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即使产生突发的冲击等扰动,也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该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将侧压用轴承(40)松弛地插套在被支承构件(14)支承成可自由旋转的电动机(10)的转轴(12)上,利用与该侧压用轴承(40)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件(50),从而对所述转轴(12)施加与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侧压,在固定有所述电动机(10)的框体(60)上形成有与所述施力构件(50)的两端部分分别卡定的卡定部(61、62),并且限制所述施力构件(50)朝所述转轴(12)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限制部(70)形成在所述施力构件(50)被所述卡定部(61、62)卡定的卡定位置和所述施力构件(50)与所述侧压用轴承(40)抵接的抵接位置之间的靠该抵接位置的位置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更详细而言,涉及通过施力构件对驱动 CD或DVD等盘片状记录介质旋转的电动机的转轴施加与转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压 力(侧压)的结构。
技术介绍
在使盘片状记录介质旋转的电动机装置中,在将电动机的转轴支承成可自由旋转 的支承轴承(以下有时也称为“轴承”)中多使用在没有供油的情况下就能高速旋转的烧结 含油轴承。为了能流畅地进行被这种烧结含油轴承所支承的转轴的旋转,在转轴与轴承内 周面之间需要有能形成油膜这种程度的缝隙。然而,由于这种缝隙的存在会引起转轴的晃 动,因而存在承载盘片状记录介质的转台会发生振动这样的问题。在装设有上述电动机装 置的光拾取装置或磁头装置等中,这种转台的振动会导致对盘片状记录介质的信号记录面 的读取错误(所谓的跳音(日文音飛^ )等)。尤其是,在车载的光拾取装置等中,由于 车自身还施加有振动,因而读取错误频繁发生。因此,作为用于抑制电动机驱动中的转轴振动的方法,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和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对电动机的转轴施加与转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侧压的结构。根 据这种电动机的侧压施加结构,使施力构件(专利文献1中称为扭转螺旋弹簧、专利文献2 中称为线簧)与侧压用轴承(专利文献1中称为环构件、专利文献2中称为滑动环)的外 周面抵接,以对侧压用轴承施加朝与上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按压作用力,并经由上述 侧压用轴承来对转轴施加侧压。藉此,由于转轴处于被按压在烧结含油轴承的内周面上的 状态,因此,能抑制由上述缝隙产生的转轴的晃动,能防止发生以转台的振动为主要原因而 引起的读取错误。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平8-8782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2-374651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中,通过使施力构件(扭转螺旋弹 簧)与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来将侧压用轴承(环构件)朝与转轴的轴线方向大致正 交的方向施力。然而,上述结构中,当被用在车载用的光拾取装置等的情况下,若因突发的 冲击等扰动而使与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件沿电动机的转轴的轴线方向上下 移动,则会有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例如施力构件爬到侧压用轴承之上(以 下有时也将这种施力构件爬到侧压用轴承之上的状态仅表现为“施力构件向侧压用轴承的 爬升”)等问题。与此相对,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使从上端部朝径向外方突出的突起形成于侧 压用轴承(滑动环)的结构。根据这种结构,能防止与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 件(线簧)从位于突起之下的位置起向侧压用轴承的爬升。然而,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施力 构件处于勾住侧压用轴承的突起的状态,因此,一旦施力构件因突发的冲击等扰动而上下 移动,则侧压用轴承也会伴随这种扰动而上下移动(施力构件以将侧压用轴承抬起的形态运动),可能会成为侧压用轴承与转台接触而产生异常噪声的原因。此外,还存在无法确保 突起具有足够的强度、侧压用轴承的成形成本增加这样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情形,本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 构,该侧压施加机构通过施力构件将侧压经由侧压用轴承施加到电动机的转轴,即使产生 突发的冲击等扰动,也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是将侧压用轴承松弛地插 套在被支承构件支承成可自由旋转的电动机的转轴上,利用与该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 的施力构件,对上述转轴施加与转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侧压,其特征在于,在固定有 上述电动机的框体上形成有与上述施力构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卡定的卡定部,并且限制上述 施力构件朝上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限制部形成在上述施力构件被上述卡定部卡定的 卡定位置和上述施力构件与上述侧压用轴承抵接的抵接位置之间的靠该抵接位置的位置 上。