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戚荣生专利>正文

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尾气减排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043338 阅读:3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电系统,具体说涉及一种利用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尾气进行发电的系统。发动机的排气支管通过连接管与消音器相连,所述连接管上设有热发电器,热发电器设有进气管和排气管,进气管与排气管分别与连接管相连通,热发电器内部设有供发动机尾气排出的通道,通道的进、出口分别与进气管和排气管相通,热发电器上设有若干热发电模块,热发电模块与控制器相连,热发电模块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相连。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连接管上设置一个热发电器,热发电器对发动机的尾气进行吸热,从而将热能转换成电能传给电机的蓄电池,使蓄电池始终持有充足的电量,同时由于热发电器吸收了尾气的部分热量,起到一个节能减排的作用。

Diesel engine exhaust emission reduction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in particular to a system for generating electricity by using the exhaust gas of a hybrid power automobile engine. The engine exhaust pipe through the connecting pipe and muffler is connected, the connecting pipe is provided with a heat generator, the heat generator is provided with an air inlet pipe and exhaust pipe, the intake pipe and exhaust pipe are respectively communicated with the connecting pipe, the heat generator is arranged inside the engine for exhaust channel, channel inlet and outlet are respectively communicated with the the inlet pipe and the exhaust pipe, the heat generator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heat generating module,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troller,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and the output terminal of the battery. In the technical scheme, the invention through the connecting pipe of a heat generator set, endothermic heat exhaust of engine electrical appliances, thereby converting heat energy into electric energy to the motor battery, the battery is always holding sufficient power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absorbing part of the heat from the tail gas. A rol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电系统,具体说涉及一种利用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尾气进行发 电的系统。
技术介绍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汽车同时装备两种动力来源,即热动力源(由传统的汽油机或 者柴油机产生)与电动力源(蓄电池与电动机)的汽车。通过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使用电机, 使得动力系统可以按照整车的实际运行工况要求灵活调控,而使发动机保持在综合性能最 佳的区域内工作,从而降低油耗与排放。这两种动力来源通过变速机构来进行转换,小负荷 时,由蓄电池驱动电动机工作,大负荷时自动转换成发动机工作,如车辆启动、停止、低速或 怠速时,由电动机工作,高速时则启用发动机工作,这样可以降低发动机的油耗,也减少了 废气中的热量排放。但目前,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机的蓄电池需要对其进行及时充电,如果电 池没有足够的电量,就局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行驶距离,电池量耗完后,如果附近没有充电 站那就必须全额依赖发动机工作,已设定的节能减排装置也失去作用,即使有充电站,充电 时间也较长,效率也低,那么如何解决混合动力汽车在有驶距离上有限制的问题,也就是如 何保证电动机的蓄电池始终有充足的电量成为时下最需要及时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尾气减排发电系统,该系统可以 始终保证电动机的电池有电,节能减排效果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发动机和电机,电机的动力源 为蓄电池,发动机的排气支管通过连接管与消音器相连,所述的连接管上设有热发电器,热 发电器设有进气管和排气管,进气管与排气管分别与连接管相连通,热发电器内部设有供 发动机尾气排出的通道,通道的进、出口分别与进气管和排气管相通,热发电器上设有若干 热发电模块,热发电模块与控制器相连,热发电模块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相连。本专利技术的通道呈空心管状,可以是圆管,也可是方管状,通道的布置方向与连接管 的管长方向一致,通道的管径大于连接管的管径,通道的外壁与热发电器之间形成一个空 腔,空腔设有热传导介质。本专利技术的热发电器的表面设有容纳热发电模块的凹部,凹部处于通道的避让处。本专利技术的热传导介质为液体或气体。