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和余热锅炉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和余热锅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369027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和余热锅炉系统,所述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排烟管道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排烟管道用于排放流过余热锅炉后的烟气,脉动热管换热组件包括冷源室、热源室和脉动热管,脉动热管的部分穿设在冷源室内,另一部分穿设在热源室内,且热源室与排烟管道连通,冷源室具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介质进口用于通入冷源介质,介质出口连通省煤器和/或除氧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可利用脉动热管换热组件进一步回收烟气余热,节省能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余热回收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和余热锅炉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工业领域对于低品位余热利用较少,进而导致大量低品位余热资源被直接废弃。我国余热资源回收率仅为34.9%。余热利用在对节约能源、增加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的已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由于生产方法、生产工艺等条件的不同给余热回收和利用带来很多困难。

2、现有高温烟气余热通常采用余热锅炉进行回收利用,高温烟气依次流经余热锅炉受热面,加热受热面中的蒸汽和水,同时烟气也冷却至较低的温度并经余热锅炉的尾部烟道排出,但是部分余热锅炉烟气成分复杂、灰分含量较高,随着运行时间推移,余热锅炉出口烟气温度往往会较设计温度升高,使排烟损失增大,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及不足,提出一种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该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包括与排烟管道连通的脉动热管换热组件,且冷源介质经脉动热管换热组件与烟气换热后可通向除氧器以减少除氧器内加热蒸汽的用量或流向省煤器进一步回收热能,从而可以提高余热回收率,节省能源。

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余热锅炉系统。

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排烟管道,所述排烟管道用于排放流过余热锅炉后的烟气;脉动热管换热组件,所述脉动热管换热组件包括冷源室、热源室和脉动热管,所述脉动热管的部分穿设在所述冷源室内,另一部分穿设在所述热源室内,且所述热源室与所述排烟管道连通,所述冷源室具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进口用于通入冷源介质,所述介质出口连通省煤器和/或除氧器。

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脉动热管换热组件包括冷源室、热源室和脉动热管,脉动热管的部分穿设在冷源室内,另一部分穿设在热源室内,且热源室与排烟管道连通,冷源室具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介质进口用于通入冷源介质,介质出口连通省煤器和/或除氧器,由此,蕴含余热的烟气经热源室可与脉动热管换热并最终将热能转移至冷源室加热冷源介质,冷源介质可携带热能并最终流向除氧器以减少除氧器内加热蒸汽的用量或流向省煤器进一步回收热能,从而可以提高余热回收率,节省能源。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烟管道的部分构造成所述热源室,所述脉动热管穿设在所述排烟管道的管壁上。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脉动热管换热组件包括在烟气的流动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和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且所述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相对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邻近所述排烟通道的进口,所述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出口与所述省煤器连通,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出口与所述除氧器连通。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氧器具有供所述冷源介质流动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出口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介质进口连通,所述冷源介质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入口通入。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烟管道朝向所述冷源室的外侧面上设有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封堵所述冷源室朝向所述排烟管道的开口,所述脉动热管穿设在所述隔热件上,所述隔热件具有绝热腔,所述绝热腔内填充有绝热材料。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烟管道内设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上设有弹簧锤。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烟管道上设有蒸汽清灰孔。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脉动热管在所述烟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成多组,并在所述烟道的周向上呈多列并间隔设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氧器具有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的进口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省煤器连通。

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余热锅炉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余热锅炉系统,通过采用上述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脉动热管换热组件包括冷源室、热源室和脉动热管,脉动热管的部分穿设在冷源室内,另一部分穿设在热源室内,且热源室与排烟管道连通,冷源室具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介质进口用于通入冷源介质,介质出口连通省煤器和/或除氧器,由此,蕴含余热的烟气经热源室可与脉动热管换热并最终将热能转移至冷源室加热冷源介质,冷源介质可携带热能并最终流向除氧器以减少除氧器内加热蒸汽的用量或流向省煤器进一步回收热能,从而可以提高余热回收率,节省能源。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道的部分构造成所述热源室,所述脉动热管穿设在所述排烟管道的管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动热管换热组件包括在烟气的流动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和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且所述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相对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邻近所述排烟通道的进口,所述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出口与所述省煤器连通,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出口与所述除氧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器具有供所述冷源介质流动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出口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介质进口连通,所述冷源介质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入口通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道朝向所述冷源室的外侧面上设有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封堵所述冷源室朝向所述排烟管道的开口,所述脉动热管穿设在所述隔热件上,所述隔热件具有绝热腔,所述绝热腔内填充有绝热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道内设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上设有弹簧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道上设有蒸汽清灰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动热管在所述烟道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成多组,并在所述烟道的周向上呈多列并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器具有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的进口与所述介质出口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省煤器连通。

10.一种余热锅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道的部分构造成所述热源室,所述脉动热管穿设在所述排烟管道的管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动热管换热组件包括在烟气的流动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和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且所述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相对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邻近所述排烟通道的进口,所述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出口与所述省煤器连通,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出口与所述除氧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器具有供所述冷源介质流动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出口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介质进口连通,所述冷源介质从所述第二脉动热管换热组件的所述介质入口通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兵刘瑶徐建炎宋玄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