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在多功能蓝藻收获船上的蓝藻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363953 阅读:6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在多功能蓝藻收获船上的蓝藻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前收集舱上带滤布的输送带和吸藻器泵,在所述的前收集舱的前端两侧上分别设置有气泡发生器,气泡发生器分别与管道相互连接,两管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气泡释放口的两端相连接。其优点是:可以对水面和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收集,使蓝藻收集更加彻底、高效。(*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蓝藻收获船,尤其涉及一种用在多功能蓝藻收获船上 的蓝藻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湖泊、河流内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中杂物较多,水体的富营养化 加剧了蓝藻的生长,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了清除和收集这些蓝藻,人 们研制了出了很多种多功能蓝藻收获船。现有的多功能蓝藻收获船在收集蓝藻时,主要靠 设置在前收集舱上带滤布的输送带和吸藻器泵来收集蓝藻,蓝藻大部分浮在水面上,但也 有相当一部分悬浮于水体中,有些还处在水面以下一米左右,这样会造成蓝藻不集中,吸藻 器泵吸入的藻水不浓,使蓝藻收集不彻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蓝藻收集彻底的用在多功能蓝藻收 获船上的蓝藻收集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用在多功能蓝藻收获船上的 蓝藻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前收集舱上带滤布的输送带和吸藻器泵,在所述的前收集舱的 前端两侧上分别设置有气泡发生器,气泡发生器分别与管道相互连接,两管道的另一端分 别与气泡释放口的两端相连接。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气泡发生器为高效微 小气泡发生器,释放气泡的直径为40 50微米,所述的气泡释放口通过管道伸入到吸藻器 泵前方3 5米、水面以下1米深处。本技术的优点是上述用在多功能蓝藻收获船上的蓝藻收集装置,可以对水 面和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收集,使蓝藻收集更加彻底、高效。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装有本技术用在多功能蓝藻收获船上的蓝藻收集装置的多功能蓝藻 收获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去除吸藻器泵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收集舱,2、吸藻器泵,3、气泡发生器,4、管道,5、气泡释放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用在多功能蓝藻收获船上的蓝藻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前收集 舱1上带滤布的输送带和吸藻器泵2,在所述的前收集舱1的前端两侧上分别设置有气泡 发生器3,气泡发生器3分别与管道4相互连接,两管道4的另一端分别与气泡释放口 5的两端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气泡发生器3为高效微小气泡发生器,释放气泡的直径 为40 50微米,所述的气泡释放口 5通过管道4伸入到吸藻器泵2前方3 5米、水面以 下1米深处。在实际使用时,根据气泡浮出水面的时间与多功能蓝藻收获船的航速设置气 泡释放口 5的位置。使用时,气泡释放口 5释放出的气泡在浮出水面的过程中,会把水体中蓝藻托至 水面,随后吸藻器泵2和带滤布的输送带就可以更高效的收集蓝藻了。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技术之用,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有关技术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 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畴。权利要求1.用在多功能蓝藻收获船上的蓝藻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前收集舱(1)上带滤布的 输送带和吸藻器泵O),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前收集舱(1)的前端两侧上分别设置有气泡 发生器(3),气泡发生器C3)分别与管道(4)相互连接,两管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气泡释 放口(5)的两端相连接。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在多功能蓝藻收获船上的蓝藻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气泡发生器C3)为高效微小气泡发生器,释放气泡的直径为40 50微米,所述的气泡 释放口(5)通过管道⑷伸入到吸藻器泵(2)前方3 5米、水面以下1米深处。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在多功能蓝藻收获船上的蓝藻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前收集舱上带滤布的输送带和吸藻器泵,在所述的前收集舱的前端两侧上分别设置有气泡发生器,气泡发生器分别与管道相互连接,两管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气泡释放口的两端相连接。其优点是可以对水面和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收集,使蓝藻收集更加彻底、高效。文档编号E02B15/10GK201835272SQ20102026570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1日专利技术者于洽, 倪杰, 吴培松, 郭卫 申请人:张家港市飞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在多功能蓝藻收获船上的蓝藻收集装置,包括:设置在前收集舱(1)上带滤布的输送带和吸藻器泵(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前收集舱(1)的前端两侧上分别设置有气泡发生器(3),气泡发生器(3)分别与管道(4)相互连接,两管道(4)的另一端分别与气泡释放口(5)的两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卫倪杰于洽吴培松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市飞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