本专利技术的通道按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若干超导热管,超导热管为封闭的V形管或 U形管,超导热管的底部位于通道内,且底部设有超导液体,超导热管的两端悬伸于通道外 且位于空腔内,超导热管的两端处于凹部相避让的位置处。本专利技术的超导热管并联设置在通道上。本专利技术的超导热管并联设置在通道上,所述的超导热管的底部用连管相互相通。本专利技术的进气管与排气管为波纹管,热发电器与车身固连。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管上连通支管,支管与集热器的输入口相连,集热器的输出口与热 发电器相连。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管上设有集热器,集热器的两端分别与连接管相连,集热器通过超 导热管与热发电器相连。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连接管上设置一个热发电器,热发电器对发 动机的尾气进行吸热,从而将热能通过热发电模块转换成电能补充给供电机运行的蓄电 池,使蓄电池始终持有充足的电量,同时由于热发电器吸收了尾气的大部分热量,起到一个 节能减排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左视图;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图6、图7是通道内设有超导热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另一种结构的超导热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热发电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结构原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图9所示的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尾气减排发电系统,包括发 动机10和电机,电机的动力源为蓄电池,发动机10的排气支管20通过连接管30与消音器 40相连,连接管30上设有热发电器50,热发电器50设有进气管51和排气管52,进气管51 与排气管52分别与连接管30相连通,进气管51、排气管52与连接管30的连接方式可以有 多种,可以采用法兰连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管口端布卡连接或波纹管缓冲连接等方式;热 发电器50内部设有供发动机尾气排出的宽敞通道53,通道53的进、出口分别与进气管51 和排气管52相通,热发电器50上设有若干热发电模块M,热发电模块M的电能输出通过 控制器与蓄电池相连。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将进气管51与排气管52设制成波纹管,再将热发电器50 与车身固连。同时也可将热发电器50与车身、发动机或变速箱等部位固连,还可以达到同 步减震缓冲的效果。热发电器50与车身固连的位置依据热发电器50与各类车型的底盘安装位置空 间来确定。在车身底部如有足够空间安装时,可以将热发电器50与车身、发动机或变速箱 等部件相固定,而在车身底部安装空间有限时,如图10所示,可以在连接管30上安装已分 体设置的集热器70,从集热器70中将尾气的热量通过延长的超导热管60传送给热发电 器50,也就是说用体积较小的集热器70先将发动机尾气的热量收集后,具体说就是在集热 器70中设有延长的超导热管,再通过这种超导热管的特殊功能将集热器70的热量转移、输送、引导至可以安装热发电器50的位置,并输入尾气集热器70的热能使其发电,热发电器 50的发电模块再将电能提供给为电机供电的蓄电池。对于安装空间有限的轿车型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将体积较小设置的尾气集热器 70,仍安装在排气管连接管的适当位置,并留有热能输出的超导热管集束管线输出空间,将 热发电器50固连于后排座位下的空间,或其它合适的位置。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通道53呈空心管状,通道53的布置方向与连接管30 的管长方向一致,通道53的管径大于连接管30的管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通道53的 管径大于连接管30的管径,是为了保证发动机的尾气100%的排出。通道53的外壁与热发 电器50之间形成一个空腔56,空腔56内设有热传导介质,热传导介质可以是液态的,也可 以是气态的,液态的如氟利昂、抗冻液或溴化锂等。热发电器50的表面设有容纳热发电模块M的凹部56,凹部56处于通道53的避 让处,换句话说,即在热发电器50的表面设有多个与热发电模块M形状吻合的凹孔,孔为 盲孔,孔的底部与通道之间留有距离,热发电模块M为现有产品,使用寿命约为20年,热发 电模块M个数的设置可以根据与电机配套的蓄电池容量大小要求来配备。如图6、图7所示,作为本专利技术更为优选的方案,通道53按其长度方向依次设有若 干超导热管60,超导热管60为封闭的V形管或U形管,也可设置成延长型管。超导热管60 的底部位于通道53内,且底部设有超导液体,超导热管60的两端悬伸于通道53外且位于 空腔56内(延长型超导热管除外),超导热管60的两端处于凹部55相避让的位置处。超 导热管60中的超导液体吸收尾气在通道内的热量时,迅速向超导热管60的管端处气化传 输热量,并与热发电器50已设空腔56中的热传导介质进行热交换,冷凝后的气化超导液此 时液态回流至超导热管的底部,再次的吸收热能并再次气化传输热能,达到吸热发电的热 传导目的。如图6、图7所示,超导热管60的设置可以各自独立,即依照通道的设置方向依次 平行设有若干超导热管60 ;如图8所示,也可以依照通道的设置方向依次平行设有若干超 导热管60,但超导热管60的底部用连管61相互相通,由于发动机的尾气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尾气减排发电系统,包括发动机(10)和电机,电机的动力源为蓄电池,发动机(10)的排气支管(20)通过连接管(30)与消音器(40)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管(30)上设有热发电器(50),热发电器(50)设有进气管(51)和排气管(52),进气管(51)与排气管(52)分别与连接管(30)相连通,热发电器(50)内部设有供发动机尾气排出的通道(53),通道(53)的进、出口分别与进气管(51)和排气管(52)相通,热发电器(50)上设有若干热发电模块(54),热发电模块(54)与控制器相连,热发电模块(54)的输出端与蓄电池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荣生
申请(专利权)人:戚荣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