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646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及应用。该组合物含有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其中大黄素甲醚与大黄酚组合的重量比为1∶1~1∶9。组合物可直接用蓼科、豆科植物中草药制取,或用人工提纯或人工合成的方法配制而成。所述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组合物加上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助剂可制成有效含量为0.1-30%的水剂、可湿性粉剂、乳油、微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剂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组合物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增效,对多种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用于防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上由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病害。具有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等特点,属于新型的生物农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及其该农药组合物的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对资源和环境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响应和认同的主题,“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而寻找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和谐的生物合理性农药已逐步成为农药研究的新方向。植物中存在着特有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在植物中的确切功能还没有被了解。但是它们却可以成功地阻止真菌对植物的侵染。例如从麻黄和细辛中提取的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张国珍、樊瑛、丁万隆等,麻黄和细辛挥发油的抗真菌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95,22(4)373-374)。苦参提取物对多种真菌和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郑永权、姚建仁、邵向东等,苦参杀虫抑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99,25(6)17-19)。中国专利申请00121584.1公开了苦豆子杀菌剂及其制法,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番茄灰霉病、玉米大斑病、辣椒疫霉病、黄瓜灰霉病、苹果炭疽病。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是常用的中药有效成分,例如存在于蓼科中的大黄素甲醚等具有抗衰老和清除体内过多自由基和抗肿瘤作用(蓼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学活性研究进展,巩忠福、杨国林、严作廷等,中草药,2002,33(1)82-84)。但在防止植物病害方面未见有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利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抗菌特性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及其该农药组合物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农药组合物的技术方案为含有大黄素甲醚(Physcion,6-甲氧基-3-甲基-1,8-二羟基蒽醌)和大黄酚(Chrysophanol,3-甲基-1,8-二羟基蒽醌),其中大黄素甲醚与大黄酚组合的重量比为1∶1~1∶9。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组合物可直接用蓼科、豆科植物中草药大黄、土大黄、巴天酸模、羊蹄、决明子制取,或可用人工提纯或人工合成的方法配制而成。本专利技术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组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它们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所述的人工提纯是将中草药用乙醇提取,浓缩后用硅胶柱多次反复纯化,经高压液相检测达纯度98%后即为人工提纯的大黄素甲醚或大黄酚单体。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组合物加上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助剂制成有效含量为0.1-30%的水剂、可湿性粉剂、乳油、微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剂型。本专利技术的农药组合物比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2个单体化合物单独施用具有广泛和更高的抗菌活性。通过大量室内外试验,发现大黄素甲醚与大黄酚的组合物,对多种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用于防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上由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病害。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粮食作物为小麦、水稻;经济作物为油菜、棉花、烟草,蔬菜为番茄、辣椒、黄瓜。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真菌病害指白粉病、霜霉病、稻瘟病、纹枯病、菌核病、枯萎病、黄萎病、立枯病、炭疽病、赤星病、灰霉病,细菌指青枯病,病毒指烟草花叶病(TMV)。上述方案中,具体的植物病害包括小麦白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霜霉病、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番茄立枯病、黄瓜灰霉病、辣椒炭疽病、烟草赤星病,辣椒青枯病、烟草花叶病。