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纺纱、由该混纺纱制得的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88375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混纺纱,它包含5-95重量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5-95重量份的驼毛纤维,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驼毛纤维的重量的总和占混纺纱总重量的10-100wt%。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该混纺纱制得的梭织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混纺纱适用于梭织织机,织成坯布后可以进行后整理,可制成符合国标各项规定的梭织机织物产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体涉及一种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的梭织用混纺纱、由该混纺纱制得的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驼毛及其混纺纱的织物由于手感柔软、弹性好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其属于天然纤维,故成本大,售价高。并且,驼毛及其混纺织物不宜水洗,洗涤收缩率大且较易变形,又容易被虫蛀,因此保养起来较为困难。此外,驼毛混纺织物的抗撕裂性能较差,因而在使用和穿着时的耐久性方面存在着问题。为了弥补上述缺点,本领域中开发了合成纤维短纤维混纺的混纺纱。作为混纺的合成纤维,尤其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为代表,它在改善强度或形状稳定性方面效果明显。但是,由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的杨氏模量大而使手感发硬,即使以低混率与天然纤维混纺,仍会有损害天然纤维所具有的良好手感的致命缺点。另一方面,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oly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PTT)纤维的初期拉伸强度(杨氏模量)低,为已知具有优异弹性回复性的纤维。特公昭49-21256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具有至少70%屈挠复原性的含有50wt%以上聚对苯二甲酸了二醇酯纤维及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的卷曲纤维,及将该纤维切断成规定长度的短纤维。此外,特开平11-189938号公报公开了一种通过进行热处理,使拉伸弹性回复性、屈挠回复性提高了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目前,已经提出了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的短纤纱,例如CN1468332A揭示了一种含有至少15重量%以上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的短纤纱,据称,这种短纤纱具有良好的编织性,能够制成具有较好拉伸性和拉伸回复性的编织物。然而,上述短纤纱捻度远低于混纺梭织用纱的捻度要求,拉伸强度差,不适用于梭织织机,即便可以织成坯布,也无法进行后整理,制成符合国标各项规定的梭织机织物产品,因而不能用于梭织形成梭织织物。总而言之,梭织制品的加工工艺及其难度都要超过针织制品,迄今为止尚未有人提出过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的梭织用混纺纱,更未有人研制出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的梭织织物。然而,梭织和针织作为纺织领域的两大工艺,其制得的梭织物和针织物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的梭织用的混纺纱,以及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梭织织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的梭织用混纺纱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的梭织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混纺纱,它包含5-95重量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5-95重量份的驼毛纤维;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驼毛纤维重量的总和占混纺纱总重量的10-100wt%。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例中,所述混纺纱还包含选自棉、绢、桑蚕丝、铜氨短纤维、粘胶纤维、富强纤维、醋酯纤维、除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以外的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丙烯晴纤维、聚丙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氯乙烯纤维、聚酞胺系纤维的一种或多种纤维,这些纤维的总量不超过所述混纺纱的90wt%。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例中,所述混纺纱的捻度在250-700T/M的范围内,其中所述混纺纱的支数在6支-48支之间。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混纺纱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混合5-95重量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5-95重量份的驼毛纤维,形成纤维混合物;(b)将步骤(a)中得到的混合物纺织成毛条或直接纺成粗纱;(c)对步骤(b)纺织成的毛条或直接纺成的粗纱加捻,使其捻度在250-700T/M的范围内,形成混纺纱。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例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i)在步骤(a)之前,将混纺纱的各组成纤维进行开松;和/或(ii)在步骤(a)之后,将纤维混合物进行梳理。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例中,步骤(i)中,对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进行开松,且在上述开松过程中不添加油剂和水。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i)中将混纺纱的各组成纤维与占纤维混合物总重量1-2重量%抗静电剂混合。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混纺纱制得的制品。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制品是梭织织物。本专利技术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梭织织物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按照权利要求4-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得到混纺纱;(II)将步骤(I)得到的混纺纱织成坯布;(III)对步骤(II)得到的坯布进行后加工,得到梭织织物。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任意步骤的一项或多项(A1)前染色步骤用分散性染料于80-110℃对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进行染色,接着将染色后的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用于步骤(I);(A2)后染色步骤在步骤(II)后,用酸性染料在90-100℃下对步骤(II)得到的所述坯布进行染色;(B)在步骤(III)中,对步骤(II)得到的坯布进行缩绒处理;(C)在步骤(III)中,对步骤(II)得到的坯布进行拉毛处理;(D)在步骤(III)中,对步骤(II)得到的坯布进行轧光处理。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混纺纱的用途,所述混纺纱用于制备梭织织物。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克服了技术难度和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偏见,首次获得了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PTT短纤维)与驼毛的混纺纱,以及由该混纺纱得到的梭织织物。特别是在一个优选例中,得到捻度在250-700T/M的范围内的混纺纱,而在现有技术中,如果套用常规PET纤维混纺纱的捻度可以制成混纺纱并且织成坯布,但是由于PTT纤维的回弹性过强,如采用常规捻度会因捻度过大而无法进行后整理,制成符合国标各项规定的梭织机织物产品,因而不能用于梭织形成梭织织物。现有的编织用PTT混纺纱是达不到制造梭织制品的要求,因此仅能用于针织制品而不能用于梭织制品。本专利技术的混纺纱克服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混纺纱本专利技术的混纺纱包含5-95重量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5-95重量份的驼毛纤维。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驼毛纤维重量的总和占混纺纱总重量的10-100wt%,较佳地30-100wt%,更佳地70-10%。例如,PTT短纤维30wt%,驼毛70wt%,以混纺纱总重量计。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可以提高PTT短纤维的比重,例如PTT短纤维70wt%,驼毛30wt%,以混纺纱总重量计。最优选是,混纺纱中包含10-70重量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10-70重量份的驼毛纤维,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驼毛纤维重量的总和占混纺纱总重量的90-100wt%。本专利技术的混纺纱还可以包含选自棉(cotton)、绢、桑蚕丝(cultivatedsilk)、铜氨短纤维(cupra)、粘胶纤维(viscose rayon)、富强纤维(polynosicrayon)、醋酯纤维(acetate)、除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以外的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丙烯晴纤维、聚丙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聚氯乙烯纤维、聚酞胺系纤维的一种或多种纤维,这些纤维的总量不超过所述混纺纱的90wt%。较佳地,这些纤维的总量不超过混纺纱的30wt%,最佳地,不超过10w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纺纱,它包含5-95重量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5-95重量份的驼毛纤维;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短纤维、驼毛纤维的重量的总和占混纺纱总重量的10-100wt%。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昌林肖雄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昌明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