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自华专利>正文

一种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883086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电路,在驱动电路中信号输入端与信号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结型场效应管(Q1),功率场效应管(Q2),电容(C1、C2、C3),电阻(R1、R2、R3、R4、R5、R6)。结型场效应管(Q1)为信号电压放大,功率场效应管(Q2)为电流放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重点为输出信号取自功率场效应管(Q2)漏极,漏极输出比源极输出失真更低,功率场效应管(Q2)源极之大数值电阻(R6)实施大量本地负反馈,使失真大幅下降,并分担了部分电源电压,以便可用更高电源电压,达到提高输出驱动电压之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音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电路,具体地说是一种直接交连低输出阻抗高驱 动电压及漏极输出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所述驱动电路是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之间,用来对控制电路的信号进 行放大的中间电路。无论信号源、放大器或电源都有输出阻抗的问题,输出 阻抗就是一个信号源的内阻。本来,对于一个理想的电压源,内阻应该为零, 或理想电流源的阻抗应当为无穷大。但现实中的电压源,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常用一个理想电压源串联一个电阻的方式来等效一个实际的电压源。这个 同理想电压源串联的电阻,就是信号源、放大器输出或电源的内阻。当这个电 压源给负载供电时,就会有电流从这个负载上流过,并在这个电阻上产生压降。 这将导致电源输出电压的下降,从而限制了最大输出功率。对于一个给定的信号源,其内阻是固定的,而负载电阻则是由我们来选 择的。当负载电阻跟信号源内阻相等时,负载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这就是我 们常说的阻抗匹配之一。如果我们需要输出电流大,则选择小的负载电阻;如 果我们需要输出电压太,则选择大的负载电阻;如果我们需要输出功率最大, 则选择跟信号源内阻匹配的电阻。在现有技术中认为负载电阻必须高于电源电阻,在最佳阻抗匹配下才有足 够驱动电压。在同等内阻下,在低阻负载下难于提高输出驱动电压。
技术实现思路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在同等内 阻下,用提高空载输出电压方法,提高在低阻负载下输出驱动电压的驱动电 路。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结型场效应管(JFET),功率场效应管、电阻、电容。结型场效应管Ql栅极脚2分别与信号输入端和电阻R4的a端连接,电 阻R4的b端接地,结型场效应管Ql源极脚3与电阻R5的a端连接,电阻R5的b端 接地,结型场效应管Ql脚l分别与功率场效应管Q2栅极脚2和电阻Rl的b端连接, 电阻Rl的a端分别与电容Cl的a端和电阻R2的a端连接,电容Cl的b端接地,电 源正极分别与电容C2的a端和电阻R2的b端及电阻R3的a端连接,电容C2的b端 接地,功率场效应管Q2漏极脚l分别与电阻R3的b端和电容C3的a端连接,电容 C3的b端接信号输出端,功率场效应管Q2源极脚3与电阻R6的a端连接,电阻R6 的b端接地。 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电路负荷电阻R3的a端与电源连接,利用功率场效应管Q2源 极之大数值电阻R6实施大量本地负反馈,使功率场效应管Q2没有电压增益, 从而降低失真,并可提高电源电压,达到有更高开路输出电压,在同等输出阻抗 下,高开路输出电压使低阻负载下,负载电阻上有更高压,有更好低阻驱动能 力,从而达到提高输出驱动电压之目的。结型场效应管Q1,电阻R1、R4、R5,电容C1为电压放大级,可用任何结 构之电压放大级取代。本电路结构重点为功率场效应管Q2,电阻R3、 R6及电 容C3构成之无电压增益或低电压增益漏极输出电流放大器,电压放大级只放 大电压,电流放大级只放大电流,在分工合作下,把失真降低。电阻R3、 R6也可 用不同方式恒流源取代。在现有技术中认为负载电阻必须高于电源电阻,在最佳阻抗匹配下才有足 够驱动电压。其实在负载电阻低于电源电阻仍会输出一定电压。