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贺保川专利>正文

气垫船及其船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16948 阅读:390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垫船及其船身结构,其利用一侧壁板一端抵止于一顶壳层底面上,另一端抵止于一底壳层的气孔部下方的侧壁上,使侧壁板、气孔部与顶壳层间形成一兼具局限入水量的气流道,以有效地限制水由气孔进入船身的量,避免沉船或者航行负载过重的危险。(*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气垫船及其船身结构,特别是指一种能有效局限灌注至船体内部水量的气垫船及其船身结构。
技术介绍
气垫船(Hovercraft)指利用船艇内连续不断鼓风所形成的空气垫,对其下方水面所产生有效反作用力,使船身自水面升起,藉喷气、空气螺桨、水下螺桨或其他推进方式在水面航行的船舶。气垫船除了在水上行走外,还可以在某些陆上地形行驶,一般常应用于消防救灾用途。请参阅图1,其是现有的气垫船结构剖视图。如图所示,现有的气垫船10主要包含有一船身12;一装设于船身12周围的裙衬14;以及一装设于船身12上用以提供推进气流与抬举气流的空气螺桨16。上述的船身12是由一周围设置有气孔18的底壳层20与一覆盖于底壳层20上的顶壳层22所构成,且顶壳层22与底壳层20间构成一内部空间24,此内部空间24底部填充有PU泡棉26。此气垫船10运作时,抬举气流注入内部空间24内,并由气孔18导出灌注于裙衬14,以形成空气垫,抬起气垫船10于水面上。但当空气螺桨16停止运作时,例如进行救援时,因无抬举气流,船身12会开始下陷,如下沈至吃水线或者摇晃的船身,将使得水由气孔18注入内部空间24,占船身12过大比例的内部空间24,将使的进水量过于庞大,造成船身过重,而有沈船或者航行时负载过重的危险。有鉴于此,本技术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提出一种崭新的气垫船及其船身结构,以有效克服上述的该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垫船及其船身结构,其利用侧壁板、气孔部与顶壳层间形成一兼具局限入水量的崭新气流道,藉此有效地限制水由气孔进入船身,以避免沈船或者航行时负载过重的危险。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气垫船及其船身结构,其能更快速地将抬举气流注入裙衬,以形成空气垫,抬起气垫船于水面上。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气垫船,其包含有一底壳层,其外周缘设有一气孔部,气孔部形成有多个气孔;一罩设于底壳层上的顶壳层;以及一设置于底壳层与顶壳层间的中壳层。中壳层的部分包含有一侧壁板与一U字型主体部。侧壁板的一端抵止于顶壳层底面,另一端抵止于气孔部下方的底壳层的侧壁上。而U字型主体部的侧端延伸至与抵止于顶壳层底面的侧壁板连接,该侧壁板、该气孔部与该顶壳层间形成一兼具局限入水量的气流道。实施时,该中壳层与该底壳层间构成一内部空间,以供填充PU泡棉。实施时,本技术所述的气垫船,更包含有一裙衬,该裙衬设置于该气孔部上端。-->实施时,本技术所述的气垫船,更包含有一动力源,该动力源设置于该顶壳层上,以提供该气垫船一推进气流与一流动于该气流道的抬举气流。实施时,该顶壳层上更设有一方向舵与一动力源。实施时,该动力源为空气螺桨。本技术尚提出另一种气垫船的船身结构,其包含有一底壳层,其外周缘设有一气孔部,气孔部形成有多个气孔;一罩设于底壳层上的顶壳层;以及一侧壁板,其一端抵止于顶壳层底面上,另一端抵止于气孔部下方的底壳层的侧壁上,上述的侧壁板、气孔部与顶壳层间形成一兼具局限入水量的气流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述气垫船及其船身结构,能有效局限灌注至船体内部水量。兹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更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谨佐以较佳的实施例图及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气垫船结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气垫船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气垫船的元件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气垫船的侧面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图4的AA’段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气垫船于水面上且动力源停止运作时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气垫船的另一实施态样侧面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气垫船;12-船身;14-裙衬;16-空气螺桨;18-气孔;20-底壳;22-顶壳层;24-内部空间;26-PU泡棉;30-气垫船;32-底壳层;34-气孔部;36-气孔;38-顶壳层;40-中壳层;42-驾驶舵;44-动力源;48-侧壁板;50-U字型主体部;52-气流道;54-内部空间;56-裙衬;58-底壳层;60-顶壳层;62-侧壁板;64-气孔部;66-气孔;68-气流道。