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16262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包括:数据线、扫描线以及排布成行和列的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晶体管和像素电极,所述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数据线,栅极连接所述扫描线,漏极连接所述像素电极,同一行内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同一扫描线,相邻两列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类型相反,其一为P型晶体管,另一为N型晶体管,且其源极连接同一数据线。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开口率,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平板显示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的驱动结 构。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轻、薄、占地小、耗电小、辐射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 数据处理设备中,例如电视、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采用薄膜晶体管来 控制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分子排布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LCD)是最常见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液晶层,其中,阵列基板上 设置有扫描线、数据线以及由扫描线和数据线界定的像素单元,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板由大 量的像素单元构成,同时设置有大量的扫描线和数据线,用于对所述像素单元提供驱动信 号。所述扫描线与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相连,用于控制薄膜晶体管的导通和关断;所述数据线 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相连,用于给像素电极提供驱动电压,用于控制液晶分子的偏转程度, 从而控制透过其的光强,产生不同的灰阶。在已经公开的申请号为200510080766.6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TFT显示 装置,主要使用移位寄存器来驱动扫描线和数据线,实现了 TFT显示装置的显示过程,并通 过优化移位寄存器输入至扫描线的信号降低了显示装置的功耗。但上述方案中并没有涉及 到扫描线和数据线的具体排布结构,即扫描线和数据线的驱动结构,实际上,由于扫描线、 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都是不透光的,其面积过大会影响整个显示面板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所述开口率指的是显示面板中透光区域的面积与总面积的比例,开口率低会影响 显示效果,而且会增大显示面板的总体功耗。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一种驱动结构,包括数据线Sll至S16、扫描线 Gll至G13、以及排列成行和列的像素单元,以其中的一个像素单元100为例,所述像素单元 100包括晶体管1001和像素电极1002,所述晶体管1001的源极连接所述数据线,栅极连接 所述扫描线,漏极连接所述像素电极1002。图1中的像素单元排布成3行6列,形成显示 阵列。图1仅是示意图,在实际生产工艺中可以包括更多行和更多列的像素单元。如图1 所示,第一行至第三行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的栅极分别连接至扫描线G11、G12和G13,第 一列至第六列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的源极分别连接数据线Sll至S16。图2示出了本方 案的驱动结构中扫描线的驱动信号,由于图1中的晶体管类型为N型,因此高电平为有效信 号,所述扫描线Gll至G13依次输入有效电平,先后选通第一行至第三行像素单元。在选通 过程中,所述数据线Sll至S16输入相应的数据信号,对每一像素单元进行驱动,完成显示 过程。因此,上述方案的驱动结构为每一行对应一条独立的扫描线,每一列对应一条独立的 数据线。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另外一种驱动结构,通过共用数据线来提高开 口率。类似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数据线S21至S23、扫描线G21至G26以及排列成行和列的像素单元。与之前所述的方案不同的是,本方案的驱动结构中,相邻两列的像素单元共用 同一数据线,且位于同一行的共用同一数据线的像素单元连接不同的扫描线,防止了连接 同一数据线的两像素单元在一次选通过程中被同时驱动(误驱动)。图4示出了本方案的 驱动结构中扫描线的驱动信号,结合图3和图4所示,扫描线G21至G^依次输入有效电平 进行驱动,其中扫描线G21、G23、G25的有效电平分别选通第一、三、五列中的像素单元,通 过数据线S21至S23中的数据信号完成被选通像素单元的驱动过程,而扫描线G22、GM、G^5 的有效电平则选通第二、四、六列中的像素单元,通过数据线S21中的数据信号完成其驱动 过程。以第一行中第一列和第二列的两个像素单元为例,由于连接于同一数据线S21的两 像素单元分别通过扫描线G21和G22进行选通和驱动,因此不会产生误驱动的问题。上述 方案的驱动结构为每一行对应两条扫描线,而相邻的两列共用同一条数据线,与之前所述 方案的驱动结构相比,数据线的数量减少了一半,但是扫描线的数量却增加了一倍,其开口 率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因此,需要一种新的驱动结构,改善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提高开口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包括数据线、扫描线 以及排布成行和列的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晶体管和像素电极,所述晶体管的源极 连接所述数据线,栅极连接所述扫描线,漏极连接所述像素电极,同一行内的像素单元中的 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同一扫描线,相邻两列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类型相反,其一为P型晶 体管,另一为N型晶体管,且其源极连接同一数据线。可选的,所述晶体管包括P型晶体管和N型晶体管。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可选的,同一列内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都为P型晶体管或都为N型晶体管。可选的,所述晶体管为多晶硅薄膜晶体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相邻两列的像素单元共用同一数据线, 且相邻两列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类型相反,通过同一扫描线对同一行内共用同一数据线 的像素单元进行分别选通,减少了扫描线的数量,提高了开口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一种驱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驱动结构的扫描线的驱动信号;图3是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驱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所示驱动结构的扫描线的驱动信号;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驱动结构的扫描线的驱动信号。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 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多种不 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 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现有技术中,图3所示的驱动结构通过相邻两列的像素单元共用同一数据线,减 少了数据线的数量,但是需要不同的扫描线来对连接同一数据线的像素单元进行分别选通 来防止误驱动,使得每一行像素单元需要两条扫描线,影响了整个显示面板的开口率。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结构,相邻两列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类型相反,使其导 通的有效电平相反,因此可以共用数据线且用同一扫描线来先后驱动连接于同一数据线的 像素单元,避免误驱动问题。由于每一行像素单元仅对应一条扫描线,相邻两列共用同一数 据线,因此减少了扫描线和数据线的数量,提高了开口率。图5给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驱动 结构包括数据线S31、S32、S33,扫描线G31、G32、G33,以及排列成行和列的像素单元,图5 中的像素单元排布形成3行6列的阵列。以其中的一个像素单元200为例,所述像素单元 200包括晶体管2001和像素电极2002,所述晶体管2001的源极连接所述数据线,栅极连接 所述扫描线,漏极连接所述像素电极2002。图5仅是一个示意图,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实际 需求,所述显示面板可以包括更多行和更多列的像素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包括数据线、扫描线以及排布成行和列的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晶体管和像素电极,所述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数据线,栅极连接所述扫描线,漏极连接所述像素电极,其特征在于,同一行内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同一扫描线,相邻两列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类型相反,其一为P型晶体管,另一为N型晶体管,且其源极连接同一数据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结构,包括数据线、扫描线以及排布成行和列的像素单元,所述 像素单元包括晶体管和像素电极,所述晶体管的源极连接所述数据线,栅极连接所述扫描 线,漏极连接所述像素电极,其特征在于,同一行内的像素单元中的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同一扫描线,相邻两列的像素单元中的晶 体管类型相反,其一为P型晶体管,另一为N型晶体管,且其源极连接同一数据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