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74181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式童车,它包括具有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的车架、前轮组件及后轮组件,所述的车架包括左右对称分布的左侧四连杆机构和右侧四连杆机构,所述的左侧四连杆机构和所述的右侧四连杆机构上分别设置有左侧锁定机构和右侧锁定机构,所述的车架的上端转动设置有推把,所述的推把能够相对于所述的车架旋转至不同的高度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折叠式童车采用左右对称的双侧四连杆机构,结构简单、折叠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折叠式童车的推把转动设置,能够调整到不同的高度,满足不同身高的推车人的需求,基于此,该童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儿童用品,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折叠式童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可折叠式的童车,大多结构较复杂,车身的杆件比较多,折叠操作繁 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造价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整车结构简单、折叠操作简单的折叠式童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折叠式童车,包括具有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的车架、位于所述的车架前下方 的前轮组件、位于所述的车架后下方的后轮组件;所述的车架包括底盘架、左侧后支架、右侧后支架、前支撑连杆、座位架;所述的 左侧后支架的上部与所述的座位架的左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左侧后支架的下部与所述 的底盘架的左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前支撑连杆的后部与所述的座位架的前下部相转动 设置,所述的前支撑连杆的前部与所述的底盘架的前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底盘架、左侧后 支架、前支撑连杆、座位架组成左侧四连杆机构,所述的左侧四连杆机构设置有左侧锁定机 构,所述的右侧后支架的上部与所述的座位架的右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左侧后支架的 下部与所述的底盘架的左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底盘架、右侧后支架、前支撑连杆、座位 架组成右侧四连杆机构,所述的右侧四连杆机构设有右侧锁定机构。优选地,所述的座位架的上方设置有推把组件,所述的推把组件的下部与所述的 座位架的上部相转动设置,更近一步地,所述的推杆组件包括一弧形杆,所述的弧形杆的两 个端部各自向靠近对方的方向延伸形成把手,所述的弧形杆与所述的座位架的上部相转动 设置。优选地,所述的底盘架包括左侧底杆、右侧底杆以及后底杆,所述的左侧底杆的后 部与所述的后底杆的左端部相固定设置,所述的右侧底杆的后部与所述的后底杆的右端部 相固定设置,所述的左侧底杆的前部和右侧底杆的前部相靠拢并固定成一体,所述的左侧 后支架的下部相转动连接在所述的左侧底杆上,所述的右侧后支架的下部相转动连接在所 述的右侧底杆上,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座位架呈长圆形。优选地,所述的座位架呈框型,当所述的车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的座位架倾斜 的立在所述的底盘架的上方;当所述的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的座位架的后部向所述 的底盘架靠拢,所述的底盘架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的座位架所在的平面大致平行。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技术的折叠式童车采用左右对称的双侧四连杆机构,结构简单,折 叠操作方便;2、由于本技术的折叠式童车的推把转动连接在车架,使得推把能够旋转至不同的高度,满足不同身高的推车人的需求。 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折叠式童车的立体图示意图(车架处于打开状态,未示出 锁定机构);附图2为本技术的折叠式童车的右视图示意图(车架处于打开状态,未示出 锁定机构);附图3为本技术的折叠式童车的折叠状态示意图(未示出锁定机构);附图4为本技术的折叠式童车的推把旋转一定角度时的使用状态(未示出锁 定机构)。附图中1、左侧后支架;2、右侧后支架;3、前支撑连杆;4、座位架;5、左侧底杆; 6、右侧底杆;7、后底杆;8、推把。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附图2、附图3及附图4所示,本技术的折叠式童车包括车架、前轮 组件和后轮组件,所述的车架包括设置在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之间的底盘架,底盘架包括 左侧底杆5、右侧底杆6和后底杆7,所述的车架还包括转动连接在左侧底杆5上的左侧后 支架1、转动连接在右侧底杆6上的右侧后支架2、下端部转动连接在底盘架的前端部的前 支撑连杆3、前端部转动连接在前支撑连杆3的上端部的座位架4,左侧后支架1和右侧后 支架2的上端部分别转动连接在座位架4的大致中下部,所述的前轮组件包括前轮和前叉, 所述的前叉的上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的底盘架的前端部使得所述的前轮构成一个万向轮,所 述的后轮组件包括两个后轮及设置在两后轮之间的横杆,左侧底杆5的后端部固定连接在 所述的横杆的左端部,右侧底杆6的后端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的横杆的右端部,座位架4呈长 圆形,在座位架4的上端转动设置有推把8,推把8为一圆弧形,其上设置有相互靠近延伸的 两把手。