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模式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360234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行驶模式切换装置,其可以在变速杆较短的情况下抑制手指夹在变速杆和装饰件之间,可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在具有变速杆(5)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1)中,装饰件(3)的形状为曲面状,装饰件(3)的曲率设定为大于或等于变速杆(5)的握持部的转动轨迹的曲率,其中,该变速杆(5)从在装饰件(3)上开口而成的变速槽(3a)突出,通过转动而可以切换多种行驶模式。(*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行驶模式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行驶模式切换装置,其具有操作杆,该操作杆的上部 从在盖板上开口而成的槽中突出,在上端部从外部安装有握持部。专利文献1 特开2002-2M9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现有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中,由于盖板相对于地面水平,所以在将操作杆向相 对于盖板倾斜的方向转动时,驾驶员握持的握持部与盖板之间的间隙会向变窄的方向变 化。因此,如果操作杆较短,则在使操作杆相对于盖板倾倒时,驾驶员的手指有可能夹在握 持部和盖板之间。本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可以抑制驾驶员的手指夹在握持部和盖板之间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在本技术中,行驶模式切换装置具有操作杆,该操作杆从在盖板上开口而成 的槽中突出,通过转动而可以切换多种行驶模式,使盖板的形状为曲面状,将该盖板的曲率 设定为大于或等于操作杆的握持部的转动轨迹的曲率。此外,在本技术中,行驶模式切换装置为操作杆在被解除操作力后向初始位 置返回的自动复位式行驶模式切换装置,初始位置处的操作杆的握持部与盖板之间的间隙最小。技术的效果由此,在本技术中,在使操作杆转动时,由于握持部和盖板之间的间隙固定或 向变宽的方向变化,所以可以抑制驾驶员的手指夹在握持部和盖板之间,可以实现装置的 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纵剖面图。图3是表示在现有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中,在变速杆较短的情况下,手指夹在变 速杆和装饰件之间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作用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 置的纵剖面图。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1,设置在电动汽车的将驾驶席和副驾驶席分隔的中控台11上。行驶模式切换装置1具有变速装置2、作为盖板的装饰件(finisher) 3、 变速器罩4、作为操作杆的变速杆5和作为握持部的变速手柄6。变速装置2用于与变速杆5的状态对应而切换车辆的行驶模式,配置于在中控台 11上设置的未图示的凹部中。在实施例1中,作为行驶模式,设定有驻车档、空档、驱动档和 倒档。装饰件3是闭塞中控台11的凹部的曲面状的板,在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上分别 以规定曲率弯曲。在该装饰件3上,形成有使变速杆5突出的大致T字状的变速槽(槽)3a。 在变速槽3a上,以图1的变速杆5的位置作为初始位置,分别设定有与空档、驱动档、倒档 对应的位置。变速器罩4是将变速槽3a闭塞的曲面状的板,配置在装饰件3的下方侧,与变速 杆5 —体地设置。该变速器罩4与装饰件3相同地,在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上分别以 规定曲率弯曲。变速杆5可以沿变速槽3a的形状在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上转动。具体地说, 变速杆5可以以图2的点01作为转动中心沿车辆前后方向转动,并且,可以以点02为中 心沿车宽方向转动。变速杆5由未图示的复位弹簧向初始位置预紧,设定为驾驶员在任意 位置处松手时,总是向初始位置复位。即,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1是自动复位式的 行驶模式切换装置。在实施例1中,将变速杆5沿前后方向转动时的变速手柄6的转动轨迹的曲率半 径设为rl,将装饰件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曲率半径设为r2,将变速器罩4的车辆前后方向 的曲率半径设为r3时,各个曲率半径rl、r2、r3的曲率中心均为点01。