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状元件及其限位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41086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板状元件及其限位座,其包括一限位座以及一板状元件。限位座包括一具有一承载面的座体、一具有一第一端面的第一突出部以及一具有一第二端面的一第二突出部。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位于座体上并且自承载面向座体外突出。第一端面面对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彼此分离。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自座体的一侧朝向座体的另一侧逐渐地缩减,并且自承载面朝第一突出部的突出方向逐渐地缩小。板状元件具有一耳部。此耳部位于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状元件及其限位座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10月14日,申请号为200910208028.3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限位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板状元件及其限位座的组合。
技术介绍
随着薄膜晶体管制作技术快速的进步,并且由于液晶显示器具备了轻薄、省 电、无辐射线等优点,是以液晶显示器已大量地被应用于个人数字助理器(PDA)、笔记 型计算机、数字相机、摄录像机、移动电话等各式电子产品中。请参阅图1,其绘示为现有的一背光模块的剖面图。背光模块30包括一导光板 35、一反射板40、一灯管45、一光学膜片组50以及一铝背盖55。导光板35为射出成型 的压克力板。反射板40设于导光板35的下表面。反射板40用以将射入导光板35的下 表面的光线反射,以增加光线的使用率。灯管45设于导光板35的一侧边,其中灯管45 是一冷阴极管。光学膜片组50设于导光板35的上表面。导光板35、反射板40、灯管 45以及光学膜片组50设置于铝背盖55内。请参阅图2,其绘示为图1的光学膜片的示意图。光学膜片组50由多层光学膜 片52所组成,并且这些光学膜片52依序堆栈于导光板35的上表面。这些光学膜片52 包括下扩散片、菱镜片、反射偏光片以及上扩散片。由于光学膜片52主要是由塑料材质做成的薄膜,其厚度大约是介于0.1到0.2mm 之间。现有技术是利用一固定装置以将这些光学膜片52固定在导光板35的上方,进而 避免在搬运或组装的过程中发生光学膜片52的移位或脱落。请参阅图3,其绘示为现有的一光学膜片固定装置的示意图。光学膜片52为一 矩形的平面薄膜。光学膜片52的一侧边53设有一凸耳54。框架60具有一容置槽65, 凸耳54配置于容置槽65内。胶带70贴附于框架60,并且覆盖于容置槽65上,以固定 凸耳54与框架60之间的相对位置。然而,由于这种使用胶带70来将的方式却会造成下 述的问题当周遭环境的温度发生改变时,光学膜片52在受热之后,由于凸耳54无法相 对于框架60移动,因此光学膜片52的中央部位会产生向上拱起的皱褶,进而造成采用具 有此光学膜片固定装置的液晶显示器产生亮暗不均的现象。此外,这种采用胶带70来将 凸耳54固定于框架60的方式也会增加胶带70的采购成本的支出。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光学膜片的定位装置,以克服这种因为热膨胀而光学膜 片产生皱折的问题以及降低光学膜片的固定方式的成本的问题,实为从事液晶显示器研 发的工程师所急欲解决的重点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状元件及其限位座,藉以满足现有技术所 存在的避免光学膜片因为热膨胀而产生皱折以及降低固定光学膜片的成本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板状元件及其限位座,其包括一限位座以及一板状元件。 限位座包括一座体、一第一突出部以及一第二突出部。座体具有一承载面。第一突出 部具有一第一端面。第二突出部具有一第二端面。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位于座体 上并且自承载面向座体外突出。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为两个彼此相对的复斜面(oblique plane)。板状元件包括一本体以及一耳部。耳部自本体的一侧向本体外突出。耳部位于 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并且耳部的宽度自本体外向本体内逐渐地减少。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第一端面面对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彼此 分离。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自座体的一侧朝向座体的另一侧逐渐地缩减,并 且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自承载面朝第一突出部的突出方向逐渐地缩小。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限位座更包括一第三突出部。第三突出部自 承载面向座体外突出,并且第三突出部的厚度小于第一承载部以及第二承载部的厚度。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均为一平面。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限位座更包括一定位柱。定位柱位于座体的 另一侧,并且自承载面向座体外突出。较佳的是,定位柱与第一突出部分别位于座体的 相对两侧。 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其中板状元件更包括一颈部。此颈部位于耳部与本 体之间。颈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耳部的最小宽度。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板状元件是一可挠性电路板。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限位座被固定于一电路板。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座体为一框架。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位于框 架的一侧。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自框架外朝框架内逐渐地缩减,并且板状元 件为一光学膜片。较佳的是,上述的板状元件及其限位座更包括一定位柱。此定位柱位 于座体的另一侧,并且自承载面向座体外突出。本体的另一侧具有一定位孔,定位柱经 由定位孔贯穿本体。较佳的是,上述的定位柱与第一突出部分别位于座体的相对两侧。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板状元件及其限位座,其包括一限位座以及一第一板状元 件。限位座包括一座体以及一第一定位柱。座体具有一承载面。第一定位柱自承载面 突出,并且朝座体的一侧倾斜。第一板状元件具有一第一贯穿孔。第一板状元件位于承 载面上,并且第一定位柱经由第一贯穿孔贯穿第一板状元件。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板状元件及其限位座更包括一第二板状元 件。第二板状元件具有一第二贯穿孔,并且位于该第一板状元件上。第一定位柱经由第 二贯穿孔贯穿第二板状元件。第二贯穿孔与第一定位柱的底端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第一 贯穿孔与第一定位柱的底端之间的水平距离。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限位座更包括一第一突出部以及一第二突出 部。第一突出部具有一第一端面。第二突出部具有一第二端面。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 出部位于座体上并且自承载面向座体外突出。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为两个彼此相对的斜 面,并且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朝座体的同一侧倾斜。第一定位柱位于第一端面与第二端 面之间。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第一定位柱、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朝座体的 同一侧倾斜。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板状元件及其限位座更包括一第二定位柱。 第二定位柱位于座体的另一侧并且自承载面向座体外突出。第一板状元件的另一侧具有 一第二贯穿孔。第二定位柱经由第二贯穿孔贯穿第一板状元件。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柱分别向座体的同一 侧倾斜。依据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上述的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柱分别向该座体的相 对两侧倾斜。由于上述的结构是经由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的结构或是经由倾斜的定位柱来限 制耳部相对于限位座的相对位置,是以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专利技术不需要经由胶带来 将耳部固定于限位座,是以上述结构可以节省胶带的购买成本以及黏贴胶带的人力成 本。附图说明图1绘示为现有的一背光模块的剖面图;图2绘示为图1的光学膜片的示意图;图3绘示为现有的一光学膜片固定装置的示意图;图4绘示为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板状元件的限位座的斜视示意图;图5绘示为图4的限位座的俯视示意图;图6绘示为图4的限位座的正视示意图;图7绘示为将一板状元件配置于图4的限位座的斜视示意图;图8绘示为将板状元件配置于图4的限位座的正视示意图;图9绘示为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种板状元件的示意图;图10绘示为将图9的板状元件配置于图4的限位座的斜视示意图;图11绘示为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液晶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图12绘示为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将另一种板状元件配置于一具有限位座的连接器的上 视示意图;图13绘示为图1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状元件及其限位座,包括:一限位座,包括:一座体,具有一承载面;以及一第一定位柱,自该承载面突出,该第一定位柱朝该座体的一侧倾斜;以及一第一板状元件,具有一第一贯穿孔,该第一板状元件位于该承载面上,并且该第一定位柱经由该第一贯穿孔贯穿该第一板状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启祥张正伟周仁杰王崇权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