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换砂系统,包括:一换砂塔,由一内桶以及底部呈锥形的外桶所组成,且外桶底部设置有复数个连接孔,锁固在一支撑架体上;一卸砂桶,其桶身顶部成型为一锥形部,且锥形部的顶部表面开设有复数个穿孔,并以复数个锁固件组对应锁固在换砂塔的外桶下方;复数个连接板组,固设在换砂塔的外桶表面,而连接板组底部则设置有复数个固定孔;所述的一支撑架体,其顶面设置有复数个连接孔以配合复数个连接板组将换砂塔锁固在支撑架体上;一水管组,分别布设在换砂塔的内桶以及外桶上;一喷砂机的一搅拌桶经由所述的水管组连通所述的换砂塔,内桶上层与换砂塔外桶相连通,换砂塔外桶再经由所述的水管组连通至该喷砂机的搅拌桶。(*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喷砂机,特别涉及喷砂机的换砂系统,利用换砂塔结构设计 以及换砂塔液位计算的概念,凭借间歇性水流输送以及砂、水比重的差异,以令金刚砂在换 砂塔的内桶沉淀,进入卸砂桶并达到砂水逐渐分离。
技术介绍
在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有许多制程在进行时常常会需要凭借喷砂在所加工产品 产生均勻与适当粗糙度的表面,以利生产线后续程序的进行。例如电子产业印刷电路板 (PCB)的制程中的湿制程,是在电路板板面经研磨后,必须以喷砂机将光滑表面均勻的粗化 处理,使得蚀刻阻抗层容易附着在板面上。喷砂机内喷砂液通常为金刚砂(如A1203)与水 以1 4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砂水混合喷刷液。为避免砂水混合喷刷液沉淀通常先在喷砂机 的搅拌桶中搅拌,再由喷砂泵打入喷砂机的喷砂盘管中,经由喷嘴喷刷加工板面达到喷刷 效果。搅拌桶内液面,是利用桶上装置的液位计加以控制。喷砂机启动时,为达到砂水混合 喷刷液均勻搅拌的效果会先液启动搅拌马达进行搅拌至预设时间,此时通过液位计可查知 槽内液面是否在适当的液位,如液面未达到低水位将自动开启市水补充阀补充搅拌桶,使 其液位高于低水位,启动喷砂泵,进行喷刷作业。然而,搅拌桶的另一水源来自喷砂机内清 洗基板表面残砂的水洗喷管,其清洗后的砂水也流进搅拌桶,因此,搅拌桶的液位也将高达 液位计的高水位,此时即启动砂水分离泵,将喷刷液打入砂水分离器,利用涡流与离心原理 将砂水做初步分离,使大多数较重的砂水回流搅拌桶,较轻的砂水则流入暂存槽沉淀或过 滤机过滤,而后再将沉淀后或过滤后的水打回水洗段清洗机板,金刚砂则留在暂存槽或过 滤机的滤袋内,而喷刷液的浓度也会逐渐变低,而影响喷刷效果。此即喷砂作业必须经常从 搅拌桶中抽取喷刷液样本作浓度检查,适时补充金刚砂的原因。喷砂作业板面的粗糙度由金刚砂的平均粒径与尖锐度、喷刷液浓度、加工基板输 送速度以及喷刷压力等因素控制。因此,金刚砂常因尖锐度的磨损,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换 新;也会因为不同粗糙度的板面的需求而需要更换不同号数(平均粒径不同)或不同成分 的金刚砂,换砂乃成为喷砂机的一个必要程序。过去的换砂均采用人工作业,先停机让搅拌 桶内的金刚砂沉淀,再将搅拌桶内上层多余的水排放后,利用铲子将重约75公斤,体积约 40公升的金刚砂一铲一铲的铲出,铲完后以清水清洗机台内壁、输送滚轮并加满搅拌桶后, 开启喷砂泵,让浓度较低的喷砂液循再经由喷砂机喷刷管道清洗相关部件,再停机铲除搅 拌桶内的余砂;此种程序有时需历经数次,甚至于需拆解滚轮轴等部件逐一清洗,才能达到 较佳的清洗效果。然而,此种换砂与清洗方式相当耗费水资源,也需要约一天的作业时间。 如果为了节省工时,欲使一次清理即令机台达到适当清洁度时,便开启喷砂泵,一边加入清 水,一边让搅拌桶内的喷刷液溢流排放,直接排入厂外管沟,如此,又将造成金刚砂沉淀在 管沟内,经年累月,将造成排水管沟的堵塞,且容易造成雨季时因排水不良所引起的水患。目前市面上只有极少数的喷砂机宣称可以换砂,其作业是将搅拌桶内的喷刷液抽 送到外加的暂存槽沉淀,并补充清水使搅拌桶的喷砂液浓度降低,再启动喷砂机清洗机台,如此循环数次,逐次降低浓度以及清洗机台;此种作法至少需要一个容积较搅拌桶大的暂 存槽,以免因金刚砂来不及沉淀即溢流排放,造成金刚砂的流失与管沟的污染。