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999926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极装置包括:电极本体;抱紧和松开电极本体的上抱闸;抱紧和松开所述电极本体的下抱闸,所述下抱闸位于上抱闸下方;升降机构,其中所述下抱闸安装在所述升降机构上以随所述升降机构一起移动;和导电机构,所述导电机构与电极本体电接触且可与升降机构相对于电极本体同步移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极装置能够方便地补偿电极的消耗量且操作效率高。(*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极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电炉的电极装置。
技术介绍
电炉是广泛应用的冶金设备,电炉的电极设置在炉体的上方并且伸入 电炉内,为了适应不同的工况需要经常调节电极插入炉体内的深度,因此 电炉的电极通常是可移动的。传统的电炉通常利用巻扬装置升降电极,巻扬装置的缆绳吊挂在电极 夹持装置的两端,从而实现电极的升降。另外,也有采用螺旋升降装置升 降电极的电炉,电极整体固定在螺旋升降装置上,电极随着螺旋升降装置 的升降而上下移动。随着电极的使用,电极插入炉体内的下端会不断消耗, 插入炉体内的长度变短,此时仅仅依靠升降装置升降电极无法满足要求, 需要将电极相对于升降装置整体下降来补偿电极的消耗。传统电极的升降装置和导电装置相对于电极固定,电极无法相对于升 降装置移动,导电装置也无法相对与电极移动,因此能够伸入电炉炉体内 的最大电极长度是固定的,当电极经过使用后消耗了一定量时,无法满足 要求。为此,需要停电,同时拆开电极与供电装置的连接,重新调整电极 与供电装置的相对位置,然后再重新固定供电装置,用供电装置夹紧电极, 即通过手动的压放方式来补偿电极的消耗,因此操作复杂,成本高,需要 停炉,降低了效率,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方便地补偿电极的消耗量 且操作效率高的电极装置。根据本技术的电极装置电极本体;抱紧和松开电极本体的上抱 闸;抱紧和松开所述电极本体的下抱闸,所述下抱闸位于上抱闸下方;升动;和导电机构,所述导电机构与电极本体电接触且可与升降机构相对于 电极本体同步移动。另外,根据本技术的电极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所述导电机构包括铜瓦,所述铜瓦与电极本体电接触且与升降机构相连;和夹持部件,所述夹持部件将铜瓦压紧到电极本体上且与升降机构相连。所述导电机构包括进一步包括移动集电环,所述移动集电环通过柔性 导电件与铜瓦电连接且与升降机构相连。根据本技术的电极装置进一步包括套在电极本体外面的护筒,所极本体移动,其中所述移动集电环固定在护筒的外表面上,且所述铜瓦和 夹持部件分别通过吊杆与护筒相连。所述夹持部件包括环状主体,所述环状主体套在铜瓦外面且通过吊 杆与护筒相连;沿环状主体的周向固定在环状主体内的多个固定套;设置 在每个固定套内的顶头;设置在每个固定套内的推板;设置在推板与顶头 之间将顶头常推向顶板的弹性件;和设置在每个固定套内调节弹性件的推 力的调节螺母。所述铜瓦为分体式的。根据本技术的电极装置进一步包括固定集电环,所述固定集电环 适于与电源连接且通过柔性导电件与移动集电环电连接。 所述柔性导电件为柔性铜带。 所述上抱闸和下抱闸分别为液压抱闸。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台和与升降台相连驱动升降台升降的液压缸。根据本技术的电极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之一根据本技术的电极装置,由于设置了上抱闸和下抱闸,当需要整 体移动电极本体以补偿电极的消耗量时,且无需拆下导电机构和升降机 构,无需停炉,操作简单、效率高,成本低。此外,通过夹持部件能够将铜瓦压紧到电极本体上,使得向电极本体 的供电更加可靠且不影响铜瓦相对于电极本体的移动。导电机构设置了移动集电环,移动集电环分别通过柔性导电件与铜瓦 相连且随升降机构 一起升降,减少了铜瓦升降过程可能发生的干涉。通过在电极本体外面设置连接升降机构与移动集电环和铜瓦以及夹 持部件的护筒,能够使得导电机构与升降装置的运动更加同步。通过将铜瓦设置成几个子瓦块构成的分体式结构,并且每个子瓦块分 别由设置在夹持部件的环状主体内的多个弹性件压紧到电极主体上,使得 铜瓦与电极主体的接触更加可靠,从而导电更加可靠,减少了相互之间的 干扰。根据本技术的电极装置,通过设置通过柔性导电件与移动集电环 相连的固定集电环,能够使得向导电机构的供电更加可靠,减少了电源与 导电机构之间可能存在的干涉。根据本技术的电极装置,升降机构采用液压缸驱动,液压缸的同 步性容易控制,使得电极的升降更加平稳。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 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v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具有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装置的电炉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具有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装置的电炉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才艮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其中主要示出了导电机构;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装置的夹持部件的局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 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 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 释本技术,而不能类似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装置。 如图1-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装置IOO设置在电炉炉 体300和炉盖200上方,更具体而言,炉体300还包括炉盖200,炉盖200 覆盖在炉体300的上端开口上用于封盖炉体300,这里,炉盖200描述为 炉体300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将炉盖200和炉体当作两部分,这仅仅 是示例性描述,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电极装置100设置在 炉盖200上面且电极装置100的电极本体1的下端穿过炉盖200上的电极 插入孔伸入炉体300内。根据具体的工况和需要,电极本体1伸入炉体300 内的长度需要调节,因此需要升降电极本体l。当电极本体l的下端消耗 到一定量时,需要将电极本体1相对于电极装置100的升降机构5和导电 才几构整体下移。下面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极装置100。如图3和4所 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极装置100包括电极本体1,上抱闸 2、下4包闸3、升降4几构5和导电沖几构。电极本体1可以为内部装有电极糊的筒状体,电极本体1的下端穿过 炉盖200伸入炉体300内,电极本体1的下端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地消耗。 此外,为了密封电极本体1与炉盖200之间的电极插入孔缝隙,通常在炉 盖200上设置有密封圈18。上抱闸2安装在支座4上,用于抱紧和松开电极本体1,支座4安装7在固定机架6上。下抱闸3位于上抱闸2下面,与上抱闸2—样用于抱紧 和松开电极本体1。在正常使用中,上抱闸2松开电极本体1,而下抱闸3 抱紧电极本体1 (例如在电极本体1上的第一位置处抱紧电极本体1 ),从 而当下抱闸3随升降机构5升降时,电极本体1同步升降,从而改变电极 本体1伸入炉体300内的长度。当需要补偿电极本体l的消耗时,上抱闸 2抱紧电极本体1,下抱闸3松开电极本体1,然后升降机构5带动下抱闸 3相对于电极本体1上升,同步地,导电机构相对于电极本体1上升,从 而下抱闸3抱紧电极本体1更上面的位置(例如在电极本体1上高于第一 位置的第二位置处抱紧电极本体l),然后,上抱闸2松开电极本体1,升 降机构5可以带动下抱闸3以及电极本体1下降,同步地,导电机构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本体;抱紧和松开电极本体的上抱闸;抱紧和松开所述电极本体的下抱闸,所述下抱闸位于上抱闸下方;升降机构,其中所述下抱闸安装在所述升降机构上以随所述升降机构一起移动;和导电机构,所述导电机构与电极本体电接触且可与升降机构相对于电极本体同步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珂菲胡立琼冯晓梅李栋朱让贤张振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