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375709 阅读:3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及其制造方法,属于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技术领域。它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七层结构,第一基层下表面和第二基层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第一高氟合晶涂层,第三基层下表面和第四基层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第二高氟合晶涂层,第二基层的下表面和第三基层的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PET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高氟合晶涂层内加入由高硬度无机微纳米粉体和包覆偶联剂的二氧化硅纳米粉体组合而成的混合物,大大提高了涂层的硬度,耐划伤性能好,在擦除表面上的硅密封胶时,不会损坏背板涂层表面,质量有保证,增加了组件的使用寿命,使组件寿命在25年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太阳能电池板背板的
,具体涉及一种硬度高,耐划伤性能好 的。
技术介绍
太阳能是自然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光电转换太阳能利用取 得了长足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市场迅速拓展。由于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较其它 种类的太阳电池高,因而发展迅速,特别是由太阳能电池组背板组合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而 成的太阳能电池板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作为传统电能生产方法的绿色替代方案,光伏电池组件被用来利用太阳光产生电 能。光伏电池组件是由各种半导体元件系统组装而成。但现有技术使用的光伏组件,由于 涂层硬度差,安装前在擦除表面上的硅密封胶时,可能会损坏背板涂层表面,影响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硬度高,耐划伤性能好 的。所述的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 第一基层、第一高氟合晶涂层、第二基层、PET层、第三基层、第二高氟合晶涂层和第四基层 的七层结构,第一基层下表面和第二基层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第一高氟合晶涂层,第三基 层下表面和第四基层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第二高氟合晶涂层,第二基层的下表面和第三基 层的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PET层,所述的第一高氟合晶涂层和第二高氟合晶涂层内加入提 高硬度的纳米粉体,以高氟合晶涂层总重量计,所述的加入纳米粉体重量百分比为0. 1%。所述的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纳米粉体为无机微 纳米粉体和包覆偶联剂的二氧化硅纳米粉体的混合物,其中包覆偶联剂的二氧化硅纳米粉 体重量百分比为0. 5% 2%,余量为无机微纳米粉体。所述的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微纳米粉体为 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氧化锆,氧化铝,氮化硼的混合物。所述的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氧化硅纳米粉体 包覆了偶联剂,所述的偶联剂为有机硅,钛酸酯,铝酸酯中的任意一种,以包覆二氧化硅纳 米粉体总重量计,所述偶联剂加入量占重量百分比为0. 5% 1%。所述的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高氟合晶涂层 2和第二高氟合晶涂层6由纳米粉体、改性二氟基涂料和三氟基乙烯基涂料三者混合而成, 其重量百分含量为三氟基乙烯基涂料55 85 %,改性二氟基涂料0 35 %,纳米粉体 0. 1%,优选的重量百分含量为三氟基乙烯基涂料60 70%,改性二氟基涂料25 35 %,纳米粉体0. 3 % 0. 8 %,混合后合晶涂料的粒度直径为5 15 μ m,优选直径为5 IOym第一高氟合晶涂层2、第二高氟合晶涂层6的厚度为15 35 μ m,优选厚度为22 28 μ m0所述的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基层、第二基 层、第三基层和第四基层的厚度为1 30nm,优选厚度为6 12nm。所述的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ET层为A、B、C三 层共挤结构,整体厚度为160 280 μ m,优选厚度为200 245 μ m其中A层为PET合晶层, 占PET层厚度的20 %,B层为纳米层,占PET层厚度的60 %,C层为阻燃层,占PET层厚度的 20%,所述的B层纳米层为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的混合物。