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姜提取物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83569 阅读:190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植物红豆蔻Alpinia  galanga  Willd.的根茎大良姜的乙醇和甲醇提取物、超临界CO↓[2]萃取提取物、水蒸汽蒸馏提取物及提取制备方法,大良姜提取物的主要成分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的确证及质量控制方法及大良姜提取物制成的软胶囊剂、滴丸剂、片剂、胶囊剂、栓剂、气雾剂、喷剂、粉雾剂、微型胶囊剂、脂质体制剂、注射剂在制备新靶点Rev蛋白抑制剂抗HIV感染药物和抗结核杆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植物红豆蔻Alpinia galanga Willd.的根茎大良姜的醇提取物、超临界CO2萃取提取物和水蒸汽蒸馏提取物及提取制备方法,大良姜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及大良姜提取物制成的制剂及在制备新靶点Rev蛋白抑制剂抗HIV感染药物和抗结核菌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大良姜,又名大高良姜、良姜、山姜、山姜头、廉姜,为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植物红豆蔻Alpinia galanga Willd.的根茎。大良姜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云南等省区。大良姜(红豆蔻)最早记载于《药性论》,谓其主治“冷气腹痛,消瘴雾毒气,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苦、辛,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饮食。”据后来的本草记载,古代已有把大良姜(红豆蔻)与本属植物(特别是与高良姜)混用的情况,本草多认为红豆蔻与高良姜来源于同一植物,红豆蔻为果,高良姜为根,如《开宝本草》曰“红豆蔻生南海诸谷,高良姜子也……”,《证类本草》曰。“红豆蔻……云是良姜子……”等,以致《本草纲目》把红豆蔻与高良姜合并为一项。据考证,古代把大良姜(红豆蔻)与本属植物(特别是与高良姜)混用,现代有关调查结果还表明,目前大良姜还与喙花姜Rhynchanthus beesinanus、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距花姜A Calcarata Rosc.的根茎常被一同混作高良姜应用。但是,现代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大良姜与以上易混淆品无论是在组织形态、外观性状、显微鉴别、理化鉴别、主要成分及含量方面还是在药理活性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在我国,除了少量用于采收果实作“红豆蔻”外,大良姜主要被民间用于饮食调料的制作,尚未见大良姜成片规范化种植,主要依靠生于山野沟谷荫湿林下或灌木丛中及草丛中的大良姜野生资源。《广西中药志》记载大良姜具有“温胃散寒止痛作用。用于治心胃气痛,胃寒冷及伤食吐泻。”我国民间用大良姜治疗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消化不良、大肠疾病等,但更多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风味调料品和中药配伍的成分,一直缺乏对其提取物及其制剂、有效成分分析、药理药效、安全性等系统研究。大良姜中含挥发油、黄酮类成分和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微量金属元素等。大良姜中的黄酮成分主要为檞皮素、檞皮素-3-甲醚、山柰酚、山柰素、异鼠李素、高良姜素、高良姜素-3-甲醚等。大良姜中的挥发油成分主要为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1’-乙酰氧基丁香酚乙酸酯、1’-羟基胡椒酚乙酸酯、桂皮酸甲酯、桉叶素、樟脑、蒎烯、丁香酚、倍半萜、倍半萜醇及倍半萜醛等,其中主要成分是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0%以上,也是大良姜具有独特的辛辣香味的主要组分(yang XG,.J Agric FoodChem,1999,471657~1662),具有抗肿瘤(Moffatt J,A,etal..Carcinogenesis,2000,212151-2157;zheng Q et al..J Cancer ResClin Oncol,2002,128539~546)、抗细菌(Janssen A M,.plantaMed,1985(6)507~511)、抗真菌(Ficker C E,et al..JEthnophamacal,2003,85589~593)、抗溃疡(Mitsuis,et al..Chem PhamBull,1976,242377~2382)、抗氧化(Kubota K,et al..Spec Publ R SocChem,2001,274601~607)、抗炎(Nakamura Y,.Cancer Res,1998,584832-4839)等生物活性,尚未见大良姜及其提取抗HIV感染和抗结核作用的报道。