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34952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接连接器,包括组接一体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板状中继端,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中至少有一个第一导电端子冲压有与多个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板状中继端。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体与多个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板状中继端,可以实现转接连接器中相同功能端子的共用;同时,板状中继端结构也可以更好地通过配置冲压路径来实现不同接口的转接和吸收配接误差。(*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实现不同接口间转接的转接连接器
技术介绍
资讯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之风盛行,也牵动着电连接器接口领域的敏感神经。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术附件)标准是SATA国际标准组织推出的用作主机板和大量储存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接口,因其具有支持热插拔、传输速度快、执行效率高等技术优势得以不断普及壮大,目前已成为硬盘存储领域的主流接口。继推出22Pin的标准SATA接口后,SATA国际标准组织又推出了面向1.8寸硬盘市场的Micro SATA接口,以适应市场的小型化需要。然而,在主板端的标准SATA接口尚未更新前,如果要使用Micro SATA接口的1.8寸硬盘的话,则需要提供一个标准SATA至Micro SATA转接连接器。现有手段主要是将两个电连接器通过一块电路板相连,并在电路板中进行端子脚位转换以实现转接,但是成本相对较高,小型化亦有不便;也有将两个电连接器配置成一体的转接连接器,但是,其端子尾部的接脚转换部分的设计和排布同样比较复杂,制造上也有很大的不便。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转接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接连接器,该转接连接器具有优化的端子设计及便捷的制造性。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接连接器,包括组接一体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 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板状中继端,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中至少有一个第一导电端子冲压有与多个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板状中继端。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排列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一电源端子体和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电源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一一对应电性连接,而所述若干第一电源端子体中至少有一个第一电源端子体与多个第二电源端子电性连接。所述与多个第二电源端子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源端子体成型于一块板材上并具有一体的第一电源中继端和分叉的第一电源对接端。所述转接连接器具有分别与多个第二电源端子电性连接的三个第一电源端子体,每一个第一电源端子体的第一电源中继端均较第一电源对接端更向第一信号端子偏移,且最远离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电源端子体呈L形以使所述三个第一电源端子体整体呈矩形。所述第一电源中继端呈扁平状,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具有与第一电源中继端弹性抵接的弹性第二电源中继端。-->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基面及自基面向前凸伸的两块舌板,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体和第一信号端子分别设置于该两块舌板上。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三对第二电源端子,且每一对第二电源端子电性连接于同一个第一电源端子体,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对应所述三对第二电源端子的三个第一电源端子体,且每一个第一电源端子体均具有三个分叉的第一电源端子对接端。所述第一连接器可供标准SATA接口的对接连接器配接,所述第二连接器可供Micro SATA接口的对接连接器配接。所述与多个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端子体具有板平面,所述板状中继端位于板平面上,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体还具有冲压出所述板平面的固定凸部。所述与多个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端子体的板状中继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形成有配合多个第二导电端子而产生的偏距。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转接连接器具有以下优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体具有与多个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板状中继端,以此实现转接连接器中相同功能端子的共用;同时,板状中继端结构也可以更好地通过配置冲压路径来实现不同接口的转接和吸收配接误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转接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1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离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中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进一步分离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1中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图1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于另一角度分离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标准SATA和Micro SATA中的端子定义。【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为一种转接连接器300,包括可供标准SATA接口(串行高级串行技术附件)的插头连接器对接的第一连接器100和可供Micro SATA接口(微型串行高级技术附件)的插座连接器对接的第二连接器200。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和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3,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1和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21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3,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通过组装合为一体并具有朝相反方向延伸的对接部(未标示)。请参阅图6,所示为标准SATA和Micro SATA的端子定义的比较表,其中标准SATA包括信号序列和电源序列,电源序列中除了供应三组不同电压的电源端子外,还有间隔不同组电源端子的接地端子和多个供后期扩展的预留配置端子;而Micro SATA系为标准SATA小型化过程中的一个适应版本,其具有与标准SATA一致的信号序列,但是去除了其电源序列中的一组供应12V电压的电源端子。此外,标准SATA和Micro SATA由于接口本身的定义不同,在相同性质的电源端子间具有偏距。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具有基面111及自基面111向前凸伸 并共线的两块舌板113,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3包括排列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一电源端子体131-->和第一信号端子133,且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体131和第一信号端子133分别设置于该两块舌板113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3包括第二电源端子231和第二信号端子233,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33和第二信号端子233一一对应电性连接,而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3具有三个第一电源端子体131(请结合图6,包括最靠近第一信号端子133的适用3.3V的第一电源端子体1312、适用接地的第一电源端子体1314及适用5V的第一电源端子体1316),且每一个第一电源端子体131均通过冲压成型于一块板材的板平面上并具有一体的扁平状第一电源中继端1311(即板状中继端)和三个分叉的第一电源对接端1313,所述每个第二电源端子231均具有弹性的第二电源中继端2311,板状的第一电源中继端1311同时供两个第二电源中继端2311弹性抵接(即所述三个第一电源端子体分别与多个第二电源端子电性连接)。此外,第一电源端子体131上还冲压有凸出板平面的固定凸部1315,以满足扁平状整体冲压的第一电源端子体131与第一绝缘本体11的固持。由于转接连接器300中第一连接器100和第二连接器200的分离设计,可以简化转接连接器300的制造工艺;同时,其中冲压形成的板状第一电源中继端1311可以更好地通过配置冲压路径,如所述三个第一电源端子体131均呈阶梯状,它们的中继端较对接端更向第一信号端子133偏移,此可以很轻松的形成连接多个第二电源端子231而产生的偏距(即所述与多个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第一导电端子体的板状中继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形成有配合多个第二导电端子而产生的偏距),而处于第一电源端子体131最外端的5V第一电源端子体1316更是呈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接连接器,包括组接一体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板状中继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中至少有一个第一导电端子冲压有供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弹性抵接的板状中继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接连接器,包括组接一体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和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板状中继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导电端子中至少有一个第一导电端子冲压有供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弹性抵接的板状中继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排列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一电源端子体和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电源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一一对应电性连接,而所述若干第一电源端子体中至少有一个第一电源端子体与多个第二电源端子电性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与多个第二电源端子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源端子体成型于一块板材上并具有一体的第一电源中继端和分叉的第一电源对接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连接器具有分别与多个第二电源端子电性连接的三个第一电源端子体,每一个第一电源端子体的第一电源中继端均较第一电源对接端更向第一信号端子偏移,且最远离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电源端子体呈L形以使所述三个第一电源端子体整体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宇杨胜合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