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记录介质系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63878 阅读:3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光记录介质系列。通过导入多个光记录介质之间统一的概念,使光读写头侧的负担变轻。该光记录介质系列备有多个光记录介质(10、20、30),该光记录介质包括不具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平面结构的多层记录再现层、形成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伺服层,其中,这些多个光记录介质(10、20、30)中的至少一个光记录介质具有多层记录再现层,记录再现层的层叠数目在这些光记录介质(10、20、30)之间互不相同,相对于光入射面的上述伺服层的位置在这些光记录介质之间彼此相等,进而,至少一层记录再现层相对于光入射面的位置彼此相等。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series

A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series is provided. By introducing a unified concept between multiple optical recording media, the load on the head of the optical read-write head is reduced. The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series has a plurality of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10, 20, 30), the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comprises with tracking control with multilayer recording plane structure bump layer, forming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servo tracking control layer, wherein a plurality of concave and convex, the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10, 20 30), at least one of the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has a multilayer recording layer, recording layer stack number in these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10, 20, 30) between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to the light incident surface of the servo layer position between the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re equal to each other, and then, at least one recording the reproducing layer position relative to the light incident surface are equal to each ot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备有多种光记录介质的光记录介质系列,这些光记录介质具有多层记录再现层。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视听数字动画内容或记录数字数据,广泛利用着CD-DA、 CD-ROM、CD-R、CD-RW、DVD-ROM、DVD-R、DVD+/-RW、DVD-RAM、Blu-ray Disc(BD)等光记录介质。其中,就所谓下一代DVD标准之一的BD而言,将用于记录再现的激光的波长缩短至 405nm,将物镜的数值孔径设定为0. 85。就符合BD标准的光记录介质而言,以0. 32 μ m的间距形成轨道。这样,通过光记录介质上的1层记录再现层,能够实现25GB以上的记录再现。然而,预计今后动画或数据的容量会日益增大。因此,正研究着如下方法使光记录介质采用多层的记录再现层,从而使光记录介质的容量增大。关于BD标准的光记录介质,也已提出了如下技术设置6层 8层的记录再现层,以此实现都达到200GB的超大容量(参照非专利文献1、2)。另一方面,就光记录介质采用多层记录再现层而言,在各记录再现层上形成有凹槽(groove)/平台(land)等循轨控制(tracking control)用凹凸,所以每设置各层都必须使用用于形成该凹凸的作为母版的压模。因此,其层数越多则该压模的使用次数越多,所以可能会使制造成本增大。于是,近年来提出了如下技术在光记录介质上分别独立地设置伺服层和记录再现层,一边利用伺服专用激光从伺服层获取循轨信号,一边利用记录用激光在记录再现层上记录信息(参照专利文献1、2)。若采用这个技术,则各记录再现层不再需要用于赋予循轨信息的凹凸(沟槽),所以在制造时也无需使用记录再现层用压模,从而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成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JP特开2002-63738号公报专利文献2 JP特开2009-104717号公报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 I. Ichimura et. al.,Appl. Opt,45,1974-1803 (2006)非专利文献2 :Κ· Mishima et. al,, Proc. of SPIE,6282,628201 (2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光记录介质中,有必要根据所需的记录容量来改变记录再现层的层叠数目。然而,若生产出记录再现层的层叠数目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光记录介质, 则在用于信息的记录再现的光读写头侧难以判断记录再现层或伺服层光到底位于记录介质的厚度方向上的哪一处。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光记录介质中,若记录再现层的层叠数目不同,则伺服层的位置会根据间隔层等的厚度而变化。因此,每当安放光记录介质时,都需要使记录用激光的焦点向聚焦方向(focus direction)移动来读取各记录再现层或伺服层的位置,所以存在记录再现的准备动作所需的时间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记录介质系列,该光记录介质系列通过导入多个光记录介质之间统一的概念,使光读写头侧的负担变轻。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们通过专心研究,利用如下手段来实现了上述目的。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光记录介质系列,备有多个光记录介质,该光记录介质包括不具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平面结构的多层记录再现层、形成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伺服层,能够在利用上述伺服层来进行循轨控制的同时,在上述记录再现层上记录信息,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中的至少一个上述光记录介质具有多层上述记录再现层,上述记录再现层的层叠数目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之间互不相同,相对于光入射面的上述伺服层的位置,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之间彼此相等,至少一层上述记录再现层相对于上述光入射面的位置,分别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之间彼此相等。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相对于上述光入射面的位置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之间彼此相等的上述记录再现层至少为2层。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在相对于上述光入射面的位置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之间彼此相等的多个上述记录再现层之间,不存在相对于上述光入射面的位置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之间彼此不相等的其他记录再现层。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相对于上述光入射面的位置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之间彼此相等的上述记录再现层,包括离上述光入射面最远的上述记录再现层。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相对于上述光入射面的位置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之间彼此相等的上述记录再现层,包括离上述离光入射面最近的上述记录再现层。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就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中任意选择的两个上述光记录介质而言,上述记录再现层的数目少的该光记录介质上的所有上述记录再现层相对于上述光入射面的各位置,分别与上述记录再现层的数目多的该光记录介质上的上述记录再现层的位置相等。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就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中的各光记录介质上的多个上述记录再现层的层间距离而言,交替地设定有第一距离和与该第一距离不同的第二距离。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上述伺服层上的上述循轨控制用凹凸的轨道间距设定为想要记录在上述记录再现层上的记录标记的轨道间距的2倍。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则通过导入多个光记录介质之间统一的概念,能够得到在光读写头侧能可靠地实现记录再现的光记录介质系列。 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系列进行记录再现的光读写头的结构的框图。图2是示出了属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光记录介质的叠层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放大示出了属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光记录介质的叠层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放大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表示其他结构例的光记录介质的叠层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放大示出了属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光记录介质的叠层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放大示出了属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光记录介质的叠层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放大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表示其他结构例的光记录介质的叠层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属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记录介质系列的第一光记录介质10、用于对该第一光记录介质10进行记录再现的光读写头90的结构。光读写头90具有第一光学系统 100和第二光学系统200。第一光学系统100是对第一光记录介质10的记录再现层组14 进行记录再现的光学系统。第二光学系统200是指,在利用第一光学系统100对记录再现层组14记录信息时,利用后述的伺服层18来进行循轨控制的光学系统。从第一光学系统100的光源101出射且具有相对短的蓝色波长380 450nm(在此为405nm)的发散光束170,透过具有球面像差修正单元193的准直透镜153,并透过第二光学系统200的波长选择滤光片260后入射至偏振分束器152。入射至偏振分束器152的光束170透过偏振分束器152,进而透过1/4波片IM而变换为圆偏振光,然后被物镜156 变换为会聚光束。该光束170会聚于在第一光记录介质1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记录介质系列,备有多个光记录介质,该光记录介质包括不具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平面结构的多层记录再现层、形成有循轨控制用凹凸的伺服层,能够在利用上述伺服层来进行循轨控制的同时,在上述记录再现层上记录信息,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中的至少一个上述光记录介质具有多层上述记录再现层,上述记录再现层的层叠数目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之间互不相同,相对于光入射面的上述伺服层的位置,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之间彼此相等,至少一层上述记录再现层相对于上述光入射面的位置,在多个上述光记录介质之间彼此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田秀树菊川隆小须田敦子井上素宏
申请(专利权)人:TDK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