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热量小、使用方便的具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包括外壳、屏幕、中央处理器、无线信号接收模块、无线信号发射模块、可充电电池和充电管理模块;在外壳上设有可伸缩并且分别与充电座上的正、负输出电极相配的正、负充电电极,正、负充电电极的伸缩状态受控制机构控制,定义正、负充电电极回缩到相对于外壳的最内位置时为第一状态,定义正、负充电电极伸出到相对于外壳的最外位置时为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正、负充电电极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外表面构成流线型的表面,正、负充电电极从第一状态运动到第二状态时的位移量不小于手机套的厚度,正、负充电电极分别与充电管理模块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
技术介绍
目前,手机的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线充和无线充二种,其中线充是在充电器与手机之间用充电线连接,是传统的充电方式,其优点是充电效率高、发热量低,但缺点每次使用时必须将充电线末端的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内,充电完毕后再拔出,使用不方便;无线充是为了去除充电时手机与充电器之间的充电线而推出的充电方案,例如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的电磁感应(如QI标准)无线充电,其原理是在充电器内设置可以在附近几厘米范围内产生交变电磁场的发射线圈,在手机内设置接收线圈及整流、滤波、控制电路,充电时手机内的接收线圈受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接收线圈内产生电势,经整流、滤波后即可对手机内的电池进行充电。现有的这种手机电磁感应充电方案在使用时,虽然在充电器与手机之间无需充电线连接,但存在成本高、充电效率低、手机内置的接收线圈发热导致手机整体温升过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手机电磁无线充电中存在的充电时发热量大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发热量小、使用方便的具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包括外壳、屏幕、中央处理器、无线信号接收模块、无线信号发射模块、可充电电池和充电管理模块等;在所述外壳上设有可伸缩并且分别与充电座上的正、负输出电极相配的正、负充电电极,所述正、负充电电极的伸缩状态受控制机构控制,定义所述正、负充电电极回缩到相对于所述外壳的最内位置时为第一状态,定义所述正、负充电电极伸出到相对于所述外壳的最外位置时为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正、负充电电极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构成流线型的表面,所述正、负充电电极从所述第一状态运动到所述第二状态时的位移量不小于手机套的厚度,所述正、负充电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管理模块电连接。手机在裸机状态(即不带手机套的状态)使用时所述正、负充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状态,此时充电时只需直接将手机放在充电座上,使手机中的正、负充电电极分别压住充电座上的正、负输出电极,充电座的电力即可经所述正、负输出电极输送给所述正、负充电电极再经所述充电管理模块给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如果手机外套有手机套,则通过控制机构使所述正、负充电电极伸出到所述第二状态后再重复上述充电动作即可。所述控制机构是机械式双稳态控制机构,所述机械式双稳态控制机构的两个稳定状态可以分别将所述正、负充电电极控制在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所述控制机构是双稳态电磁铁,所述双稳态电磁铁的两个稳定状态可以分别将所述正、负充电电极控制在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所述控制机构是带有齿轮减速器的电机传动机构,所述带有齿轮减速器的电机传动机构可以分别将所述正、负充电电极控制在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所述正、负充电电极运动到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正、负充电电极的外表面与所述手机套的外表面构成流线型的表面。由于采用了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充电时是利用手机自身的重力使正、负充电电极分别压住充电座上的正、负输出电极而将充电电力送入手机的充电电路内,取走手机的时候只需单手操作向上一拿即可,使用方便极之方便,充电效率高(与线充的效率相当),而手机内无需设置电磁感应充电接收线圈等复杂电路,不存在接收线圈发热的问题,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场景与电磁无线充电的相同甚至更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具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手机的正、负充电电极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的立体外观图。图3是图2中的手机装上对应的手机套后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使用的一种充电座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图1中的手机放在图4所示的充电座上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是图3中装上手机套后的手机在图4所示的充电座上充电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手机,10、外壳,11、正充电电极,12、负充电电极,19、手机套,9、充电座,90、靠背,91、正输出电极,92、负输出电极。具体实施方式见图1,是本技术所述具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从图1中可见,所述具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包括外壳10、正充电电极11和负充电电极12等,其中手机上的屏幕、中央处理器、无线信号接收模块、无线信号发射模块、可充电电池和充电管理模块等在图中未画出或未标出;图1中的正、负充电电极11、12被控制机构控制在第一状态,正、负充电电极11、12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外表面构成流线型表面;将图1中的手机直接放置在图4所示的充电座9上使图1中的正、负充电电极11、12分别压住正、负输出电极91、92并且手机背靠充电座的靠背90(如图5所示),则在手机重力作用下,充电座上的电力可以分别经正负输出电极和手机上的正负充电电极输入手机内的充电管理电路内。当手机中的控制机构控制正、负充电电极伸出到相对于外壳的最外位置时如图2所示是第二状态,此时正、负充电电极11和12从外壳表面凸出,向图2所示状态的手机套上手机套后如图3所示手机套19的外表面与正、负充电电极11、12的外表面构成流线型表面,此时将图3中的手机直接放置在图4所示的充电座9上使图3中的正、负充电电极11、12分别压住正、负输出电极91、92并且手机套背靠充电座的靠背90(如图6所示),则在手机重力作用下,充电座上的电力可以分别经正负输出电极和手机上的正负充电电极输入手机内的充电管理电路内。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机构可以是机械式双稳态控制机构或双稳态电磁铁或带有齿轮减速器的电机传动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包括外壳、屏幕、中央处理器、无线信号接收模块、无线信号发射模块、可充电电池和充电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上设有可伸缩的正、负充电电极,所述正、负充电电极的伸缩状态受控制机构控制,定义所述正、负充电电极回缩到最内位置时为第一状态,定义所述正、负充电电极伸出到最外位置时为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正、负充电电极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构成流线型的表面,所述正、负充电电极从所述第一状态运动到所述第二状态时的位移量不小于手机套的厚度,所述正、负充电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管理模块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接触式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包括外壳、屏幕、中央处理器、无线信号接收模块、无线信号发射模块、可充电电池和充电管理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上设有可伸缩的正、负充电电极,所述正、负充电电极的伸缩状态受控制机构控制,定义所述正、负充电电极回缩到最内位置时为第一状态,定义所述正、负充电电极伸出到最外位置时为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正、负充电电极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构成流线型的表面,所述正、负充电电极从所述第一状态运动到所述第二状态时的位移量不小于手机套的厚度,所述正、负充电电极分别与所述充电管理模块电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广树,
申请(专利权)人:麦广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