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架端部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17093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底架端部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框架、吸能箱和吸能材料,吸能箱固定在吸能框架上,吸能箱由箱体、碰撞柱、防爬板、导轨、定位销组成,碰撞柱通过螺栓与箱体连接,防爬板和导轨通过焊接与箱体形成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配时将吸能箱和吸能材料按顺序装入带有滑槽的车体内,车体和吸能箱之间为吸能材料,在装配完毕后吸能箱通过定位销与车体进行固定。当两车辆发生碰撞时固定吸能箱的定位销被剪切力剪断,吸能箱通过导轨沿着车体内滑槽将载荷施加给吸能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将吸能块压溃的过程中,能量得到释放,从而,起到保护车体和乘客的目的。(*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体底架端部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现国内、国际运行的铁路客车车体强度作为衡量车辆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被 业界接受,UIC566、Em^63、TB1335等作为保证车体强度的标准被广泛应用,在保证功能的 前提下如何将车体做得更强是设计人员努力方向。但设计者往往忽略一个问题,当多辆结 构如此之强的车辆联挂在形成一个编组,发生碰撞时最新接触的端部由于没有任何吸能结 构和装置,强大碰撞能量只能沿着车体向客室传递,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现有车辆主要是通过联挂的车钩本身自带的液压、橡胶、弹性胶泥缓冲器,来实现 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产生的能力吸收和释放,保证车辆的舒适、平稳运行。而对于使用链子 钩的车辆只能通过在底架端部增加侧缓冲器来解决能量的吸收和释放。通过车钩及缓冲 器的吸能曲线,显而易见能量吸收和释放仅能保证车辆运行过程中引起的较小的缓冲,而 一旦发生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释放将直接导致车钩损坏,进而导致联挂的车体直接发生碰 撞,而没有起到保护车体及车内乘客人身安全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吸收碰撞能量 的吸能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底架端部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能框架、吸能箱和吸能材料,吸能箱固定在吸能框架上,吸能箱由箱体、碰撞柱、防爬板、 导轨、定位销组成,碰撞柱通过螺栓与箱体连接,防爬板和导轨通过焊接与箱体形成一体。本技术装配时将吸能箱和吸能材料按顺序装入带有滑槽的车体内,车体和吸 能箱之间为吸能材料,在装配完毕后吸能箱通过定位销与车体进行固定。当两车辆发生碰 撞时固定吸能箱的定位销被剪切力剪断,吸能箱通过导轨沿着车体内滑槽将载荷施加给吸 能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将吸能块压溃的过程中,能量得到释放,从而,起到保护车体和乘客 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图3,本技术包括吸能框架1、吸能箱和铝蜂窝吸能块8,吸能箱 固定在吸能框架上,吸能箱由箱体4、碰撞柱7、防爬板3、导轨5、定位销6组成,碰撞柱通过螺栓9与箱体连接,防爬板和导轨通过焊接与箱体形成一体。 装配时,将吸能箱和铝蜂窝吸能块按顺序装入带有滑槽的车体2内,车体和吸能 箱之间为铝蜂窝吸能块,在装配完毕后吸能箱通过定位销与车体进行固定。当车辆发生碰 撞时,两车辆端部防爬板通过凸凹的沟槽相互咬合,从而防止车辆起拱和叠加,使载荷的传 递方向只能沿着车体纵向传递。在发生碰撞时在底架端部吸能框架上用于固定吸能箱组成 定位销被巨大的剪切力剪断,吸能箱组成通过导轨沿着车体内的滑槽将载荷施加给铝蜂窝 吸能块,在载荷将吸能块压溃的过程中,能量得到释放,从而保护车体的完整性,避免乘客 的人身损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架端部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框架、吸能箱和吸能材料,吸能箱固定在吸能框架上,吸能箱由箱体、碰撞柱、防爬板、导轨、定位销组成,碰撞柱通过螺栓与箱体连接,防爬板和导轨通过焊接与箱体形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底架端部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框架、吸能箱和吸能材料,吸能箱固 定在吸能框架上,吸能箱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士鸿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2[中国|长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