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机摇臂润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265884 阅读:2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采煤机摇臂润滑装置,主要解决采煤机上、下行采煤时,摇臂传动件均能实现强制润滑等技术问题,其采用技术方案是,在摇臂两端分别形成有前、后油池,在该油池中分别设置有前、后润滑油泵,前、后润滑油泵分别经管路、阀件或流道连接有传动轮系各润滑点,前、后润滑油泵分别和传动轮系呈驱动连接,适用于各式大倾角、煤层厚度变化范围宽煤层、特别是薄煤层的采煤机。(*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采煤机摇臂的传动装置,特别是该装置关于润滑或冷却的器 件。技术背景采煤机的摇臂(截割部)壳体内设有多级齿轮传动机构,该机构驱动截割滚筒, 其中齿轮、轴承等传动件均承受较大载荷,需要具有良好的润滑条件,早期的润滑措施大都 是采用飞溅式;采煤机作业过程中,当遇到倾斜工作面时,摇臂为适应此条件需绕其固定支 点转动设定的俯仰角度,布设在摇臂内腔的传动机构及其润滑油也随着倾斜和流动,该内 腔所形成的油池液面发生变化,飞溅润滑的功能也会由此而消失,其结果将导致传动件磨 损加剧,也可能引发故障而影响采煤作业的效率;针对此,中国专利ZL200520090355.0提 出一种“采煤机齿轮箱自动润滑装置”,该装置以齿轮箱体作为自动润油装置的油箱,在采 煤机传动轴上安装一油泵,油泵一端通过吸油管和齿轮箱体连通,另一端经输油管路连至 齿轮及轴承润油点,管路上设单向阀、过滤器、压力表、溢流阀,解决摇臂最高端处齿轮及轴 承的润滑,该方案的吸油管安装在齿轮箱体下部适当位置处,从图上看吸油是在摇臂近电 机端的齿轮箱油池处,压力油可送向高端处(可送向摇臂的近滚筒端),即该方案适应摇 臂近滚筒端高于其近电机端的工作状态——摇臂仰态,如果作业时,摇臂近滚筒端低于摇 臂近电机端的工作状态——摇臂俯态,齿轮箱油池内的润滑油在自重作用下向低处流动, 齿轮箱电机端侧的油池没有油,此时油泵也将失去向高端处(即摇臂近电机侧)供油的 功能,因此,上述方案无法实现摇臂俯仰态各传动件均能得到强制润滑的功能;中国专利 ZL200610027942. 4提出一种采煤机截割传动部的强迫润滑装置,主要解决在急倾斜工作面 摇臂上的传动件润滑问题,该方案以倾角传感器信号控制液压系统,由液压马达带动润滑 油泵向箱体上端内腔传动件供油,即适应摇臂仰态工作,此处该系统比较复杂,设备成本也 比较高;中国专利ZL200820231315. 7提出“一种采煤机摇臂内置式强制润滑系统”,该方案 在摇臂内加设强迫润滑齿轮泵,该泵由电机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驱动,当摇臂俯态工作时, 电机端摇臂内腔油池内的润滑油均流向滚筒端,在该油池内的吸油口无法吸到油,摇臂内 传动系各传动件同样无法实现强制润港澳同胞;在实际采煤作业中,采煤机上行采煤(摇 臂仰态)或采煤机下行采煤(摇臂俯态)均是常态,如何保证摇臂内各种传动件均能获得 良好的润滑条件,业者有采用独立的润滑装置,该装置由专用电机拖动油泵构成,其运行功 能和摇臂俯、仰态势无关,但这种方案结构复杂、布置困难、增加能耗。上述涉及的各专利, 均采用容积式油泵,因齿轮油粘度高,容积式泵自吸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采煤机摇臂润油装置,它能 在采煤机上行或下行采煤时,摇臂内各传动件均能获得良好的强制润滑条件,并能保持结 构简单和能耗较低。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煤机摇臂润滑装置包括有摇臂壳体、油池、润滑油泵、供油管路阀件或油道、传 动轮系,摇臂壳体形成的油池内设置有润滑油泵,润滑油泵出口连接有输送润滑油至传动 轮系各润滑点的供油管路阀件或流道,润滑油泵的泵轴上设置的齿轮驱动连接有传动轮 系,其特点是在摇臂壳体近电机端和近滚筒端分别形成有前后油池,前后油池分别设有 前、后润滑油泵,前后润滑油泵分别经管路、阀件或流道连接有传动轮系各润滑点,前后润 滑油泵分别和传动轮系呈驱动连接。采煤机作业中,摇臂呈仰态时,近电机端的前润滑油泵 向各润滑点强制供润滑油,摇臂呈俯态时,近滚筒端的后润滑油泵向各润滑点强制供润滑 油。