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锭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31720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引锭杆,其用于冶金工业中连铸工艺的圆坯生产,该引锭杆主要包括有引锭杆头(101)、过渡节组合、以及杆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节组合由方圆过渡节(102)、第一过渡节(103)、第二过渡节(104)组成,并且每一过渡节之间以及过渡节与杆头和杆身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方圆过渡节(102)的前端设置有与杆头连接的第一接头(1021),后端设置有与第一过渡节结合的第二接头(1022),并且所述方圆过渡节(102)与上下辊接触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加工有带有一定倾角的上斜面(1)和下斜面(2)。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引锭杆实现了杆头与杆身之间由方到圆的顺畅过渡。(*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引锭杆,尤其涉及一种冶金工业中用于连铸工艺的生产圆坯的引锭杆。
技术介绍
连铸是现代冶金行业,特别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工艺方式,连铸机便是实现连铸工艺的专有设备。圆坯连铸机是由方坯连铸机改进而来,其与方坯连铸机的最大区别是圆坯连铸机拉矫机的辊面须加工出一个合适宽度(W)的圆弧凹槽面,以改善对铸坯的包裹性, 减少对铸坯拉矫过程中的压下变形;同时由于引锭杆头部为圆柱体,引锭杆身为方形(矩形),因此连接引锭杆身和引锭杆头部的过渡段必须实现由方到圆的顺畅过渡。连铸生产之前须先送引锭杆(由一台或者多台拉矫机的传动夹持辊夹紧引锭杆并且向上传动,沿着导向辊将引锭杆头部送入结晶器铜管内)。目前圆坯引锭杆的方形引锭杆杆身和圆柱体引锭杆头部之间是硬性过渡,直接由方变圆,在接缝处由于加工误差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高度差,因此在送引锭杆或者拉坯过程中当拉矫机辊子越过该接缝时容易发生打滑,进而将辊子卡在该接缝处。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引锭杆,其杆身和杆头能够实现由方到圆的顺畅过渡,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圆无缝过渡圆坯引锭杆,在引锭杆的头部和杆身之间设置有过渡节,使得从杆身和杆头之间由方到圆的过渡更加顺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圆坯引锭杆包括一种新的过渡节组合结构。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方圆无缝过渡圆坯引锭杆,主要包括有引锭杆头、过渡节组合、以及杆身;其中所述的过渡节组合由方圆过渡节、第一过渡节、第二过渡节组成,并且每一过渡节之间以及过渡节与杆头和杆身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方圆过渡节的前端设置有与杆头连接的第一接头,后端设置有与第一过渡节结合的第二接头。进一步的,方圆过渡节与上下辊接触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加工有带有一定倾角的上斜面与下斜面,形成一对以中心水平面对称的斜面(如图所示);进一步的,所述上斜面和下斜面从方圆过渡节外圆周上距离前端面一定距离(d) 处开始一直延伸到该方圆过渡节的第二接头尾部,并且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向方圆过渡节的轴中心倾斜。进一步的,该方圆过渡节的第一接头的宽度(a)、第二接头的宽度(b)、以及拉矫机的辊面上圆弧凹槽的宽度(w)之间的关系为a < w < b。通过控制a < w,即保证了铰接点附近上下辊的圆弧凹槽面与引锭杆头和方圆过渡节之间为完整的圆弧面接触,平滑越过接缝,在关节点处不发生卡阻,实现顺畅过渡;通过控制w <b,保证了铰接点附近上下辊的平直面能够与方圆过渡节和过渡节之间实现局部平面接触,越过接缝实现顺畅过度。进一步的,第一过渡节、第二过渡节与拉矫机上下辊面之间的接触为平面接触。综上所述,方圆过渡节为了实现引锭杆的方圆过渡,其在结构特点上必须符合一定要求,具体如下,方圆过渡节的第一接头部位上下面保持与杆头直径相同的圆柱面,并且宽度a小于上下辊凹槽的宽度W,方圆过渡节与第一过渡节的接头的表面为方圆过渡节上带有一定倾角的斜面的延长面,其宽度b大于辊面上凹槽的宽度W,这种结构保证了上下辊在与引锭杆的接触过程中,从引锭杆头到杆身,能够顺畅的实现从圆到方的逐渐过渡,也就是在过渡的过程中,最初当上下辊与方圆过渡结接触时,其之间的接触是圆弧接触,随着接触的深入,上下辊的凹槽分别遇到了方圆过渡节上的上平面与下平面,由于上述的上平面与下平面都是宽度逐渐加宽的斜面,这就意味着上下辊凹槽与方圆过渡节的圆弧接触随着平面宽度的增加逐渐发展为脱离凹槽的平面与平面的接触,b > w > a保证了这一过程的实现。