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维光专利>正文

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30326 阅读:3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动玩具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其包括电机、机架、上下旋翼和旋转轴,所述下旋翼通过其中心的套接轴套接于旋转轴上,所述套接轴下部设有推动该套接轴以使下旋翼倾斜的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上述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呈90度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呈90度设置的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对下旋翼进行控制,飞行平稳,易操纵,制造成本低。(*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玩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
技术介绍
共轴双旋翼直升机的特点是在同一条轴线上的两对旋翼,一对为正旋转,另一对 为反旋转,由此抵消两对旋翼旋转时产生的反旋力,当两对旋翼同时加速或减速时,直升机 上升或下降。当一对旋翼加速,另一对旋翼减速时,直升机就转向。旋翼在倾斜盘的作用下, 作周期性的攻角变化,由此而产生前进或后退,左侧移或右侧移。倾斜器是直升机操纵系统特有的复杂而重要的构件,其构造形式虽有多种,但工 作原理基本相同。倾斜器一般由与操纵线系相连的不旋转件和与桨叶变距拉杆相连的旋转 件组成,不旋转件通过径向止推轴承与旋转件相连。倾斜器由两个伺服器输入动力,由操纵 线系输入的操作量,经过不旋转件转换成旋转件的上下移动和倾斜运动,再由与旋转件相 连的桨叶变距拉杆改变桨叶桨距,使桨叶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从而实现直升机的飞行 操纵。倾斜器旋转件的转动由与螺旋桨毂相连的扭力臂带动,倾斜器在结构上要保证纵向、 横向的总距操纵的独立性,因此转向主要由转向机构中的倾斜器来决定。但这种倾斜器结 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组装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操纵简易、结构简单的共轴双 旋翼直升机,提高了直升机的飞行稳定性和易操纵性,组装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包括电机、机架、上下旋翼和旋转轴,所述下旋翼通过其 中心的套接轴套接于旋转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轴下部设有推动该套接轴以使下旋 翼倾斜的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上述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呈90度设置。进一步,所述第一推动装置为一椭圆环,上述旋转轴和套接轴穿过该椭圆环,所述 椭圆环短轴的两侧设有连接所述机架的支耳,上述支耳设有使第一推动装置沿短轴方向移 动的滑槽。进一步,所述第二推动装置在上述套接轴两侧设有挡板,该第二推动装置两端设 有使第二推动装置水平移动的滑槽。进一步,所述套接轴下部为椭圆形,该套接轴内孔上部为圆形,该套接轴内孔的下 部为该圆形向下渐变成的椭圆。进一步,所述套接轴上部圆形内孔两侧沿下旋翼方向开有凹槽。进一步,所述支耳和第二推动装置侧立面上设有榫齿,上述电机设有与该榫齿啮 合的齿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采用呈90度设置的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对下旋翼进行控制,飞行平稳,易操纵,制造成本低。2、电机和推动装置之间通过齿轮传动,控制更加精确。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套接轴的立体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套接轴的仰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A-A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包括机架1、上下旋翼2、3和 旋转轴4,下旋翼3通过其中心的套接轴31套接于旋转轴4上,套接轴31下部设有推动该 套接轴31和下旋翼3左右摆动的第一推动装置5和第二推动装置6,第一推动装置5和第 二推动装置6呈90度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推动装置5上部为一椭圆环51,旋转轴4和套接轴31穿过椭 圆环51,椭圆环51短轴的两侧设有连接机架1的L形支耳52,支耳52和机架1连接处设 有滑槽53,第一推动装置在滑槽53的导向作用下,可沿椭圆环51短轴方向移动,第二推动 装置6在套接轴31两侧设有挡板61,第二推动装置6两端设有使第二推动装置6水平移动 的滑槽62,参阅图3、4,套接轴31下部为椭圆形,套接轴31上部内孔32为圆形,圆形内孔 32两侧沿下旋翼3方向开有凹槽33,套接轴内孔32上部为圆形,套接轴内孔32的下部为 该圆形向下渐变成的椭圆34,由于其下部内孔为椭圆形,套接轴31可以旋转轴4为中心左 右摆动,支耳52和第二推动装置6侧立面上均设有榫齿7,机架1上设有两个电机8,电机 8上方对应设有与该榫齿7啮合的齿轮81。图5是本技术的俯视图,从图中可看到电机8的齿轮81和榫齿7啮合,以带 动第一推动装置5或第二推动装置6移动。图6是图5的A-A向的剖视图,套接轴31套接于旋转轴4上,第一推动装置5和 第二推动装置6位于机架1上方,套接轴31内设有十字支架35,起到连接套接轴31和旋转 轴4的作用,当套接轴31左右摆动时,对套接轴31起到支承的作用。本技术的工作过程是当直升机需要侧移或前进后退时,电机8驱动其上方 的齿轮81转动,齿轮81带动支耳52 —侧的榫齿7使第一推动装置5移动,第一推动装置 5的椭圆环51抵止在套接轴31上,使得下旋翼在3旋转时倾斜一定的角度,从而实现预定 的目的。当直升机需要向反方向侧移时,同样,电机8驱动其上方的齿轮81转动,带动第二 推动装置6移动,第二推动装置6的挡板61抵止在套接轴31上,下旋翼在3旋转时倾斜一 定的角度,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技术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 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权利要求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包括电机、机架、上下旋翼和旋转轴,所述下旋翼通过其中心的套接轴套接于旋转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轴下部设有可推动该套接轴以使下旋翼倾斜的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上述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呈90度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装置为一椭 圆环,上述旋转轴和套接轴穿过该椭圆环,所述椭圆环短轴的两侧设有连接所述机架的支 耳,上述支耳设有使第一推动装置沿短轴方向移动的滑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动装置在上述 套接轴两侧设有挡板,该第二推动装置两端设有使第二推动装置水平移动的滑槽。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轴下 部为椭圆形,该套接轴内孔上部为圆形,该套接轴内孔的下部为该圆形向下渐变成的椭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轴上端部圆形内 孔向两侧开有凹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耳和第二推动装置 侧立面上设有榫齿,上述电机设有与该榫齿啮合的齿轮。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电动玩具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其包括电机、机架、上下旋翼和旋转轴,所述下旋翼通过其中心的套接轴套接于旋转轴上,所述套接轴下部设有推动该套接轴以使下旋翼倾斜的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上述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呈90度设置,本技术采用呈90度设置的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对下旋翼进行控制,飞行平稳,易操纵,制造成本低。文档编号A63H27/133GK201710968SQ201020159238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2日专利技术者王维光 申请人:王维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包括电机、机架、上下旋翼和旋转轴,所述下旋翼通过其中心的套接轴套接于旋转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轴下部设有可推动该套接轴以使下旋翼倾斜的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上述第一推动装置和第二推动装置呈90度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维光
申请(专利权)人:王维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