由此可见,上述现有方式仍有诸多缺失,实非一良善的设计,而亟待加以改良;本 案设计人鉴于上述现有方式所衍生的各项缺点,乃亟思加以改良创新,并经多年苦心孤诣 潜心研究后,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技术的用于喷砂机的换砂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砂塔,利用换砂塔与机台间结构的配合, 以达到砂水分离与清洗机台的双重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换砂塔液位计算的逻辑概念,以间歇性输送以及 沙漏状的设计,以达到砂水快速分离与简便卸砂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换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换砂塔,由一内桶以及底部呈锥形的外桶所组成,且外桶底部设置有复数个连 接孔,以令所述的换砂塔配合复数个连接板组锁固在一支撑架体上;一卸砂桶,其桶身顶部成型为一锥形部,且锥形部的顶部表面开设有复数个穿孔, 并以复数个锁固件组对应锁固在换砂塔的外桶下方;所述的复数个连接板组,固设在换砂塔的外桶表面,而连接板组底部则设置有复 数个固定孔;所述的一支撑架体,其顶面设置有复数个连接孔以配合复数个连接板组将换砂塔 锁固在支撑架体上;一水管组,分别布设在换砂塔的内桶以及外桶上;一喷砂机的一搅拌桶经由所述的水管组连通所述的换砂塔,内桶上层与换砂塔外 桶相连通,换砂塔外桶再经由所述的水管组连通至该喷砂机的搅拌桶。其中所述的内桶内设置有一拦砂板。其中所述的卸砂桶的桶身与锥形部的相接处,是以一环状螺栓组固接。其中所述的水管组分别由卸砂排水管、清洗排水管、原水进水管、市水进水管、外 桶市水进水管内桶市水进水管、回流管、溢流管以及排水管所组成。其中所述的卸砂桶的下方配置有一升降台车。其中所述的锁固件组分别由一固定螺栓与一固定垫片所组成。其中所述的连接板组分别由一连接板、一垫片以及一螺栓所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 型利用结构配合以及换砂塔内液位计算的概念,将一喷砂机搅拌桶内金刚砂与水的砂水混 合喷刷液经由水管组导入换砂塔,凭借间歇性输送以及砂水比重的差异,令金刚砂在换砂 塔内桶沉淀,进入卸砂桶达到砂水逐渐分离的效果。并将内桶上层的的砂水混合喷刷液以 溢流方式导入换砂塔外桶,再回流喷砂机的搅拌桶,使搅拌桶内的砂水混合喷刷液浓度越 来越低;由于砂水混合喷刷液不断的在喷砂机与换砂塔中的循环,浓度越来越低的砂水混 合喷刷液回流到搅拌桶,又经喷砂泵打入喷砂机内的喷砂盘管,并经由喷嘴喷洒机台内壁、 输送滚轮等,达到清洗喷砂机内的搅拌桶、喷砂泵、循环泵、机台内壁、输送滚轮、喷砂盘管、喷嘴以及相关循环管路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配置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立体配置图;图5为本技术的喷砂机连接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_换砂塔;11-内桶;12-外桶;13-拦砂板;131-筛孔;2-卸砂桶; 21-环状螺栓组;22-卸砂排水管;221-卸砂排水管手动阀;23-清洗排水管;231-清洗排水 管手动阀;24-锥形部;25-穿孔;31-原水进水管;32-市水进水管;321-内桶市水进水管; 322-外桶市水进水管;323-内桶手动阀;324-外桶手动阀;33-回流管;34-溢流管;35-排 水管;4_升降台车;5-支撑塔架;51-连接孔;6-连接板组;61-螺栓;62-垫片;63-连接 板;7-喷砂机;711-入口段;712-喷砂段;713-倾斜水洗段;714-中压水洗段;715-出口 段;72-搅拌桶;721-搅拌马达;722-溢流管手动阀;73-第一电磁阀;74-第二电磁阀; 75-砂水分离器;76-喷砂泵;77-循环泵;78-过滤机;79-液位计;80-暂存槽;8-锁固件 组;81-锁固螺栓;82-固定垫片。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以及图2,由图中可知,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换砂塔,由一内桶以及底部呈锥形的外桶所组成,且外桶底部设置有复数个连接孔,以令所述的换砂塔配合复数个连接板组锁固在一支撑架体上;一卸砂桶,其桶身顶部成型为一锥形部,且锥形部的顶部表面开设有复数个穿孔,并以复数个锁固件组对应锁固在换砂塔的外桶下方;所述的复数个连接板组,固设在换砂塔的外桶表面,而连接板组底部则设置有复数个固定孔;所述的一支撑架体,其顶面设置有复数个连接孔以配合复数个连接板组将换砂塔锁固在支撑架体上;一水管组,分别布设在换砂塔的内桶以及外桶上;一喷砂机的一搅拌桶经由所述的水管组连通所述的换砂塔,内桶上层与换砂塔外桶相连通,换砂塔外桶再经由所述的水管组连通至该喷砂机的搅拌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一明,彭嘉肇,李春煌,
申请(专利权)人:和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