所述的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基层、第二基层、第 三基层、第四基层的表面采用等离子体硅化钛纳米处理技术进行处理,然后进行第一高氟 合晶涂层、PET层、第二高氟合晶涂层的涂覆,涂覆时采用高精密涂覆生产线无波纹涂覆技 术,并以辊涂方式将高氟合晶涂料涂装到PET薄片上。所述的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高氟合晶涂料的涂装速度 为10 30m/分钟,涂装厚度为15 35 μ m,固化温度为120 140°C,固化剂采用封闭型 异氰酸酯,解封温度为80 140°C。所述的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高氟合晶涂料的优选涂装 速度为15m/分钟,涂装厚度为20 25 μ m,固化温度为135°C,解封温度为90 100°C。本专利技术采用先进的高氟合晶互联贯串融合技术、等离子体硅化钛纳米处理技术和 高精密无波纹涂覆技术制成7层结构的太阳光伏高氟合晶涂层背板,采用等离子体硅化钛 纳米处理技术处理,使各层表面亲水化,提高各层间的附着力与粘结性。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高氟 合晶涂层内加入由无机微纳米粉体和包覆偶联剂的二氧化硅纳米粉体组合而成的混合物, 大大提高了涂层的硬度,耐划伤性能好,在擦除表面上的硅密封胶时,不会损坏背板涂层表 面,质量有保证,增加了组件的使用寿命,使组件寿命在25年以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基层,2-第一高氟合晶涂层,3-第二基层,4-PET层,5-第三基层, 6-第二高氟合晶涂层,7-第四基层。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所示,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 基层1、第一高氟合晶涂层2、第二基层3、PET层4、第三基层5、第二高氟合晶涂层6和第四 基层7的七层结构,第一基层1下表面和第二基层3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第一高氟合晶涂 层2,第三基层5下表面和第四基层7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第二高氟合晶涂层6,第二基层 3的下表面和第三基层5的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PET层4,所述的第一高氟合晶涂层2和第 二高氟合晶涂层6内分别加入提高硬度的纳米粉体,以高氟合晶涂层总重量计,所述的加 入纳米粉体重量百分比为0. 1%。所述的第一高氟合晶涂层2和第二高氟合晶涂层6由纳米粉体、改性二氟基涂料和三氟基乙烯基涂料三者混合而成,其重量百分含量为三氟基乙烯基涂料55 85%,改 性二氟基涂料0 35%,纳米粉体0. 1 % 1 %,优选的重量百分含量为三氟基乙烯基涂 料60 70%,改性二氟基涂料25 35 %,纳米粉体0. 3 % 0. 8%,混合后合晶涂料的粒 度直径为5 15 μ m,优选直径为5 10 μ m第一高氟合晶涂层2、第二高氟合晶涂层6的 厚度为15 35 μ m,优选厚度为22 28 μ m。本专利技术专利所用的纳米粉体为无机微纳米 粉体和包覆偶联剂的二氧化硅纳米粉体的混合物,其中包覆偶联剂的二氧化硅纳米粉体重 量百分比为0. 5% 2%,余量为无机微纳米粉体,所述的无机微纳米粉体为以任意比例混 合的氧化锆,氧化铝,氮化硼的混合物;所述的二氧化硅纳米粉体内包覆了偶联剂,所述的 偶联剂为有机硅,钛酸酯,铝酸酯中的任意一种,以包覆偶联剂的二氧化硅纳米粉体总重量 计,所述的偶联剂加入量占重量百分比为0. 5% 1%。如图1所示,所述的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 基层1、第二基层3、第三基层5和第四基层7的厚度为1 30nm,优选厚度为6 12nm。所 述的PET层4为A、B、C三层共挤结构,整体厚度为160 280 μ m,优选厚度为200 245 μ m 其中A层为PET合晶层,占PET层4厚度的20%,B层为纳米层,占PET层4厚度的60%,C 层为阻燃层,占PET层4厚度的20%,所述的B层纳米层为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铝、氧 化锌的混合物。本专利技术的高氟合晶涂层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氟合晶涂层太阳能光伏电池背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基层(1)、第一高氟合晶涂层(2)、第二基层(3)、PET层(4)、第三基层(5)、第二高氟合晶涂层(6)和第四基层(7)的七层结构,第一基层(1)下表面和第二基层(3)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第一高氟合晶涂层(2),第三基层(5)下表面和第四基层(7)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第二高氟合晶涂层(6),第二基层(3)的下表面和第三基层(5)的上表面之间涂覆设置PET层(4),所述的第一高氟合晶涂层(2)和第二高氟合晶涂层(6)内加入提高硬度的纳米粉体,以高氟合晶涂层总重量计,所述的加入纳米粉体重量百分比为0.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植煌王贤中李永清汪章婉刘保奎赵秋李旻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联合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