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适配器的集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85967 阅读:3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源适配器的集线结构,包括集线本体、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第一转轴以及第二转轴,该集线本体具有层叠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一及第二滚轮分别缠绕有第一及第二电源线,并分别容置于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间内,并且该第一本体的两端各设有第一轴孔及第二轴孔,该第一及第二转轴分别轴向设于第一及第二轴孔内,且在第一及第二转轴的一端,更分别具有第一、第二复位元件以及用以分别固定该第一、第二复位元件的第一、第二定位部,以将第一、第二电源线分别收纳于第一、第二容置空间内。(*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集线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 的电源适配器的集线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电子装置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 随身配备,为了携带的便利性,各类可携式电子装置也不断朝向轻薄 短小的趋势迈进。通常,可携式电子装置装配有可拆卸式的电池,使可携式电子装置无须插接电源即可使用;但是,例如笔记本电脑的可 携式电子装置而言,电池的蓄电量有限,通常使用一至二个小时后, 所储存的电力就会耗尽,此时则必须使用电源适配器将笔记本电脑与 外部插座连接,以通过电线将电力传输至笔记本电脑或直接对电池进 行充电,以令笔记本电脑有足够的电力而可继续使用。请参阅图l,是显示一种公知电源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一般的电源适配器10内部通常具有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用以将输入的 交流电源转换成直流电源,以供电子装置使用,相对地,电源适配器 10的两端会分别具有传送交流电源的第一电源线11及传送直流电源的 第二电源线12,以及分别与该第一电源线11及第二电源线12连接的 第一插头111及第二插头121。该第一插头111是用以插接于外部电源 插座(未图示),该第二插头121是用以插接笔记本电脑(未图示)或其他 电子装置的电性连接插口(未图示),由此,以将插座电源的电源经转换 而传输至笔记本电脑供使用。但是,公知的电源适配器10的第一电源线11及第二电源线12为 了插接方便,皆具有较长的长度,以提供各种不同距离的插接使用, 所以笔记本电脑在使用的时候,第一电源线11及第二电源线12很容 易散落于桌面或地上,又或者会缠绕纠结成一团,不仅有碍观瞻也会 占用很多空间。同时,当笔记本电脑使用完毕的时候,由于第一电源线11及第二电源线12长度都很长,也不利于收纳,往往也需要花一 段时间才能将第一电源线11及第二电源线12整齐缠绕固定在一起, 且不易收纳。由此可知,公知的第一电源线11及第二电源线12在使 用时及收纳时均产生诸多的不便。此外,为了避免电源线紊乱及改善上述的缺陷,相关业者也提出 相关的具有集线功能的电源适配器,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21908 号新型专利、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34513号新型专利及中国台湾专利 公告第539319号新型专利等。但是,前述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21908号专利结构较为复杂,且 需要较多的构件进行定位,因此存在有组装时间较高且成本较高的问 题,并且因为构件较为复杂,因此损坏时也不容易维修;而就中国台 湾专利公告第534513号及第539319号专利来看,虽然结构较为简单, 但其电源线是收纳在电源适配器的周围及外表,虽可达到较为整齐的 收纳,但因为电源线仍存在于外表,所以一样有较不美观的缺陷,再 者,在使用时,电源线也一样会散落于桌面或地上,所以仍存在使用 时占用空间及电源线缠绕纠结的缺陷。因此,如何找到一种具有快速整齐收纳电源线及不占空间,使电 源线能整齐收纳于电源适配器内的设计,以改善前述现有技术的缺陷, 遂成为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 适配器的集线结构,快速收纳电源线。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控制电源线伸出长度的电 源适配器的集线结构。本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操作使用的电源适配器 的集线结构。本技术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电源适配器的集 线结构。