目前,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的治疗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限的药物靶点上,即HIV的逆转录酶、HIV蛋白酶、HIV整合酶。许多已知的抗HIV感染化合物不但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而且药物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也越来越差。据2006年11月全球流行病学调研报告显示,全球的艾滋病患者约有30%合并结核感染,非洲的部分地区更达到60%,这两种感染可以相互促进,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当高,并且都易出现耐药、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等情况,使得艾滋病患者的结核病防治困难加剧。报告指出,近年来艾滋病的广泛传播和迅速流行,导致结核病和艾滋病双重感染的人数增加,艾滋病与结核病合并症的防治应引起高度重视。而目前的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大,耐受性差,影响结核病的有效防治。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新靶点抗HIV感染药物和防治结核病药物成为遏制艾滋病及结核病并发症的当务之急。HIV的繁殖需要其基因的有效表达,而HIV基因的有效表达依赖于它的一种调节蛋白-Rev蛋白。Rev蛋白增加HIV的mRNAs在细胞浆内的积聚,后者经从细胞核到细胞浆的传递而编码HIV的结构蛋白,由于Rev蛋白是HIV繁殖的关键因素,抑制Rev蛋白功能可以阻断HIV繁殖,因此,Rev蛋白抑制剂成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新的治疗战略,见图1。由于Rev蛋白是HIV的一种没有细胞对应体的蛋白,所以,抑制Rev蛋白功能的几种不同方法被用于抑制HIV繁殖的研究。在慢性感染细胞中反义寡核苷酸抑制Rev蛋白功能的作用已被用于抑制HIV(Matsukura,M.et al.1989)。HIV的Rev蛋白的显性转移变异(Bevec,D.et al.1992)、细胞的Rev蛋白协同子eIF-5A的显性阴转变异(Bevec,D.et al.1996)、抑制Rev蛋白单链抗体结构的细胞内表达(Duan,L.et al.1994)以及RRE诱变剂(Lee,L.et al.1992)都显示抑制HIV在细胞内感染的作用。新霉素被发现可以阻断Rev-RRE的结合而具有抑制Rev蛋白功能作用(Zapp,M.L.et al.1993);小蘖霉素B被证实具有阻断Rev蛋白的核外输出信号与受体蛋白CRM1相结合而对HIV的繁殖显示出强大的抑制作用(Wolff,B.et al.1997)。尽管新霉素和小蘖霉素在体外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但都由于毒性特别大而不适合发展为药物。因此,筛选安全。有效的Rev蛋白抑制剂新靶点抗HIV感染药物对于遏制艾滋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专利技术目的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安全、有效、抗耐药性强的Rev蛋白抑制剂新靶点抗HIV感染药物和抗结核药物,达到克服抗HIV感染和抗结核化学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差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微量的分裂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S.pombe)Rev蛋白抑制剂新靶点抗HIV感染药物筛选模型。这种酵母可以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V40T抗原的核定位信号(NLS)、绿色萤光蛋白(GFP)及Rev蛋白的核外输出信号(NES)融合的蛋白。我们采用这种筛选模型对700多种海洋生物和天然植物的提取物进行Rev蛋白抑制剂新靶点抗HIV感染药物筛选试验,结果发现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植物红豆蔻Alpinia galanga Wil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大良姜提取物,其特征在于它是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植物红豆蔻AlpiniagalangaWilld.的根茎大良姜乙醇和甲醇提取物、超临界CO↓[2]萃取提取物、水蒸汽蒸馏提取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英刘孝乐钱进许军彭红陶琳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6[中国|江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北京市联通] 2015年02月04日 08:32
    大良镇,地名,在中国较常见,其中叫做大良镇有:融安县大良镇;武清区大良镇;顺德区大良镇。
    0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