本技术采用传动系分别拖动前、后润滑油泵的方案,实现大倾角煤层及采高 范围变化的煤层不论上行(摇臂呈仰态)或下行(摇臂呈俯态)方式采煤,均能保证摇臂 内各传动件得到良好润滑,从而大大提高摇臂整体的可靠性,同时和独立供油方案比较,其 结构大大简化,能耗也可降低,其采用螺旋叶片式泵轴结构耐污染、杂质等性能较好,其叶 片的径向磨损对输送油液的能力没有影响,从而大大提高摇臂整体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采煤机摇臂润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润滑油泵结构示意图。图3是摇臂仰态工作示意图。图4是摇臂俯态工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采煤机摇臂润滑装置包括有前后润滑油泵1、1’、传动轮系2、摇臂壳体 3、电机4、滚筒5。前后润滑油泵1、1’,两者结构完全相同,前润滑油泵1是布设在摇臂前端(近电机 端),后润滑油泵1,是布设在摇臂后端(近滚筒端),如图2所示,该泵包括有前轴承11、挡 圈12、被动轮13、壳体14、进油口 15、泵轴16、出油口 17、后轴承18,其中前、后轴承11、18可选用滚动轴承,前轴承11固设在摇臂壳体3的壁部31,后轴承 18是固设在壳体14上;被动轮13,是和传动轮系2的前齿轮23啮合,并和泵轴16用键呈驱动连接,被动 轮13 —端顶持挡圈12,另一端顶持在泵轴16的凸肩,实现其在泵轴16上的轴向定位;壳体14,为一筒状体,其端部设有法兰,壳体14安装在摇臂壳体3的壁部31的安 装孔34中,并以端部法兰中穿设的螺栓将壳体14固定在壁部31 ;进油口 15,是一壳体14上的开口,进油口 15的位置必须保证,当前或后油池33、 33’中存油时,该进油口 15应在前油池33或后油池33’的液面下方;泵轴16是泵的重要组件,该轴两端支承在前、后轴承11、18,近前轴承11适当位 置处安装有被动轮13,泵轴16的主段形成有螺旋叶片,可按普通螺杆泵加工形成其螺旋 叶片,螺旋叶片的直径和壳体14内孔呈间隙配合,泵轴16旋转时,螺旋叶片如螺旋式输送 机吸油并呈挤压式将油从进口挤向出口,因而运行中螺旋叶片的磨损不会影响泵的输送能4力,抗污染和杂质的性能极强,大大改善泵的维护条件,提高设备的整体可靠性;出油口 17,位于壳体14的后端,由泵体14的径向一组开孔和外圆柱面上的周向 开槽组成,在摇臂壳体3的壁部31上开设有前出油孔35和后出油孔35’,如图1所示,前、 后出油孔35、35’和泵体14的周向开槽连通,泵出的润滑油自前、后出油孔35、35’经壁部 31内开设的流道或敷设的管路阀件送到传动轮系2各润滑点,所述的管路、阀件或流道均 和现有技术相同或相似。传动轮系2,其结构和现有技术相同,该轮系用以将电机4的动力传递给滚筒5,本 技术是利用现有的结构,以该轮系的电机4轴伸上的前齿轮23和前润滑油泵1的被动 轮13啮合,直接拖动前润滑油泵1,前齿轮23经中间级齿系22啮合带动滚筒5轴上的后齿 轮21,以轮系滚筒5轴上的后齿轮21和后润滑油泵1’的被动轮13啮合,直接拖动后润滑 油泵1,。摇臂壳体3,其结构和现有技术基本相同,包括有壁部31、空腔32、前、后油池33、 33’、安装孔34和前、后出油孔35、35’,壁部31形成的空腔32 (如图2)用以容置传动轮系 2,本技术的特点是在所述壁部31和空腔32的两端,即近电机端和近滚筒端分别形成 有前、后油池33、33’(如图1、4),现有结构均只有前油池,此外在壁部31可开设输送润滑 油的前、后出油孔35、35’,再由前、后出油孔35、35’在壁部31开设引向各润滑点的流道,该 流道也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采煤机摇臂润滑装置,该润滑装置包括有摇臂壳体、油池、润滑油泵、供油管路阀件和油道、传动轮系,摇臂壳体形成的油池内设置有润滑油泵,润滑油泵出口连接有输送润滑油至传动轮系各润滑点的供油管路阀件或流道,润滑油泵的泵轴上设置的齿轮驱动连接有传动轮系,其特征在于:在摇臂壳体(3)近电机(4)端和近滚筒(5)端分别形成有前、后油池(33、33’),前、后油池(33、33’)中分别设置有前、后润滑油泵(1、1’),前、后润滑油泵(1、1’)分别经管路、阀件、流道连接有传动轮系(2)各润滑点,前、后润滑油泵(1、1’)分别和传动轮系(2)呈驱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立强杨丽伟刘昆明陶嵘朱红
申请(专利权)人:天地上海采掘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