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路装置,具体是一种无功补偿电路装置。技术背景目前国内市场上现有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大多功能不全,特别是 安全可靠性不高,给用户的电器带来严重的威胁。由于晶闸管短路或断路,造成 电容的切不断或者投不上,对电网电压和TSC无功功率动态补偿装置造成很大 的损害。 一般的TSC无功功率动态补偿装置里的晶闸管触发、阻容吸收、放电 电路板分散安装,造成安装不方便,成本高,可靠性差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操作、 维护简便的无功补偿电路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含阻容吸收电路(BG1)、过零触发模块(BG2)、整流电路(BG3)、放电电路(BG4)、 光电隔离电路(BG5)、比较电路(U1A)、微分电路(U2A)、非门电路(Ql)、 电阻(R)、电容器(C)、 二级管(D)、发光二极管(L)。主回路上晶闸管(G2) 的阳极与晶闸管(Gl)的阴极并联后再与过零触发模块(BG2)的脚l、阻容吸 收电路(BG1)的电容(Cl)、电容器(Ca)的一端、二级管(Dl)的正极、二 级管(D2)的负极连接,晶闸管(G2)的阴极与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功补偿电路装置,它包含阻容吸收电路(BG1)、过零触发模块(BG2)、整流电路(BG3)、放电电路(BG4)、光电隔离电路(BG5)、比较电路(U1A)、微分电路(U2A)、非门电路(Q1)、电阻(R)、电容(C)、二级管(D)、发光二极管(L),其特征在于:主回路上晶闸管(G2)的阳极与晶闸管(G1)的阴极并联后再与过零触发模块(BG2)的脚1、阻容吸收电路(BG1)的电容(C1)、电容器(Ca)的一端、二级管(D1)的正极、二级管(D2)的负极连接,晶闸管(G2)的阴极与晶闸管(G1)的阳极并联后再与阻容吸收电路(BG1)的电阻(R3)一端、过零触发模块(BG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功补偿电路装置,它包含阻容吸收电路(BG1)、过零触发模块(BG2)、整流电路(BG3)、放电电路(BG4)、光电隔离电路(BG5)、比较电路(U1A)、微分电路(U2A)、非门电路(Q1)、电阻(R)、电容(C)、二级管(D)、发光二极管(L),其特征在于主回路上晶闸管(G2)的阳极与晶闸管(G1)的阴极并联后再与过零触发模块(BG2)的脚1、阻容吸收电路(BG1)的电容(C1)、电容器(Ca)的一端、二级管(D1)的正极、二级管(D2)的负极连接,晶闸管(G2)的阴极与晶闸管(G1)的阳极并联后再与阻容吸收电路(BG1)的电阻(R3)一端、过零触发模块(BG2)的脚2连接,晶闸管(G2)的控制极与过零触发模块(BG2)的脚4连接,晶闸管(G1)的控制极与过零触发模块(BG2)的脚3连接,电阻(R4)一端与过零触发模块(BG2)的5脚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2)串联后与过零触发模块(BG2)的脚6连接,主回路上电容器(Ca)的一端与二级管(D4)的负极、二级管(D3)的正极连接,二级管(D1)的负极、二级管(D3)的负极、电阻(R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勇,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特通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