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旋转器及集束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717063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平衡旋转器,包括与外部动力源传动联接的旋转本体,所述的旋转本体设有以其轴线为中心的环向密封腔,所述的环向密封腔内设有配重液,所述的配重液占用环向密封腔的部分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设有平衡旋转器的集束轮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旋转本体内置的液体和配重体,在旋转时其内置的液体和配重体的重心偏移,从而产生的阻力,该阻力能起到平衡减速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束轮装置在不须额外施加动力的情况下,就可以使集束轮在允许转速下旋转,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经久耐用,成本低廉优点。经测试比较,其寿命是固定式集束轮的13倍。(*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旋转体能产生平衡力以达到减速目的平衡装置,更具体地 说是一种利用密封空腔内液体或配重体的流动或滚轮产生阻力,实现减速平衡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玻璃纤维的制造过程中,目前都必须大量使用集束轮。工作时,许多根玻璃纤维 通过集束轮集成一束。由于集束轮是用石墨制成,硬度较低,如果不让它转动,必然造成磨 损不均,影响正常生产。若任由玻璃纤维转速高达每分钟几千转,这是不允许的。目前,有 少数玻纤制造企业采用电机经减速机构减速获得理想转速后,驱动集束轮旋转,但更多的 企业仍然采用固定不转的形式。集束轮采用电机驱动旋转或固定不转的形式,都存在着不少缺点。电机驱动旋转形式的缺点结构复杂,投资成本大;由于所处工作环境有水喷雾 装置,温度很高,较易发生故障;而且需消耗电能,增加使用成本。集束轮固定不转形式的缺点与玻璃纤维摩擦的部位较快形成深槽,影响生产; 增加研磨次数,增加工人工作量,并缩短集束轮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平衡旋转器,该平衡 旋转器利用内置的液体和配重体产生内阻力,达到减速平衡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平衡旋转器,包括与外部动力源传动联接的旋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本 体设有以其轴线为中心的环向密封腔,所述的环向密封腔内设有配重液,所述的配重液占 用环向密封腔的部分空间。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环向密封腔内还设有配重回转体,所述配重回转体 的轴线与旋转本体的轴线平行,所述旋转本体的轴线沿水平设置。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环向密封腔于外环圆周上设有外侧轴向凸起、于内 环圆周上设有内侧轴向凸起,所述的外侧轴向凸起与内侧轴向凸起处于同一轴向位置,所 述的配重回转体为配重圆柱体,所述配重圆柱体的外圆上设有用于嵌入外侧轴向凸起、内 侧轴向凸起的凹槽。或者,所述的环向密封腔于外环圆周上设有外侧轴向圆形凹槽、于内环 圆周上设有内侧轴向圆形凹槽,所述的外侧轴向圆形凹槽与内侧轴向圆形凹槽处于同一轴 向位置,所述的配重回转体为球体。设有平衡旋转器的集束轮装置,包括设有集束槽的集束轮,所述的集束槽与快速 移动的丝束压力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束轮还固定联接有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 的平衡旋转器。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集束轮与平衡旋转器的联接为轴向并排固定联接; 还包括用于联接平衡旋转器与集束轮的联接轴,所述的联接轴与外部的固定装置旋转联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联接轴设有用于止抵平衡旋转器的轴肩,联接轴的 端部设有用于锁紧平衡旋转器与集束轮的螺母。或,所述的集束轮与平衡旋转器的联接为同心轴的径向固定联接,所述的集束轮 设有用于容置平衡旋转器的中心空腔。所述中心空腔的内圆与平衡旋器的外圆为紧固联接 的螺纹配合;或,所述中心空腔的内圆与平衡旋器的外圆为过盈配合的轴孔联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利用旋转本体内置的液体 和配重体,在旋转时其内置的液体和配重体的重心偏移,从而产生的阻力,该阻力能起到平 衡减速的作用。本技术集束轮装置在不须额外施加动力的情况下,就可以使集束轮在 允许转速下旋转,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经久耐用,成本低廉优点。经测试比较,其寿 命是固定式集束轮的13倍。