本专利技术的药物施用适于在植物病害即将发生前施用1次,然后根据植物病害发生发展情况隔7-10天再使用1-2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的组合物在达到一定的组合配比时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增效,比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2个单体化合物单独施用具有广泛和更高的抗菌活性,是一种新型的抗菌侵染药剂,具有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等特点,属于新型的生物农药,对多种植物病害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质性内容。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增效作用研究1.菌种Blumeria graminis W14(与小麦品种“郑98”亲和)2.感病小麦品种“郑98”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人工提纯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按特定重量比例的组合物(9∶1-1∶9)、大黄素甲醚单剂、大黄酚单剂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活性(EC50),根据Finney的增效法则计算增效作用(用增效倍数SR表示)。于小麦1叶1心时,将第1叶剪头去尾,取4cm长叶段放各处理培养皿中,每皿5段,放在微量喷雾下施药,每处理3皿,喷药量为5ml。阴干后在接种塔内接种新鲜的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接种量为5-10个/mm2,在25℃黑暗条件下培养24h,再光照144h,然后调查发病情况,抑制活性%=(对照孢子堆数-处理孢子堆数)/对照孢子堆数×100。结果表明,在大黄素甲醚与大黄酚组合的重量比为9∶1-6∶4时表现相加,效果不明显,而在组合的重量比为1∶1-1∶9时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注*组合物的比例为大黄素甲醚(A)∶大黄酚(B);**th和ob分别代表理论和实际观测值;EC50(th)=(A+B)/(A/EC50(A)+B/EC50(B));***SR,代表增效倍数=EC50(th)/EC50(ob)实施例2本专利技术的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增效作用研究1菌种Sphaerotheca fuliginea(与黄瓜品种“新泰密刺”亲和)2.感病黄瓜品种“新泰密刺”采用黄瓜子叶法测定人工提纯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按特定重量比例的组合物(9∶1-1∶9)、大黄素甲醚单剂、大黄酚单剂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活性(EC50),根据Finney的增效法则计算增效作用(用增效倍数SR表示)。于黄瓜子叶充分展开时,将子叶离体放在水琼脂的培养皿中,每皿6片,放在微量喷雾下施药,每处理3皿,喷药量为5ml。阴干后再用微量进样器接种新鲜的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量每片叶中央5μl,在25℃黑暗条件下培养24h,再光照192h,然后调查发病情况,抑制活性%=(对照病斑面积-处理病斑面积)/对照病斑面积×100。结果表明,在大黄素甲醚与大黄酚组合的重量比为9∶1-6∶4时表现相加效果不明显,而在组合的重量比为1∶1-1∶9时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注*组合物的比例为大黄素甲醚(A)∶大黄酚(B);**th和ob分别代表理论和实际观测值,EC50(th)=(A+B)/(A/EC50(A)+B/EC50(B));***SR,代表增效倍数=EC50(th)/EC50(ob)实施例35%的组合物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按重量计将5份人工纯化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组合物(按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的重量比为2∶8(w/w)组合),与10份WPA-9503复配助剂,85份高岭土混合,粉碎即得有效成分为5%的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测定小麦白粉病田间防效,结果表明5%组合物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实施例45%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按实施例3中5%的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测定黄瓜白粉病田间防效,结果表明组合物可有效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 实施例5按实施例3中5%的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测定黄瓜霜霉病菌的活性和田间防效1、菌种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与黄瓜品种“新泰密刺”亲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大黄素甲醚(Physcion,6-甲氧基-3-甲基-1,8-二羟基蒽醌)和大黄酚(Chrysophanol,3-甲基-1,8-二羟基蒽醌),其中大黄素甲醚与大黄酚组合的重量比为1∶1~1∶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大黄素甲醚(Physcion,6-甲氧基-3-甲基-1,8-二羟基蒽醌)和大黄酚(Chrysophanol,3-甲基-1,8-二羟基蒽醌),其中大黄素甲醚与大黄酚组合的重量比为1∶1~1∶9。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组合物直接用蓼科、豆科植物中草药大黄、土大黄、巴天酸模、羊蹄、决明子制取,或用人工提纯或人工合成的方法配制而成。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提纯是将中草药用乙醇提取,浓缩后用硅胶柱多次反复纯化,经高压液相检测达纯度98%后即为人工提纯的大黄素甲醚或大黄酚单体。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组合物加上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助剂制成有效含量为0.1-30%的水剂、可湿性粉剂、乳油、微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剂型。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治植物病害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将5份人工纯化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组合物,其中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的重量比为2∶8,与10份WPA-9503复配助剂,85份高岭土混合,粉碎即得有效成分为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大昭杨小军倪汉文杨立军王少南曾凡松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