具体而言,分别与上述施力构件的两端部分卡定的上述卡定部形成在构成上述电动机 的电动机壳体的外侧,并且上述限制部形成在比相对于上述电动机壳体的外径为一半的位 置更靠内侧的位置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由于在供电动机固定的框体上,在规定范 围内限制施力构件向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限制部被设置在靠施力构件与侧压用轴承抵 接的抵接位置,因此,与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件难以爬上侧压用轴承,即使产 生突发的冲击等扰动,也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通过采用这种侧压施加 机构,能得到不受突发的冲击等扰动的影响的优良的高品质的电动机装置等。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是通过将上述框体的一部分切开并折起 而形成的。根据如上所述结构,能通过冲压加工等来形成限制部。也就是说,用一个工序就能 形成作为安装电动机的构件所需要的结构(例如电动机的安装孔等)和作为限制施力构件 的移动所需要的结构(限制部),因而能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从相对于上述施力构件与上述转轴相同 的一侧切开并折起,上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与上述施力构件的上述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反 一侧形成。例如,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的被切开并折起的前端部分朝上述转轴的径向 外侧形成。若如上所述构成,则与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件被从转轴的外侧安 装。因此,若被切开并折起的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转轴的径向外侧形成,则由于限制部的开 口朝转轴的径向外侧开口,因此能容易地安装从转轴的外侧安装的施力构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从相对于上述施力构件与上述转轴 相反的一侧切开并折起,上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与上述施力构件的上述侧压的施加方向 相同的一侧形成。例如,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的被切开并折起的前端部分朝上述转轴 的径向内侧形成。若如上所述构成,则如将被切开并折起的限制部的前端部分朝与上述施力构件的 上述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同的一侧形成,由于施力构件是在被夹在限制部与侧压用轴承之间的状态安装,因此会使被安装后的施力构件难以脱离,即使产生突发的冲击等扰动,也能可 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在限制部前端的方向朝向与上述施力构件的上述侧 压的施加方向相同的一侧的情况下,限制部的外表面以朝前端倾斜的方式形成。若如上所述构成,则由于限制部的前端部分(即限制部的开口)朝与施力构件的 侧压的施加方向相同的一侧的情况下(例如朝转轴的径向内侧的情况下),由于在安装施 力构件时能以在倾斜的限制部的外表面上滑动的方式使施力构件夹在侧压用轴承与限制 部之间,因此不会大幅降低施力构件的安装简易性。而且,能使被安装后的施力构件更难以 脱离,即使产生突发的冲击等扰动时,也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用轴承。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分形成有朝与上述切开并 折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折曲而成的防脱部。若如上所述构成,则由于限制部的开口部分的大小被防脱部收窄,因此被安装后 的施力构件更难以脱离,即使产生突发的冲击等扰动,也能可靠地防止施力构件脱离侧压 用轴承。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限制部的被切开并折起的前端部分设置成 允许上述施力构件向上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且上述施力构件向上述轴线方向可移动 的距离被设定成比在上述施力构件向上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机的侧压施加机构,其将侧压用轴承松弛地插套在被支承构件支承成可自由旋转的电动机的转轴上,利用与该侧压用轴承的外周面抵接的施力构件,对所述转轴施加与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侧压,其特征在于,在固定有所述电动机的框体上形成有与所述施力构件的两端部分分别卡定的卡定部,并且限制所述施力构件朝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限制部形成在所述施力构件被所述卡定部卡定的卡定位置和所述施力构件与所述侧压用轴承抵接的抵接位置之间的靠该抵接位置的位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一海,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