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麦广树专利>正文

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73644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方便、只需更换转换头即可以对不同手机或数码产品进行充电的充电器,包括内设充电电路的线路板、外壳和转换头,转换头下部设有两个刚性的输入电触片,外壳设有开口向上且可以容纳待充电产品的容置腔,在容置腔的底部固定地设有两条分别与充电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电连接的刚性的输出电极,两条输出电极左右走向且前后排列;转换头下部的两个输入电触片前后排列且两输入电触片相对的内侧向下向外张开而压住两条输出电极的外侧,输出电极与该输入电触片的接触处为柱面。(*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Charg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onvenient use, only need to replace the head that can be converted to charge the charger of mobile phone or digital products, including the internal circuit board, a shell and a charging circuit conversion head, input electric contact conversion head is arranged on the lower part of the two rigid, the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ing upward and can accommodate charging the containing cavity two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charging circui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output end of the rigid output electrodes provided in a holding chamber is fixed at the bottom, two output electrodes to front and rear arrangement; the lower part of the conversion head two input electrical contacts arranged before and after and two input electrical contacts opposite inside press the open outwards and downwards two output electrodes outside the output electrode and the input electrical contacts for cylindrical conta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对手机、MP3、MP4或数码相机等数码 产品进行充电的充电器。
技术介绍
在2000年10月25日公开的中国专利公告CNM03133Y中公开了一种“插壁式移 动电话充电器”,主要包括开设于顶部的插置槽,以及设于一侧壁面的插头,其中该插置槽 为内凹状,内部可用以供移动电话或电池置放用以作充电或放电,该插头平设凸出于一侧 壁面上,且该充电器本体内部设置有电子电路;将充电器插头直接插置于墙壁上的插座中 即可定位并使用,免除已知充电器需延设电线的困扰与不便。这种充电器虽然可以免除充 电线的困扰,但其缺点是内凹状的插置槽与手机型号一一对应,即使其它型号的手机与插 置槽相配,但可能因为充电插孔位于手机底部的位置不同而造成不能使用,所以不同型号 的手机不能共用同一充电器,造成资源的浪费;体积较小而可以插入插置槽的手机,也因为 难以使手机上的充电插孔对准插置槽底部的充电插头而使用困难。现有另一种手机充电器叫座充,它是在充电座(外壳)上设置与手机底部相配的 插槽,在插槽内设置与手机上的充电触头对应的电极片,在充电座与市电电源之间用电源 线连接,手机与充电座之间无需用软线连接,充电时,将手机直接插入充电座的插槽中即可 使手机中的充电触头与插槽内的电极相接触而向手机充电,其充电座上的插槽同样必须与 手机型号一一对应,不同型号之间的手机不能共用同一充电器;手机底部小于插槽的手机, 即使可以插入插槽,但因为手机底部与插槽之间间隙较大,一是难以使手机的充电触头对 准插槽内的电极造成使用不便,二是稍为振动就会使手机移位而造成接触不良。上述充电器也可称为电源适配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充电器中存在的不同待充电产品之间不能共用 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数码产品充电器,使大多数不同型号的待充电产品之间可 以共用充电器,且待充电产品可方便地安放在充电器中,又不需另外在充电器与待充电产 品之间设置软电线连接。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充电器,包括内设充电电路的线路板、外壳 和转换头,转换头上端设有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插孔相配的充电插头,所述转换头下部设 有两个分别与所述充电插头上的两个电触头电连接的刚性的输入电触片(所述电触头用 于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插孔内的电触片电接触),所述外壳设有开口向上且可以容纳待充 电产品的容置腔,在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固定地设有两条分别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直流输出端 电连接的刚性的输出电极,所述两条输出电极左右走向且前后排列;所述转换头下部的两 个输入电触片前后排列且两输入电触片相对的内侧向下向外张开(在待充电产品重力作 用下)而压住所述两条输出电极的外侧,所述输出电极与该输入电触片的接触处为柱面;待充电产品前后摆动时,所述两个输入电触片向下向外张开的斜面在两条输出电极的两个 柱面表面沿柱面的圆周方向滑动,而使两个输入电触片分别保持与所述两个输出电极电接 触。