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织织造机台以及立体梭织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62201 阅读:3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梭织织造机台以及立体梭织织物,适于织造一立体梭织织物,立体梭织织物包括二层表层织物与多条连接于二层表层织物之间的间隔纱线。梭织织造机台包括经纱传送机构、多片综框、投纬机构、打纬机构、提纱机构与卷取机构。经纱传送机构包括至少二个织轴,其中经纱传送机构适于供应并传送多条经纱。各片综框分别持撑着多条垂直的综丝,而各条综丝具有一综眼以供经纱穿过,且综框适于带动经纱分成二层经纱层,以在此二层经纱层之间形成一开口。投纬机构适于传送一纬纱,以使纬纱穿过二层经纱层之间的开口。提纱机构适于穿过开口,并提拉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梭织织造机台(weaving machines),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 够织造出立体梭织织物(three-dimensional woven fabrics)的梭织织造机台以及立体梭 织织物。
技术介绍
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纺织产业面临了强大的竞争与转型压力,因此必须 不断提升并整合传统纺织技术,进行高附加价值的新产品开发,以提升产业竞争力。近年 来,人们对于纺织用品除了要求美观外,还要求各种舒适与防护的机能。基于这种趋势,具 有多功能的机能性织物已成为纺织产业中的热门产品。在现有技术中,已有多种不同具有立体结构的织物制造方法相继被提出。以立体 织物在救生防护纺织品、船舶(如汽艇、游艇)、缓冲防护纺织品、充气式防护材料等方面 的应用为例,立体织物中表层织物之间的间距(gap)通常会被要求至少需大于1公分,且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立体织物中表层织物之间的间距也会有所不同(通常是介于数公分 之间)。然而,在现有的织造技术中,若要制作出高间距的立体织物,多半会采用割绒织机 (velvet weaving machines) 0即便是使用割绒织机,所织造出的立体织物之间距约为20 公分左右。很明显地,间距大于20公分的立体织物无法用现有的割绒织机进行织造。因 此,如何织造出间距大于20公分的立体织物以符合不同应用之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议 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梭织织造机台,其可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制造出具有高间 距的立体梭织织物。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立体梭织织物,其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20公分。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梭织织造机台,其适于织造一立体梭织织物,立体梭织织物 包括二层表层织物(surface fabrics)以及多条连接于表层织物之间的间隔纱线 (inter-yarns)。梭织织造机台包括一经纱传送机构(warplet-off mechanism)、多片综框 (heald frames) >一投讳机构(pickingmechanism)、一打讳机构(beating-up mechanism)、 一ii^l/ll^J (yarn raisingmechanism) ^iM一^iXl/ll^) (take-up mechanism)构包括至少二个织轴(warp beams),其中经纱传送机构适于供应并传送多条经纱。各片综 框分别持撑着多条垂直的综丝(heald wires),而各条综丝具有一综眼(heald eye)以供经 纱穿过,且综框适于带动经纱分成二层经纱层,以于此二层经纱层之间形成一开口(shed)。 投纬机构适于传送一纬纱,以使纬纱穿过二层经纱层之间的开口。打纬机构适于推动纬纱, 以使纬纱与经纱交织形成二层表层织物,其中综框位于经纱传送机构与打纬机构之间。提 纱机构适于穿过开口,并提拉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卷取机构适于调整并控制立 体梭织织物的纬向密度。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经纱传送机构具有至少二个对应于织轴的后梁结构 (back rest) 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后梁结构包括一第一后梁结构以及一第二后梁结 构。第一后梁结构适于提供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而第二后梁结构适于提供其余 的经纱,且第一后梁结构为一积极式送纱游动后梁结构(movable active back rest)。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当提纱机构提拉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时,积极 式送纱游动后梁结构系往综框的方向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提纱机构适于往开口的上方移动,以将部分用以作 为间隔纱线的经纱向上提拉。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打纬机构位于综框与卷取机构之间。