左侧后支架1、前支撑连杆3、左侧底杆5与座位架4之间构成一个左侧四连杆机 构,所述的左侧四连杆机构上设置有一个左侧锁定机构,右侧后支架2、前支撑连杆3、右侧 底杆6与座位架4之间构成一个右侧四连杆机构,所述的右侧四连杆机构上设置有一个右 侧锁定机构,所述的左侧四连杆机构与所述的右侧四连杆机构均选用常见的锁定机构即 可,在此不加赘述。本技术的折叠式童车进行折叠时,解锁所述的左侧四连杆机构与所述的右侧 四连杆机构,下压座位架4的上端部,使得前支撑连杆3大致呈竖直状态,然后向前下方下 压整个座位架4,使得座位架4与所述的底盘架大致呈相互平行的状态,即完成整个车体的折叠。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 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 内。权利要求一种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的车架、位于所述的车架前下方的前轮组件、位于所述的车架后下方的后轮组件;所述的车架包括底盘架、左侧后支架、右侧后支架、前支撑连杆、座位架;所述的左侧后支架的上部与所述的座位架的左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左侧后支架的下部与所述的底盘架的左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前支撑连杆的后部与所述的座位架的前下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前支撑连杆的前部与所述的底盘架的前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底盘架、左侧后支架、前支撑连杆、座位架组成左侧四连杆机构,所述的左侧四连杆机构设置有左侧锁定机构,所述的右侧后支架的上部与所述的座位架的右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左侧后支架的下部与所述的底盘架的左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底盘架、右侧后支架、前支撑连杆、座位架组成右侧四连杆机构,所述的右侧四连杆机构设有右侧锁定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位架的上方设置有推把 组件,所述的推把组件的下部与所述的座位架的上部相转动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杆组件包括一弧形杆,所 述的弧形杆的两个端部各自向靠近对方的方向延伸形成把手,所述的弧形杆与所述的座位 架的上部相转动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盘架包括左侧底杆、右侧 底杆以及后底杆,所述的左侧底杆的后部与所述的后底杆的左端部相固定设置,所述的右 侧底杆的后部与所述的后底杆的右端部相固定设置,所述的左侧底杆的前部和右侧底杆的 前部相靠拢并固定成一体,所述的左侧后支架的下部相转动连接在所述的左侧底杆上,所 述的右侧后支架的下部相转动连接在所述的右侧底杆上。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折叠式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位架呈框型,当所述 的车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的座位架倾斜的立在所述的底盘架的上方;当所述的车架处 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的座位架的后部向所述的底盘架靠拢,所述的底盘架所在的平面与所 述的座位架所在的平面大致平行。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位架呈长圆形。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折叠状态和打开状态的车架、位于所述的车架前下方的前轮组件、位于所述的车架后下方的后轮组件;所述的车架包括底盘架、左侧后支架、右侧后支架、前支撑连杆、座位架;所述的左侧后支架的上部与所述的座位架的左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左侧后支架的下部与所述的底盘架的左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前支撑连杆的后部与所述的座位架的前下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前支撑连杆的前部与所述的底盘架的前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底盘架、左侧后支架、前支撑连杆、座位架组成左侧四连杆机构,所述的左侧四连杆机构设置有左侧锁定机构,所述的右侧后支架的上部与所述的座位架的右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左侧后支架的下部与所述的底盘架的左侧部相转动设置,所述的底盘架、右侧后支架、前支撑连杆、座位架组成右侧四连杆机构,所述的右侧四连杆机构设有右侧锁定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月明王圣伟
申请(专利权)人: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