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4和图5,其是本技术的气垫船的立体图、元件分解图、侧面剖视图与第4图的AA’段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气垫船30包含有一底壳层32,其外周缘设有一气孔部34,气孔部34形成有多个气孔36;一罩设于底壳层32上的顶壳层38;一设置于底壳层32与顶壳层38间的中壳层40;一设置于顶壳层38上的驾驶舵42;以及一设置于顶壳层38上且与驾驶舵42相反侧的动力源44,例如空气螺桨,以提供气垫船30一推进气流与一抬举气流。上述的底壳层32、顶壳层38与中壳层40构成所谓的气垫船30的船身结构。在中壳层40的部分包含有一侧壁板48与一U字型主体部50。侧壁板48的一端抵止于顶壳层38底面,另一端抵止于气孔部34下方的底壳层32的侧壁上。而U字型主体部50的侧端延伸至与抵止于顶壳层38底面的侧壁板48连接。上述的侧壁板48、气孔部34与顶壳层38间形成一兼具局限入水量的气流道52。-->上述的中壳层40与底壳层32间形成一内部空间54,以填充PU泡棉,而底壳层32的气孔部34上端设置有一裙衬56,以局限自气孔36流出的抬举气流,形成空气垫,抬起气垫船于水面上。鉴此,本技术的气垫船运作时,动力源44所产生的抬举气流将沿着气流道52流动且自气孔36流出,进而灌注至裙衬56形成空气垫,将整个气垫船30抬举于水面上,另外动力源44所产生的推进气流将驱使气垫船30前进。再者,本技术的气流道相较于现有技术,能更快速地将抬举气流注入裙衬56,以使气垫船开始运作。请参阅图6,其是本技术的气垫船30于水面上且动力源停止运作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水会从气孔36溢流进入气流道52,此时因为本技术的侧隔板48的设置,因此能有效避免水侵入整个气垫船30的船身内部,进而能阻绝进水,避免船身46过重所可能造成的沈船或者航行时负载过重的危险。再者,因本技术的侧隔板48的底端是抵止于气孔部34下方的底壳层32的侧壁上,鉴此纵使进水时,可藉由简单的摇晃气垫船30,将水由气孔36排出。本技术除了上述的气垫船的船身结构外,也可以如图7所示,包含有一底壳层58;一罩设于底壳层58上的顶壳层60;以及一侧壁板62。如图所示,底壳层58外周缘设有一气孔部64,气孔部64形成有多个气孔66。上述的侧壁板62一端抵止于顶壳层60底面上,另一端抵止于气孔部64下方的底壳层58的侧壁上。侧壁板62、气孔部64与顶壳层60间形成一兼具局限入水量的气流道68。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崭新的气垫船及其船身结构,其利用侧壁板、气孔部与顶壳层间形成一兼具局限入水量的崭新气流道,藉此有效地限制水由气孔进入船身,并加速抬举气流注入裙衬的速率。并且由于侧隔板的底端是抵止于气孔部下方的底壳层的侧壁上,完全阻绝水进入船身,可有效减少气垫船运作时的船身重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故即凡依本技术申请范围所述的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技术的申请专利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垫船,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底壳层、一顶壳层和一中壳层,其中:  所述底壳层,其外周缘设有一气孔部,该气孔部形成有多个气孔;  所述顶壳层,其罩设于该底壳层上;以及  所述中壳层,其设置于该顶壳层与该底壳层间,该中壳层包含有一侧壁板和一U字型主体部,其中:  所述侧壁板,其一端抵止于该顶壳层底面,另一端抵止于该气孔部下方的该底壳层的侧壁上;以及  所述U字型主体部,其侧端延伸至与抵止于该顶壳层底面的侧壁板连接,该侧壁板、该气孔部与该顶壳层间形成一兼具局限入水量的气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垫船,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底壳层、一顶壳层和一中壳层,其中:所述底壳层,其外周缘设有一气孔部,该气孔部形成有多个气孔;所述顶壳层,其罩设于该底壳层上;以及所述中壳层,其设置于该顶壳层与该底壳层间,该中壳层包含有一侧壁板和一U字型主体部,其中:所述侧壁板,其一端抵止于该顶壳层底面,另一端抵止于该气孔部下方的该底壳层的侧壁上;以及所述U字型主体部,其侧端延伸至与抵止于该顶壳层底面的侧壁板连接,该侧壁板、该气孔部与该顶壳层间形成一兼具局限入水量的气流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垫船,其特征在于,该中壳层与该底壳层间构成一内部空间,以供填充PU泡棉。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垫船,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保川
申请(专利权)人:贺保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北京市联通] 2014年12月31日 08:45
    蓝鲸号7500吨级全回转起吊船归属于中海油由上海振华港机建造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单臂起吊船
    0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