且至少贯通各个接点的部分用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在使上述凸侧终端壳体与上述凹侧终端壳体嵌合的过程中,在上述凸侧终端壳体与上述凹侧终端壳体达到规定的嵌合状态时,该操作允许单元允许用于对上述连接部件在各个接点一并固定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操作。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幸雄,竹原秀明,福田州洋,片冈裕太,林真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