为达到上述及其他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的集线 结构,该电源适配器具有一盒体及设于该盒体内部的电源适配器本体,5该电源适配器的集线结构包括容置于该盒体内部且位于该电源适配 器本体一侧的集线本体,具有层叠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间、以及 设于该集线本体两端用以连通该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间的第一及第二轴 孔;第一滚轮,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用于缠绕并电性连接该电源 适配器本体的第一电源线,且该第一电源线具有延伸至该第一容置空 间外的第一插头;第二滚轮,设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用于缠绕并电 性连接该电源适配器本体的第二电源线,且该第二电源线具有延伸至 该第二容置空间外的第二插头;第一转轴,轴向设置于该第一轴孔内, 并贯穿该第一滚轮,该第一转轴的外围套设第一复位元件,在该第一 转轴一端则设有用以固定该第一复位元件固定的第一定位部;以及第 二转轴,轴向设置于该第二轴孔内,并贯穿该第一滚轮,该第二转轴 的外围套设第二复位元件,在该第二转轴一端则设有用以固定该第二 复位元件的第二定位部。前述的电源适配器的集线本体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及第二壳体, 该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间是由该第一及第二壳体共同组成,该第一及第 二壳体于同一侧边则共同形成有对应该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间的第一及 第二穿孔。在一实施例中,该电源适配器的集线结构包括设于该盒体 且对应该第一及第二穿孔而分别设置的第一及第二通孔,使该第一电 源线可穿过该第一穿孔,再由该第一通孔延伸出该盒体外,而该第二 电源线可穿过该第二穿孔,再由该第二通孔延伸出该盒体外。在一实 施例中,该集线本体为圆柱体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电源适配器的集线结构是于盒体 内部设置一集线本体,使该集线本体具有分别收纳第一及第二电源线 的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间,因此可将第一及第二电源线快速整齐收纳于 该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间内部,并通过该第一及第二定位部控制该第一 及第二电源线延伸出集线本体外的长度,以避免伸出过长的第一及第 二电源线,另外,通过该第一及第二复位元件的弹性复位能力,以提 供一拉力而自动将第一及第二电源线收回至集线本体内。因此,可解 决现有技术电源线散落及纠结成一团的缺点,并可解决因电源线伸出 长度过长而占用太多空间及有碍观瞻等缺陷。另外,本技术的电 源适配器的集线结构因构件单纯及组装操作皆容易,所以,已解决现有技术中构件复杂、成本过高及组装不便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电源适配器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技术电源适配器的集线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的集线结构的立体组合图4为图2的集线结构应用于电源适配器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电源适配器11第一电源线111第一插头12第二电源线121第二插头20电源适配器21盒体211第一通孔212第二通孔213第三通孔214第四通孔22电源适配器本体221第一导线222第二导线3集线结构30集线本体301第一壳体302第二壳体303第一容置空间304第二容置空间305第一轴孔306第二轴孔7307第一穿孔308第二穿孔31第一滚轮310穿设部311第一电源线312第一插头313第一凹槽32第二滚轮320穿设部321第二电源线322第二插头323第二凹槽33第一转轴330第一肋条331第一复位元件332第一定位部333定位凸榫334定位孔34第二转轴340第二肋条341第二复位元件342第二定位部343定位凸榫344定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 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 与功效。应注意的是,本技术的电源适配器的集线结构是应用于任何 需要收纳电源线的电子装置中,该电源适配器只要具有一盒体及设于该盒体内部的电源适配器本体即可,而非局限于下列实施例所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适配器的集线结构,该电源适配器具有一盒体及设于该盒体内部的电源适配器本体,其特征在于,该集线结构包括: 集线本体,容置于该盒体内部且位于该电源适配器本体一侧,具有层叠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间、以及设于该集线本体两端用以连通该第 一与第二容置空间的第一及第二轴孔; 第一滚轮,设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用于缠绕并电性连接该电源适配器本体的第一电源线,且该第一电源线具有延伸至该第一容置空间外的第一插头; 第二滚轮,设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用于缠绕并电性连接该电源适 配器本体的第二电源线,且该第二电源线具有延伸至该第二容置空间外的第二插头; 第一转轴,轴设于该第一轴孔内并贯穿该第一滚轮,该第一转轴的外围套设第一复位元件,在该第一转轴一端设有用以固定该第一复位元件的第一定位部;以及 第二转轴, 轴设于该第二轴孔内并贯穿该第二滚轮,该第二转轴的外围套设第二复位元件,在该第二转轴一端设有用以固定该第二复位元件的第二定位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丰魏京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