在电路条件限 制下无法进一步降低输出阻抗,以增大空载电压使低阻抗负载下提高输出电压 并提高音质驱动电路。假设电源内阻为10欧,电源电压为10V,负载电阻1欧。流过电路电流将为 10V/(10欧电源内阻+ 1欧负载电阻),约为0.91A。负载上电压等于环路电流0. 91AX1欧等于0. 91伏。假如各条件不变下提高空载输出电压至20V,电流将增 加至2倍,负载电阻上电压同时增加至2倍,从O. 91伏升至1. 82伏。本技术可应用在驱动低阻抗音响耳机(耳机放大)、CD输出缓冲、驱 动低输入阻抗变压器、驱动低输入阻抗唱片均衡网络、音响前级放大及其它音 响线路要求高音质在低阻负载下有高驱动电压。本技术可进一步提高低阻 负载下驱动能力并提高音质。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图l是本技术驱动电路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结型场效应管(JFET),功率场效应管、 电阻、电容。结型场效应管Ql栅极脚2分别与信号输入端和电阻R4的a端连接, 电阻R4的b端接地,结型场效应管Ql源极脚3与电阻R5的a端连接,电阻R5的b 端接地,结型场效应管Q1漏极脚1分别与功率场效应管Q2栅极脚2和电阻R1的b 端连接,电阻Rl的a端分别与电容Cl的a端和电阻R2的a端连接,电容Cl的b端 接地,电源正极分别与电容C2的a端和电阻R2的b端及电阻R3的a端连接,电容 C2的b端接地,功率场效应管Q2漏极脚1分别与电阻R3的b端和电容C3的a端连 接,电容C3的b端接信号输出端(为耳放输出),功率场效应管Q2源极脚3与电 阻R6的a端连接,电阻R6的b端接地。权利要求1、一种驱动电路,包括结型场效应管,功率场效应管、电阻、电容,其特征在于结型场效应管(Q1)栅极脚(2)分别与信号输入端和电阻(R4)的(a)端连接,电阻(R4)的(b)端接地,结型场效应管(Q1)源极脚(3)与电阻(R5)的(a)端连接,电阻(R5)的(b)端接地,结型场效应管(Q1)脚(1)分别与功率场效应管(Q2)栅极脚(2)和电阻(R1)的(b)端连接,电阻(R1)的(a)端分别与电容(C1)的(a)端和电阻(R2)的(a)端连接,电容(C1)的(b)端接地,电源正极分别与电容(C2)的(a)端和电阻(R2)的(b)端及电阻(R3)的(a)端连接,电容(C2)的(b)端接地,功率场效应管(Q2)漏极脚(1)分别与电阻(R3)的(b)端和电容(C3)的(a)端连接,电容(C3)的(b)端接信号输出端,功率场效应管(Q2)源极脚(3)与电阻(R6)的(a)端连接,电阻(R6)的(b)端接地。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电路,在驱动电路中信号输入端与信号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结型场效应管(Q1),功率场效应管(Q2),电容(C1、C2、C3),电阻(R1、R2、R3、R4、R5、R6)。结型场效应管(Q1)为信号电压放大,功率场效应管(Q2)为电流放大。本技术重点为输出信号取自功率场效应管(Q2)漏极,漏极输出比源极输出失真更低,功率场效应管(Q2)源极之大数值电阻(R6)实施大量本地负反馈,使失真大幅下降,并分担了部分电源电压,以便可用更高电源电压,达到提高输出驱动电压之目的。本技术可提高音质。文档编号H03F1/34GK201307845SQ20082020257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8日专利技术者刘自华 申请人:刘自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电路,包括结型场效应管,功率场效应管、电阻、电容,其特征在于:结型场效应管(Q1)栅极脚(2)分别与信号输入端和电阻(R4)的(a)端连接,电阻(R4)的(b)端接地,结型场效应管(Q1)源极脚(3)与电阻(R5)的(a)端连接,电阻(R5)的(b)端接地,结型场效应管(Q1)脚(1)分别与功率场效应管(Q2)栅极脚(2)和电阻(R1)的(b)端连接,电阻(R1)的(a)端分别与电容(C1)的(a)端和电阻(R2)的(a)端连接,电容(C1)的(b)端接地,电源正极分别与电容(C2)的(a)端和电阻(R2)的(b)端及电阻(R3)的(a)端连接,电容(C2)的(b)端接地,功率场效应管(Q2)漏极脚(1)分别与电阻(R3)的(b)端和电容(C3)的(a)端连接,电容(C3)的(b)端接信号输出端,功率场效应管(Q2)源极脚(3)与电阻(R6)的(a)端连接,电阻(R6)的(b)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自华
申请(专利权)人:刘自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