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德玮专利>正文

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21814 阅读:3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包括车梁、头管、座管及加强杆,所述车梁前端焊接于头管,所述加强杆分为对接的前、后两段,所述加强杆前端焊接于车梁前段,所述加强杆后端焊接于座管,在垂直方向,所述加强杆对接面处的抗弯截面系数小于加强杆前段或后段的抗弯截面系数。本结构极大地改善了加强杆的承力效果。(*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
本技术涉及补强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
技术介绍
折叠自行车已经非常流行了,市面上已经有了许多种类的折叠自行车,能够 将车身前、后端进行折叠,或者将车把竖管、座管等进行伸缩折叠。在中国专利申请CN 0(^60163. X的文件中,申请人描述了一种“单梁折叠自行车折叠接头的加强机构”,如该专 利图1所示,该自行车在车梁和立管之间安装有一个可参与折叠的加强杆,自行车处于展 开状态时,立管、车梁和加强杆共同构成三角形,且折叠接头位于三角形的车梁上;但是其 车梁在折叠状态时,如其图2,加强杆突出于外部,在受力时容易晃动,显得不稳定,即使是 在两加强杆对接的骑行状态下,加强杆仍然表现得单薄,在外力冲击下易变形,这都是由于 悬臂过长且加强杆本身细造成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加强杆参与车梁折叠时,承力效果更好的结构装置,同 时该补强结构易于生产线的加工、制造,并且可应用性强,成本低,便于推广。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包括车梁、头管、座管及加强杆, 所述车梁前端焊接于头管,所述加强杆分为对接的前、后两段,所述加强杆前端焊接于车梁 前段,所述加强杆后端焊接于座管,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方向,所述加强杆对接面处的抗弯 截面系数小于加强杆前段或后段的抗弯截面系数。在所述车梁、加强杆及座管所围成的区域内设置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加强杆后段及座管之间。在加强杆前段及车梁前段之间设置 加强筋。所述加强杆对接面处直径小,而加强杆前端及加强杆后端的直径大。本技术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在车梁及加强杆之间,或者座管及加强杆之间设 置加强筋,极大地改善了加强杆的承力效果。这种改善表现在折叠状态以及骑行状态下,当 在折叠状态,加强杆明显突出于一侧,在受意外作用力下易变形,不稳固,加强筋的设置很 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在骑行状态下,该加强筋则增加了车架整体的刚性,在骑行冲击力 下更牢靠。此外,加强杆对接面凹凸对接的结构,也使得加强杆本身不易断开且前后结合稳 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车梁补强结构第一实施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车梁补强结构第二实施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车梁补强结构第三实施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车梁补强结构第四实施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车梁补强结构加强杆端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本技术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包括车梁、座管、头管、加强杆,该车梁包 括车梁前段11、车梁后段12,二者的对合面上安装有折叠接头5,该接头5在车梁一侧铰接, 另一侧设置锁定手柄,该车梁前段11焊接于头管4,车梁后段12焊接于座管3。该车梁前 段11与座管3之间设置有加强杆,该加强杆包括加强杆前段21、加强杆后段22,二者对接。 加强杆前段21焊接于车梁前段11,加强杆后段22焊接于座管3,该后段22与座管3之间 设置有加强筋6,该加强筋6为焊接的加强金属片或金属管。另外,还可以在车梁前段11与 加强杆前段21之间设置加强筋7。这样能明显改善加强杆21、22在图示F垂直方向的承力 效果,更加稳定、耐冲击。如图2,为本技术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其车梁、加强杆的基本 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区别在于,加强筋8直接设置在加强杆后段22与车梁后段12之 间,该加强筋8为金属片、金属管或金属杆。另一实施例,综合考虑上两种方式,即,在加强杆后段22与车梁后段12之间设置 加强筋8,同时在后段22与座管3之间设置有加强筋6,在车梁前段11与加强杆前段21之 间设置加强筋7。如图3,第三实施例,加强杆前段21与车梁前段11分别焊接于头管4,即头管、车 梁、加强杆及座管构成一个四边形,可在加强杆后段22与车梁后段12之间设置加强筋8,还 可同时在加强杆前段21与车梁前段11之间设置加强筋9。另一实施例,所述加强杆对接面23J4处直径小,而加强杆前端及加强杆后端的直径大。另一实施例,所述加强杆为空心管,所述加强杆对接面23J4处管壁厚小,而加强 杆前端及后端管壁厚大。如图4,第四实施例,平板补强片10设置于加强杆后段与车梁后段间,该平板补强 片10为金属片,该补强片上端宽而下端窄,近似于倒三角形。如图5,在先技术中,加强杆的对接面23J4为平面对接,或者一边为弧形凸头,另 一边为弧形凹槽,但是这种对接仍然显得不够稳定。本技术中,如图4,加强杆前段21 的对接面23为凸出端,该对接面23的中部设置有凸出的圆柱体结构231,相应地,对接面 24的中部设置有圆柱形凹槽M1,该凸出端231的外径略小于凹槽Ml的内径,这样,在自 行车骑行状态下,凸出端231完全对接在凹槽241内部,很好地限制了加强杆在冲击力下的 错动位移,从而保证了安全性。凸出端231及凹槽241在加强杆上的前、后位置可以对换, 对本技术方案没有影响。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 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 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包括车梁、头管、座管及加强杆,所述车梁前端焊接于头管,所 述加强杆分为对接的前、后两段,所述加强杆前端焊接于车梁前段,所述加强杆后端焊接于 座管,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方向,所述加强杆对接面处的抗弯截面系数小于加强杆前段或后 段的抗弯截面系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梁、加强杆及座 管所围成的区域内设置加强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设置于加强 杆后段及座管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加强杆前段及车梁前 段之间设置加强筋。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设置于加强 杆后段及车梁后段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是金属片或金属管或金属杆。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杆对接面处直 径小,而加强杆前端及加强杆后端的直径大。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杆为空心管,所 述加强杆对接面处管壁厚小,而加强杆前端及后端管壁厚大。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 杆对接面一端设置有凸头,另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凸头与凹槽相配合。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头为圆柱型结 构,所述凹槽为圆柱型,所述凸头外径略小于凹槽内径。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包括车梁、头管、座管及加强杆,所述车梁前端焊接于头管,所述加强杆分为对接的前、后两段,所述加强杆前端焊接于车梁前段,所述加强杆后端焊接于座管,在垂直方向,所述加强杆对接面处的抗弯截面系数小于加强杆前段或后段的抗弯截面系数。本结构极大地改善了加强杆的承力效果。文档编号B62K15/00GK201834135SQ20102024621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8日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行车车梁补强结构,包括车梁、头管、座管及加强杆,所述车梁前端焊接于头管,所述加强杆分为对接的前、后两段,所述加强杆前端焊接于车梁前段,所述加强杆后端焊接于座管,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方向,所述加强杆对接面处的抗弯截面系数小于加强杆前段或后段的抗弯截面系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德玮莫怡平李铮李镜锋
申请(专利权)人:韩德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