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晓鸿专利>正文

一种电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71591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感器,包括第一磁心和第二磁心,所述第一磁心与 第二磁心连接且形成空腔。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磁心上设置有第一磁柱, 所述第二磁心上相对地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柱同轴的第二磁柱,所述第一、第 二磁柱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一线圈缠绕于所述第一磁柱、间隙和第二磁 柱上。第一、第二磁柱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将线圈缠绕于两磁柱上,通电后, 磁力线集中在线圈周围。该载流线圈在间隙部分由于没有磁柱,其产生的磁感 应线是弥散在整个空间的,与现有技术中线圈缠绕于整个磁柱相比,本实用新 型技术方案提高了电感器的耐饱和能力,降低了导磁率。(*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电子元件,尤其涉及一种电感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一种电感器,如图1所示,其包括第一磁心11和第二磁心12,第一磁心11与第二磁心12周向密封连接形成空腔13,于空腔13内第一 磁心11上设置有缠绕有线圈14的磁柱111,磁柱111的端面与第二磁心12之 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由于线圈缠绕于一个磁柱111上,磁感应线几乎是沿着磁心的,使磁通量 较大,有效导磁率高,而耐饱和能力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感器,能够降低其导磁率, 提高耐饱和能力。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感器,包括第一磁心和第 二磁心,所述第一磁心与第二磁心连接且形成空腔。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 磁心上设置有第 一磁柱,所述第二磁心上相对地设置有与所述第 一磁柱同轴的 第二磁柱,所述第一、第二磁柱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 一线圈缠绕于所述 第一磁柱、间隙和第二》兹柱上。第一、第二磁柱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将线圈缠绕于两磁柱上,通电后,磁 力线集中在线圏周围。该载流线圈在间隙部分由于没有> 兹柱,其产生的磁感应 线是弥散在整个空间的,与现有技术中线圏缠绕于整个磁柱相比,本技术 技术方案提高了电感器的耐饱和能力,降低了导磁率。附图说明图l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感器的分解示意图3是图2中第一、第二磁心的结构和位置关系示意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5是图3中第一或第二磁心的机构示意图6本技术实施例间隙厚度与电感直流的关系示意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有间隙和无间隙两种情况下磁心的磁滞回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 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 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感器,包括第一磁心2 和第二磁心3,第一磁心2与第二磁心3连接且形成空腔4。于空腔4内,第一 磁心2上设置有第一磁柱21,第二磁心2上相对地设置有与第一磁柱21同轴 的第二磁柱31。第一、第二磁柱21、 31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41, 一线圏 5缠绕于第一磁柱21、间隙41和第二磁柱31上。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感器为表贴功率电感器,其外形呈矩 形。电感器的底部设置有底座6,于底座6的底面设置有三个焊盘61。与三个 焊盘61相对应地,底座6上设置有第一凸块62和第二凸块63,第一、第二凸 块62、 63分别设置于底座6顶面的两侧,并形成了可容纳第二f兹心2的容置空 间64。于第一凸块62上设置有两个凹槽65,两凹槽65的位置与两个焊盘61 中的位置相对应,而第二凸块63与另一个焊盘61相对应。