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圆坯引锭杆,由于过渡节组件的特殊结构,实现了上下辊与过渡节接触时从圆到方或者从方到圆的无缝转换,使得从杆身和杆头之间由方到圆的过渡更加顺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圆坯引锭杆一具体实施例的头部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圆坯引锭杆一具体实施例的方圆过渡节与拉矫机上下辊在开始阶段为圆弧接触的接触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圆坯引锭杆一具体实施例的一方圆过渡节与拉矫机上下辊转变为平面接触情况下的接触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引锭杆头与方圆过渡节的装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技术所述的圆坯引锭杆,以下结合附图其一具体实施例做一详细的描述,具体描述如下图1为该具体实施例的头部杆立体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该无缝过渡圆坯引锭杆,主要包括有引锭杆头101、过渡节组合、以及杆身(图中未示出);其中过渡节组合由方圆过渡节102、第一过渡节103、第二过渡节104组成,并且各个过渡节之间以及过渡节与杆头和杆身之间都是通过销轴连接;所述方圆过渡节102的前端设置有与杆头连接的第一接头1021,后端设置有与第一过渡节103结合的第二接头1022。由图1也可以看出,方圆过渡节102与拉矫机上下辊接触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加工有带有一定倾角的斜面,形成一对以中心水平面对称的斜面,分别命名为上斜面1和下斜面2。图4为该实施例引锭杆头与方圆过渡节的装配示意图,由图1和图4可以清楚的看到,上斜面1和下斜面2都是从离开方圆过渡节前端的第一接头1021 —定距离d后才开始出现的,并且一直延伸到该方圆过渡节的第二接头1022,从前端到后端逐渐向中心倾斜,以保证平面的宽度越来越大,进而使得两个斜面在与上下辊的接触过程中从最初的圆弧接触,逐渐转变为最后的平面接触,如图2和图3所示,分别为方圆过渡节与拉矫机上下辊(上辊3,下辊4)在开始阶段为圆弧接触的接触示意图和后期转变为平面接触情况下的接触示意图,由图可以清楚的看出,在开始阶段,刚接触到方圆过渡节的第一接头1021时为完全弧面接触,且a < w,后期,当接触到方圆过渡节的第二接头时,为局部平面接触,b>W。由上所述可知,该方圆过渡节102的第一接头的宽度a、第二接头的宽度b、以及拉矫机的辊面上圆弧凹槽的宽度w之间的关系为a < w < b。这种关系的好处在于,通过控制 a<w,即保证了铰接点附近上下辊的圆弧凹槽面与101和102之间为完整的圆弧面接触, 平滑越过接缝,在关节点处不发生卡阻,实现顺畅过渡;通过控制w <b,保证了铰接点附近上下辊的平直面能够与方圆过渡节102和过渡节103之间实现局部平面接触,越过接缝实现顺畅过渡。由于第一过渡节103、第二过渡节104的上下表面均为平面,所以其与拉矫机上下辊面之间的接触为平面接触。综上所述,b>w>a保证了拉矫机上下辊凹槽与方圆过渡节的平面接触随着平面宽度的增加逐渐发展为脱离凹槽的平面与平面的接触,最终实现了从引锭杆头到杆身的顺畅过渡。当然,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方圆无缝过渡圆坯引锭杆,主要包括有引锭杆头(101)、过渡节组合、以及杆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节组合由方圆过渡节(102)、第一过渡节(103)、第二过渡节 (104)组成,并且每一过渡节之间以及过渡节与杆头和杆身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方圆过渡节(10 的前端设置有与杆头连接的第一接头(1021),后端设置有与第一过渡节结合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圆无缝过渡圆坯引锭杆,主要包括有引锭杆头(101)、过渡节组合、以及杆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节组合由方圆过渡节(102)、第一过渡节(103)、第二过渡节(104)组成,并且每一过渡节之间以及过渡节与杆头和杆身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方圆过渡节(102)的前端设置有与杆头连接的第一接头(1021),后端设置有与第一过渡节结合的第二接头(102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志强刘权王国华张建忠李艳芹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