所述输入电触片的内侧为斜面。或者所述输入电触片的内侧向下向外张开成圆弧 面且圆心位于该圆弧面的下方,两圆弧面的中心轴线重合。由于采用了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用户使用时只需将转换头上的充电插头 插入待充电产品之充电插孔后,再一道投入外壳的容置腔内,使转换头下部的两条输入电 触片的内侧分别跨压在所述输出电极的柱面上,此时即使待充电产品前后左右摆动也可以 使两个输入电触片保持与两条输出电极的接触;而且所述两条刚性的输出电极是固定地设 置在外壳容置腔底部,连接在两条输出电极与所述充电电路的正负直流输出端之间的连接 电线不会因为向容置腔内放置待充电产品而移动,提高了该连接电线与输出电极之间的连 接可靠性和寿命。对于具有相同转换头但充电插孔位置不同的待充电产品可以使用同一充 电器,即使具有不同充电插孔(只是转换头上的充电插头不同)的待充电产品之间只需更 换一个小小的转换头即可;在充电器与待充电产品之间无需设置软电线连接;使用不但方 便,而且同一个充电器可以对不同产品进行充电,节约了社会资源。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充电器应用在手机充电时的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实施例的使用状态放大图。图3是图1中转换头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图4是图2中面壳的容置腔内部与充电中的手机的状态示意图(其中面壳被剖切 了一部分)。图5是本技术另一种形状的输出电极的立体放大图。图6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图1实施例中转换头下部使用另一种形状的输入电触片后对应图6的示意 图。图中91、底壳,92、电源插头,93、电源开关,94、手机,95、线路板,2、面壳,3、转换 头,4、5、输出电极;30、充电插头,31、32、输入电触片,33、34、输入电触片,310、320、斜面, 330、340、圆弧面。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见图1,是一个手机充电器,它包括内设充电电路的线路板95、转换头 3、由底壳91和面壳2构成的外壳,其中转换头3上端设有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插孔相配的 充电插头30,转换头3下部设有两个分别与充电插头30的两个电触头电连接的刚性结构的 输入电触片31和32,电源插头92穿过底壳91的底部伸出外壳与墙壁电源插座相配,线路 板95固定在由底壳91和面壳2构成的外壳内。在面壳上设有开口向上且可以容纳手机的 容置腔(见图2所示),两条刚性的圆柱形输出电极4和5固定在该容置腔的底部,且分别 与线路板95中的充电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电连接,两条输出电极4和5左右走向且前后排列如图4和图6所示。见图4,它是本技术所述充电器沿所述两个圆柱形输出电极的中心轴线方向 的投影视图,手机94正面向右(即充电器的前部向右),参见图6,两条输出电极4和5为 大小相同的金属导电圆柱,转换头3下部的两个输入电触片31和32前后排列,且两输入电 触片31和32相对的内侧为斜面310和320,两斜面310和320向下向外张开成“八”字形 压住两条圆柱形输出电极4和6的外侧柱面;当图4中的手机94在面壳2中的容置腔限定 的范围内其上部左右(相对于充电器外壳是前后)摆动时,图6中转换头3下部的两个输 入电触片31和32内侧的两个斜面310和320始终保持与两个输出电极4和5电接触;而 图4中的手机94在面壳2的容置腔限定范围内其上部沿纸面的垂直方向前后(相对于充 电器外壳左右)摆动时,因为图6中的转换头3下部两个输入电触片31和32向下伸出一 定的距离,所以此时同样可以保证两个输入电触片31和32与两输出电极4和5电接触,因 此,本技术利用容置腔的内壁和两个输出电极将手机稳定支撑在容置腔内,而保证转 换头上的两个输入电触片可以与两个输出电极保持电接触,从而使充电器对手机进行有效 充电。图1实施例中的转换头下部的两个输入电触片也可以采用如图7所示两个输入电 触片33和34的形状;见图7,此时的两个输入电触片33和34的内侧为同心的圆弧面330 和340,两圆弧面330和340分别压住两输出电极4和5的外侧,其原理与图1实施例的相 同。上述实施例中的手机也可以是MP3、MP4或数码相机等,只要设计时考虑到可以将其放 入容置腔内即可。充电的时候,市电电流经图1中的电源插头92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器,包括内设充电电路的线路板、外壳和转换头,转换头上端设有与待充电产品的充电插孔相配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头下部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充电插头上的两个电触头电连接的刚性的输入电触片,所述外壳设有开口向上且可以容纳待充电产品的容置腔,在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固定地设有两条分别与所述充电电路的直流输出端电连接的刚性的输出电极,所述两条输出电极左右走向且前后排列;所述转换头下部的两个输入电触片前后排列且两输入电触片相对的内侧向下向外张开而压住所述两条输出电极的外侧,所述输出电极与该输入电触片的接触处为柱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广树
申请(专利权)人:麦广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