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平衡旋转器具体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平衡旋转器具体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设有平衡旋转器的集束轮装置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受力分析图;图5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装配分解图;图6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平衡旋转器的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A平衡旋转器1旋转本体IA旋转本体11腔体12盖板13螺纹孔2环向密封腔2A环向密封腔21外侧轴向凸起22内侧轴向凸起23外侧轴向圆形凹#! 24内侧轴向圆形凹3配重液4A配重圆柱体41凹槽4B球体5集束轮51集束槽6联接轴60管状轴承61轴肩7螺母(锁紧)8限位螺母9丝束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充分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4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平衡旋转器一种实施例结构图,包括与外部动力源传 动联接的旋转本体1,旋转本体1设有以其轴线为中心的环向密封腔2,环向密封腔2内设 有配重液3,配重液3占用环向密封腔2的部分空间(以不超过二分之一为佳)。为了便于 环向密封腔的形成和装配,旋转本体1由腔体11和盖板12密封联接构成,可以采用带有密 封垫的螺纹联接方式。环向密封腔2内还设有配重回转体,配重回转体的轴线与旋转本体2 的轴线平行,旋转本体2的轴线沿水平设置。环向密封腔2于外环圆周上设有外侧轴向凸 起21、于内环圆周上设有内侧轴向凸起22,外侧轴向凸起21与内侧轴向凸起22处于同一 轴向位置,配重回转体为配重圆柱体4A(又可以称为滚轮),配重圆柱体4A的外圆上设有用 于嵌入外侧轴向凸起21、内侧轴向凸起22的凹槽41。于其它实施例中,环向密封腔也可以 只设有外侧轴向凸起,以减化结构。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配重回转体为球体4B,为了节 省空间,在本实施例的球体4B将两侧切除一部分,成为一个圆周面为球面的圆柱体。环向 密封腔2于外环圆周上设有外侧轴向圆形凹槽23、于内环圆周上设有内侧轴向圆形凹槽 对,外侧轴向圆形凹槽23与内侧轴向圆形凹槽M处于同一轴向位置。于其它实施例中,配重回转体也可以其它回转体的结构形式,比如将图1和图2所 示的实施例中的环向密封腔与配重回转体的嵌合形状由圆形改成V型。图3所示的是为本技术设有平衡旋转器的集束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设 有集束槽51的集束轮5,集束槽51与快速移动的丝束压力接触,集束轮5还固定联接有平 衡旋转器A。集束轮5与平衡旋转器A的联接为轴向并排固定联接;还包括用于联接平衡 旋转器A与集束轮5的联接轴6,在本实施例中,联接轴6的一端与外部的固定装置固定联 接,另一端套设有一个管状轴承60,管状轴承60的外周套设有平衡旋转器A和集束轮5,管 状轴承60的左端与平衡旋转器中心的螺纹孔13螺丝紧固联接,管状轴承60的右端设有用 于锁紧平衡旋转器A与集束轮5的螺母7,联接轴6还设有用于止抵平衡旋转器A的轴肩 61,联接轴6的最右端还设有限位螺母8。于其它实施例中,联接轴的左端也可以通过轴承 方式与外部固定装置进行旋转联接,而其右端只用于固定联接平衡旋转器和集束轮(即整 个装置的回转运动由联接轴的左端的旋转联接来完成,其缺点是支点离受力点比较远,联 接轴容易疲劳受损)。用于于玻璃纤维时,带有平衡旋转器的集束轮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如图4所示,由 于平衡旋转器A是以端面垂直水平面的形式安装在工作位置上,在静止状态时,滚轮及环 向密封腔内的配重液的重心落在y轴上。工作时,玻璃纤维高速滑过集束槽51,产生力矩 FAO驱动集束轮及集束轮旋转器一起转动。由于环向密封腔内的配重液具有一定粘性,流 动缓慢,滚轮及配重液的重心被提升至第三象限区间,在重力G的作用下,产生力矩GO' B, GO' B对集束轮的旋转起到制动作用(阻力)。随着液体及滚轮缓慢向下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平衡旋转器,包括与外部动力源传动联接的旋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本体设有以其轴线为中心的环向密封腔,所述的环向密封腔内设有配重液,所述的配重液占用环向密封腔的部分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坚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忠信世纪玻纤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