此外,提纱机构 适于在开口内部往卷取机构的方向移动,以提拉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立体梭织织物,其包括二层表层织物以及多条连接于所述二层 表层织物之间的间隔纱线,其中所述二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20公分。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二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50公分。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之二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100公分。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述二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200公分。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 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梭织织造机台的侧视示意图IB为图IA中提纱机构伸入开口以提拉经纱的示意图图2A至图2D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织造流程示意图3A至图3D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织造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 梭织织造机台; 110 经纱传送机构;110A、1 IOB 织轴; 112后梁结构;112A:第一后梁结构;112Β:第二后梁结构;120 综框;122 综丝;130 投纬机构;140 打纬机构;142 钢筘;150 提纱机构;152 传动单元;154 提拉单元;160 卷取机构;T 立体梭织织物;F1、F2 表层织物;I 间隔纱线;A:开口 ;Y 经纱;Y1、Y2 经纱层;G:间距。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梭织织造机台的侧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A,本实施例梭织织造机台100适于织造一立体梭织织物T,此立体梭织织物T包括二层表层织物Fl、F2以 及多条连接于表层织物Fl、F2之间的间隔纱线I。如图1所示,梭织织造机台100包括一 经纱传送机构110、多片综框120、一投纬机构130、一打纬机构140、一提纱机构150以及一 卷取机构160。经纱传送机构110包括至少二个织轴110A、110B,其中经纱传送机构110适 于供应并传送多条经纱Y。各片综框120分别持撑着多条垂直的综丝122,而各条综丝122 具有综眼(未绘示)以供经纱Y穿过,且综框120适于带动经纱Y分成二层经纱层Y1、Y2, 以于此二层经纱层Yl、Υ2之间形成一开口 Α。投纬机构130适于传送一纬纱,以使纬纱穿 过二层经纱层Yl、Υ2之间的开口 Α。打纬机构140(例如钢筘142)适于推动纬纱,以使纬 纱与经纱Y交织形成二层表层织物Fl、F2,其中综框120位于经纱传送机构110与打纬机 构140之间。提纱机构150适于穿过开口 Α,并提拉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I的经纱Y。卷 取机构160适于调整并控制立体梭织织物T的纬向密度。此外,打纬机构140位于综框120 与卷取机构16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经纱传送机构110具有至少二个后梁结构112。详言之,经纱传送 机构110具有对应于织轴110Α、1 IOB的第一后梁结构112Α与第二后梁结构112Β,其中第一 后梁结构112Α适于提供用以作为间隔纱线I的经纱Y,而第二后梁结构112Β适于提供其余 的经纱Y。此处,第二后梁结构112Β所提供的经纱Y是用以织造表层织物F1、F2的经纱Y。为了与提纱机构150的动作配合,本实施例第一后梁结构112A可设计为一积极式 送纱游动后梁结构(movable active back rest),当提纱机构150提拉用以作为间隔纱线 I的经纱Y时,第一后梁结构112A(即积极式送纱游动后梁结构)便会同步地往靠近综框 120的方向移动,以避免提纱机构150的提拉动作造成部分经纱Y被拉断的问题。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梭织织造机台,适于织造一立体梭织织物,所述立体梭织织物包括二层表层织物以及多条连接于各所述二层表层织物之间的间隔纱线,而所述梭织织造机台包括:一经纱传送机构,包括至少二个织轴,其中所述经纱传送机构适于供应并传送多条经纱;多片综框,各所述综框分别持撑着多条垂直的综丝,且各条综丝具有一综眼以供各所述经纱穿过,且各所述综框适于带动各所述经纱分成二层经纱层,以在所述二层经纱层之间形成一开口;一投纬机构,适于传送一纬纱,以使纬纱穿过所述二层经纱层之间的所述开口;一打纬机构,适于推动所述纬纱,以使所述纬纱与各所述经纱交织形成所述二层表层织物,其中各所述综框位于所述经纱传送机构与所述打纬机构之间;一提纱机构,适于穿过所述开口,并提拉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以及,一卷取机构,适于调整并控制所述立体梭织织物的纬向密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永顺张力云郑芬岚施阳平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