S卩,在实施例1中, 将变速杆5的握持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轨迹的曲率设定为,与装饰件3及变速器罩4 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曲率相同。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中,将变速杆5的握持部从初始位置开始直至与空档对应的 位置为止沿车宽方向转动时的转动轨迹的曲率半径的曲率中心设为02,将装饰件3及变速 器罩4沿车宽方向的曲率半径的曲率中心03设定于该曲率中心02的上方。S卩,将变速杆 5的握持部沿车宽方向的转动轨迹的曲率,设定为与装饰件3及变速器罩4的曲率相比较另外,在实施例1中,设定为初始位置处的变速手柄6和装饰件3之间的间隙,相 对于其他变速杆位置处的间隙为最小。变速装置2,在变速杆5以规定时间(例如为lsec)滞留在与空档、驱动档或倒档 相对应的位置上时,将行驶档位切换至该档位。此外,对于驻车档,可以通过按压设置于变 速手柄6的顶部的未图示的开关而进行切换。变速手柄6从外部安装在变速杆5的上端。在实施例1中,变速手柄6形成沿上 下方向压扁的大致半球形,使外径最大的最下端部为扩大部6a,使最下端部的上侧部分为 使驾驶员搭挂手指的部分即手指搭挂部6b。下面,说明作用。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辆或线控变速方式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中,由于无需变 速杆(换挡杆)与自动变速器之间的机械连结,所以设置位置并不限定,设计自由度较高。 另外,由于不具有锁止机构,所以可以自由设定变速杆操作力。因此,与现有的利用线缆等 与自动变速器连结的变速杆相比,可以使杆长缩短,可以使装置小型化。在这里,在现有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中,由于装饰件相对于地面水平,所以如图3 所示,在使变速杆从相对于装饰件垂直的状态向倾斜的方向转动时,变速手柄和装饰件之 间的间隙AL向变窄的方向变化。因此,如果变速杆较短,则在变速杆相对于装饰件倾倒 时,有可能使握持变速手柄的驾驶员的手指夹在变速杆和装饰件之间,成为阻碍小型化的 主要原因。与其相对,在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1中,由于在车辆前后方向及车宽方向 上的装饰件3的形状分别形成曲面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装饰件3的曲率设定为与变速杆5 的握持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转动轨迹的曲率相同,所以,如图4所示,在将变速杆5沿车 辆前后方向转动操作时,变速手柄6和装饰件3之间的间隙AL始终恒定。因此,在将变速 杆5从与空档对应的位置至与倒档对应的位置为止进行倾倒时,可以抑制驾驶员的食指、 中指、无名指、小指的任一个夹在变速手柄6和装饰件3之间。另一方面,由于车宽方向上 的装饰件3的曲率设定为与变速杆5的握持部在车宽方向上的转动轨迹的曲率相比较大, 所以在将变速杆5从初始位置至与空档对应的位置为止进行倾倒时,可以抑制驾驶员的拇 指夹在变速手柄6和装饰件3之间。另外,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装饰件3的曲率,设定为与变速杆5的握持部在车辆前后 方向上的转动轨迹的曲率相同。例如,在使装饰件的曲率与变速杆的握持部的转动轨迹的 曲率不同的情况下,变速杆只要为下述长度即可,即,在变速手柄和装饰件之间的间隙最小 时,变速手柄能够突出到装饰件的上方的长度,与其相对,间隙越大,变速杆从装饰件的突 出量就越长。换句话说,由于间隙越小则变速杆的突出量越短,所以必须使变速杆与突出 量的变化量相对应而变长,以使得在间隙最小时也不会损害操作性。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 中,通过使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装饰件3的曲率和变速杆5的握持部的转动轨迹的曲率一致, 从而使变速杆5相对于装饰件3的突出量不变化,因此,可以使变速杆5的杆长最短,可以 使装置的占用空间最小化。此外,在实施例1中,使车宽方向上的装饰件3的曲率和变速杆5的握持部的转动 轨迹的曲率不同,但观察图1的变速槽3a的形状可知,由于变速杆5沿车宽方向的转动范 围(转动角度)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驶模式切换装置,其具有操作杆,该操作杆从在盖板上开口而成的槽中突出,通过转动而可以切换多种行驶模式,  该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的形状为曲面状,该盖板的曲率设定为大于或等于所述操作杆的握持部的转动轨迹的曲率。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大辅井上真人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