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痰止咳的药物滴丸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13621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化痰止咳的药物滴丸,其原料及重量配比为:0.1-1份的薄荷脑、35-55份的川贝母、35-55份的桔梗、200-500份的枇杷叶、80-230份的聚乙二醇4000或6000。(*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化痰止咳的药物滴丸,并涉及该药物滴丸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咳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性机制,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异物。引起咳嗽的常见原因有(1)呼吸道急、慢性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咽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胸膜炎等。(2)呼吸道异物吸入。(3)呼吸遭受压迫如支气管淋巴结肿大,纵隔肿瘤,心包积液。(4)过敏性,如支气管哮喘。目前,对于咳嗽的治疗,西医主要以抗生素和镇咳药为主。但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人体的正常菌群失调,并易引发耐药性等问题;而且,对于病毒引起的咳嗽,抗生素一般很难起到作用。镇咳药一般通过对神经的抑制而产生作用,具有较多的副作用。一般情况下,因感冒、以及因感冒继发性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引起的咳嗽往往多痰,很多患者只看到咳嗽表象,盲目自行服用单纯止咳药物,例如,可待因和咳必清,结果,初服药物时咳嗽减轻,但因痰液排出受阻,一方面咳嗽反会迁延不止,病情加剧;另一方面,由于痰液有利于细菌的大量繁殖,有的痰还含有缩支气管的物质或过敏源,可引发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哮喘。因此,对于一般因感冒或者急慢性支气管炎引发的咳嗽,在止咳的同时,必须进行化痰。中医目前用于治疗咳嗽的常用中成药主要有通宣理肺丸、蛇胆陈皮散、牛黄蛇胆川贝散、复方甘草片等药物,有些药味多,导致服用量大、服用不便,且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市场价格高、消费者不易接受,如通宣理肺丸;有些含蛇胆、牛黄等名贵药材,亦增加了成本及价格,并易引入动物性疾病、如疯牛病等,如蛇胆陈皮散、牛黄蛇胆川贝散;有些含有中枢性抑制药物,并有可导致成瘾性的药物成分,如复方甘草片中含有阿片,其中含有吗啡。此外,传统的丸剂、散剂、片剂等剂型,因有的不经提取直接以生药粉入药,很难解决药材自身细菌、微生物的存在及滋长等问题,因而使药物的有效期短、不易存放;有的辅料如淀粉或蔗糖含量高,有效成分含量低,故服用量大、服用不便;尤其散剂,吞服药粉有沙粒感、对咽喉有一定刺激作用,对本已有咽喉不适感的咯痰咳嗽病人来说就更难以接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化痰止咳的药物滴丸,该药物滴丸成本低廉,用药安全、服用量小、服用方便、疗效确切、起效较快。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化痰止咳的药物滴丸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化痰止咳的药物滴丸,其原料及重量配比为0.1-1份的薄荷脑、35-55份的川贝母、35-55份的桔梗、200-500份的枇杷叶、80-230份的聚乙二醇4000或6000。本专利技术药物所用原料的优选重量配比为0.1-0.5份的薄荷脑、40-50份的川贝母、40-50份的桔梗、250-400份的枇杷叶、100-190份的聚乙二醇4000或6000。本专利技术药物所用原料的最佳重量配比为0.34份的薄荷脑、45份的川贝母、45份的桔梗、300份的枇杷叶、120-150份的聚乙二醇4000或6000。上述化痰止咳的药物滴丸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提取川贝母将所述配比的原料川贝母粉碎成粗粉,用50%-95%乙醇提取,将提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0-1.35的稠浸膏,所用的乙醇浓度优选70%,稠浸膏的相对密度优选1.25-1.30;(2)提取桔梗和枇杷叶将所述配比的原料桔梗和枇杷叶合并,用水提取,将提取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0-1.35的稠浸膏,稠浸膏的相对密度优选1.25-1.30;(3)混合将上述(1)步中的川贝母稠浸膏和(2)步中的桔梗和枇杷叶稠浸膏加入到熔融状态的聚乙二醇4000或6000中,混合均匀,再加入所述配比的薄荷脑,混合均匀,得到待滴制的药液;(4)滴制将上述(3)步得到的药液转移至滴丸装置上,用液体石蜡或者甲基硅油作冷却剂,药液保持在70-90±2℃恒定温度,滴制成丸粒,干燥,即制得药物滴丸,其中,冷却剂优选液体石蜡,冷却温度为6-15℃,药液恒定温度优选80-90±2℃。本专利技术中各中药原料经上述方法提取后所得浸膏的收得率约为2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药物滴丸所需原料药味数少,且不含蛇胆、牛黄等名贵药材、因而成本低廉,也不含阿片等成瘾性药物、故无成瘾性、较为安全;不含淀粉、蔗糖等辅料,有效成分含量高,服用量较小,含服给药,服用方便,尤其对本已有咽喉不适感的咯痰咳嗽病人更容易接受;其溶散时限短、起效较快;经药效学试验证明,其疗效确切;同时,由于各原料中药均需经提取后再制成滴丸,因而不存在原料药物直接粉碎入药引起的细菌、微生物的存在及滋长等问题,故药物的有效期较长、易存放。为表明本专利技术药物疗效确切、起效较快,专利技术人进行了药效学和溶散时限的考察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试验结果如下(1)镇咳试验试验方法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18-22g,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对照组、本专利技术小剂量组(10g生药/kg)、本专利技术中剂量组(20g生药/kg)、本专利技术大剂量组(40g生药/kg)及阳性药咳必清(天津力生制药厂)组(10mg/kg),各给药组连续灌胃3天给药,给药容量为0.2ml/10g体重,模型对照组灌服等量蒸馏水,末次给药1小时后,分别将小鼠置于倒置的50ml烧杯中,内放一棉球,用1ml注射器吸取氨水0.2ml,注入棉球中,观察和记录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和3分钟内咳嗽次数,分别比较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异情况,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1。表1对氨水致小鼠咳嗽的镇咳作用(x±s)动物数剂量 咳嗽潜伏期咳嗽次数组别(只) (g/kg) (s) (3min)模型对照组 10 52.12±10.32 53.14±8.65小剂量 10 10 78.65±15.45** 24.37±5.67中剂量 10 20 108.37±13.98** 18.92±7.35大剂量 10 40 99.68±16.81** 20.11±6.58咳必清组10 0.01 113.28±18.65** 21.38±9.6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P<0.01结果可见,本专利技术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均明显延长,3分钟内咳嗽次数均明显减少,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祛痰作用试验方法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18-22g,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对照组、本专利技术小剂量组(10g生药/kg)、本专利技术中剂量组(20g生药/kg)、本专利技术大剂量组(40g生药/kg)及阳性药氯化铵(天津力生制药厂)组(0.5g/kg),各给药组连续灌胃3天给药,给药容量为0.2ml/10g体重,模型对照组灌服等量蒸馏水,末次给药1小时后,腹腔注射酚红0.1ml(5mg)/10g体重,半小时后处死动物,剥去气管周围组织,剪下自甲状软骨下至气管分支处的一段气管,放入盛有2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再加0.1mlNaOH(1mol/L),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波长546μm)测OD值,(用OD值表示酚红排泌量多少,OD值大表示酚红排泌量多),分别比较各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间的差异情况,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2。表2对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的影响(x±s)动物数 剂量 气管酚红排泌量组别(只)(g/k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军陈谨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和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