如图5所示,第一、第二磁心2、 3也呈矩形,第一、第二磁心2、 3周向 均具有凸缘42,为了引出线圈5的端线,凸缘42两侧开口。第一、第二》兹柱 21、 31釆用MnZn铁氧体材料制成,其截面直径相同,且分别设置于第一、第 二磁心2、 3的内侧中央,使两^兹心呈"E"型。由于表贴电感器的体积较小,第一、第二磁柱21、 31的长度短,因此将线 圏5绕制成扁平线圈,线圏采用漆包铜线。该扁平线圏绕制后呈柱形,其直径 与磁柱21的直径相匹配。线圏具有两个端线51,第一、第二磁心2、 3安装于 底座6的容置空间64内后,两端线51分别位于两凹槽65内,且与两个焊盘 61电性连接。点胶装载量的多少不仅会影响粘接强度的可靠性,还会直接影响磁心间隙 41大小,造成电性能随着胶量多少而变化。为了有效的控制间隙41的大小, 可以通过调整胶的粘度,使其便于在平板玻璃上进行刮胶,再以磁心去粘胶并 进行组合。从而达到胶量合适,分布均匀,达到牢固连接的目的。本实施例中, 第一、第二磁心2、3之间和第二磁心3与底座6之间采用环氧树脂胶进行粘接, 而扁平线圈与底座6采用焊接与底部焊盘61连接,以组成回路并保证其可靠性。因此,第一、第二磁柱21、 31间具有一定的间隙41,将线圏5缠绕于两 磁柱上,通电后,磁力线集中在线圏5周围。该载流线圏5在间隙41部分由于 没有磁柱,其产生的磁感应线是弥散在整个空间的,与现有技术中线圈缠绕于 整个磁柱相比,本技术技术方案提高了电感器的耐饱和能力,降低了导磁 率。本实施例提供的表贴电感器,单只产品规格间隙41的长度控制在 (U 0.2mm,其电感量允许范围10 (±20%) u H,要求额定直流偏置电流5.0A, 直流电阻DCR《13.5mQ, Q值(品质因数)大于30。产品的外形尺寸小,在 有限的体积内,达到较高的额定电流和才及4氐的直流电阻。当间隙41 i殳置为 0.125mm时,可使电感器的有效导磁率下降最少,而极大的提高了电感器的耐 饱和能力。对于E型第一、第二磁心2、 3,在一定的频率和线圈匝数下进行测量,磁 心在不同的间隙41厚度下的电感直流电流叠加特性如图6所示,其中曲线1、2、 3相应于间隙厚度分别为O.lmm、 0.2mm和0.3mm。增加空间隙厚度,能够 在较高的偏置直流下获得较高的电感量,且曲线下降坡度趋于减小,但在较低 的偏置电流下,其电感量较低,即有效导磁率较低。 ,如图7所示,Al为无间隙的磁滞回线,A2为有间隙的磁滞回线。为了使 第一、第二磁心2、 3工作在较大电流(磁通密度)下不致于饱和,在磁路中加 开间隙41,电感器的直流叠加特性得到改善,主要是由于间隙41加大使饱和 磁滞回线向横轴方向倾斜,第一、第二磁心2、 3饱和磁化需要更大的外磁场,。 因此第一、第二磁柱21、 31中引入间隙41既可以防止饱和磁化,另外也降低 了 Br (剩余磁通密度),使AB大大增加。第一、第二磁柱21、 31加开间隙41后,可使B-H曲线斜率降低,使磁心 饱和点右移,从而增加了磁心抗直流磁化的能力。但间隙41的加入,又使导磁 率下降,所以间隙41有个最佳值,即在电感线圈通过最大峰值电流时,磁心不 进入饱和,同时又不致使导^t率下降的太低。所以采用E型第一、第二》兹心2、3, 可以方便地利用中心第一、第二磁柱21、 31间的间隙41来控制。根据圆柱 边缘导磁率公式(经验公式)2jc + 2^ T^Z^1 + -丄 式中v——电感器电感量,H;r--圓柱半径,m;x——圆柱的有效导^F兹率; Lg——圓柱间间隙的长度,m。 再根据电感器所要求的电感量、外形尺寸、要求的最大电流,确定磁心材 料的pi(导磁率)、Bs(饱和磁通密度)从而得到x 、 r、 v,通过估算得到Lg 0.2mm。然后,利用直流偏置电源和精密电感测试仪配套连接,使通入电感器直流 电流达到5A时,电感器的电感量下降不超过零电流时的20%(AL^20°/。L),即 认为磁心已达到最高Bm(磁通密度峰值),此时的间隙41即为最佳间隙长度。 若通入Imax (最大电流)时,电感量下降超过20% ,说明间隙41小,可适当 加大;若通入Imax时,电感量不下降(在设定的圏数内,电感量达不到协议的 要求),说明间隙41大,可适当减小,经反复试验和验证后,确定最佳间隙长 度。经过实验,本实施例产品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感器,包括第一磁心和第二磁心,所述第一磁心与第二磁心连接且形成空腔,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磁心上设置有第一磁柱,所述第二磁心上相对地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柱同轴的第二磁柱,所述第一、第二磁柱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一线圈缠绕于所述第一磁柱、间隙和第二磁柱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晓鸿王上衡肖倩王胜刚滕林於斌樊应县周飞宜曹华春
申请(专利权)人:丁晓鸿王上衡肖倩王胜刚滕林於斌樊应县周飞宜曹华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