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25408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安装于上、下转子支架内的两轴承之间与定子组成马达,包括转子及转动轴,所述转子与所述转动轴套接固定,所述转动轴的一端穿过所述下转子支架内的轴承端面并置于所述下转子支架内,另一端穿过所述上转子支架内的轴承端面后形成输出轴,所述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还包括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设置于所述下转子支架的底部承托内表面与所述下转子支架内的轴承之间,包括挡圈,所述挡圈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并且一面与所述轴承的端面抵触,另一面与所述下转子支架的底部承托内表面抵触。本发明专利技术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用料少、成本低,且安装快捷,能够一步到位定位安装好,简化组装时操作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功率或微型感应马达,尤其涉及一种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 结构。
技术介绍
电机,俗称“马达”(motor的音译),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将电能转换成机 械能的一种电磁装置。一般包括定子绕组、转子、转动轴及支架,而定子固定地安装于支架 上,转子安装于定子内并枢接于支架上,定子绕组是将电线通过一定的方式绕成线圈,线圈 通电后产生感应电动势而充当旋旋电场,进而在转子线圈上产生转矩驱动转子转动。一般马达的转子直接套接于转动轴上,而转动轴又直接枢接于支架上,当马达运 转的过程中,由于使用的是交流电源,马达线圈随交变电流产生交变磁场,这种交变磁场使 旋转的转子产生轴向或径向脉振动,整个转子产生振动后会碰撞支架轴承,如果转子在马 达内的自由轴窜太大,那么转子在运行时的来回窜动的惯量就大,则马达的震动噪音就大; 如果转子在马达内的自由轴窜太小或没有,那么这个马达的低压启动就会比较困难,摩擦 声也会增大,甚至会影响到马达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一般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安装前后挡圈 并通过调整垫圈的数量来使马达的轴窜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由于累计公差的原因,马 达在批量生产时有一些难度,费时费力。请参考图1,显示了现有技术的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现有技术的马达转 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100’安装于上、下转子支架200’内的两轴承201’之间与定子(图 未示)组成马达,一般包括转子1’及转动轴2’,所述转子1’与所述转动轴2’套接固定,所 述转动轴2’枢接于所述轴承201’的端面上并且一端穿过所述轴承201’的端面形成输出 轴,为了减振降噪,在所述转子与上、下转子支架200’内的两轴承201’之间的枢接处分别 安装减振装置3’来吸收转子的轴向振动实现减振目的,这种减振装置通常为挡圈、橡胶垫 片或毛毡垫圈等,虽然能达到一定的减振效果,但是,现有技术的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 结构100’存在以下不足1,需要在所述转子与上、下转子支架200’内的两轴承201’之间 的枢接处分别安装减振装置来吸收转子的径向振动实现减振目的,在安装的时候,需要先 安装好转子与下转子支架200’内的轴承201’之间的减振装置,然后再安装转子与上转子 支架200’内的轴承201’之间的减振装置,控制困难,而不利于安装快捷;2.因为需要安装 两重减振装置来达到减振目的,浪费材料,成本较高。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来克服上述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用料少、成本低,且安 装快捷,能够一步到位定位安装好,简化组装时操作工艺,且能有效地减少因转子转动而产 生的振动对自身造成损害及降低噪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安装于上、下3转子支架内的两轴承之间与定子组成马达,包括转子及转动轴,所述转子与所述转动轴套 接固定,所述转动轴的一端穿过所述下转子支架内的轴承端面并置于所述下转子支架内, 另一端穿过所述上转子支架内的轴承端面后形成输出轴,所述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 构还包括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设置于所述下转子支架的底部承托内表面与所述下转子 支架内的轴承之间,包括挡圈,所述挡圈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并且一面与所述轴承的端面 抵触,另一面与所述下转子支架的底部承托内表面抵触。较佳地,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上、下垫圈,所述上、下垫圈均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 并且所述挡圈的一面通过所述上垫圈与所述轴承的端面抵触,所述挡圈的另一面通过所述 下垫圈与所述下转子支架的底部承托内表面抵触。较佳地,所述挡圈呈阶梯状、工字形或圆柱形结构。较佳地,所述上、下垫圈为耐磨的塑胶垫圈。较佳地,每一所述轴承通过油毡圈、轴承弹片及压盖的作用下固定于所述上支架 或下支架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专利技术仅通过在所述下转子支架的底部承托内表面与所述 下转子支架内的轴承之间安装一所述减振装置,利用所述挡圈和上、下垫圈套接于所述转 动轴上,当所述转子转动时,转动过程中,由于使用的交流电流,使定子产生交变的磁场,因 此,使所述转子受力不均勻而产生不稳定的转动,所述转子会在所述轴承的端面内沿所述 转动轴产生轴向振动,从而带动所述转动轴沿轴向振动,但由于在所述挡圈和上、下垫圈的 固定和抵挡作用下,限制所述转动轴沿轴向振动,从而防止所述转子直接撞击所述轴承的 端面而损坏所述转子,起到减振的作用,同时,由于所述上、下垫圈的缓冲作用下,所述转动 轴的振动被缓冲后所述挡圈对所述轴承端面或所述转子支架的底部承托内表面的撞击力 减小,产生的撞击噪音降低,起到一定程度的降噪作用。可见,本专利技术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 改良结构用料少、成本低,且安装快捷,能够一步到位定位安装好,简化组装时操作工艺,且 能有效地减少因转子转动而产生的振动对自身造成损害及降低噪音。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专利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 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组件标号代表类似的组件。如 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用料少、成本低,且安装快捷,能 够一步到位定位安装好,且能有效地减少因转子转动而产生的振动对自身造成损害及降低噪音。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100安装于上、下转子支架200、 300内的两轴承201、301端面之间与定子(图中未示)组成马达,包括转子1及转动轴2, 所述转子1与所述转动轴2套接固定,所述转动轴2的一端21穿过所述下转子支架300内的轴承301端面并置于所述下转子支架300内,另一端22穿过所述上转子支架200内的轴 承201端面后形成输出轴,所述上、下转子支架200、300通过连接件400(如螺丝、螺栓等) 连接固定。每一所述轴承201、301通过油毡圈201a、轴承弹片201b及压盖201c的作用下 固定于所述上转子支架200或下转子支架300内部。所述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100还包括减振装置3,所述减振装置3设置于 所述下转子支架300的底部承托内表面302与所述下转子支架300内的轴承301之间,包 括挡圈31,所述挡圈31套接于所述转动轴2上并且一面与所述轴承301的端面抵触,另一 面与所述下转子支架300的底部承托内表面302抵触。较佳者,本实施例中的减振装置3还包括上垫圈32和下垫圈33,所述上垫圈32和 下垫圈33均套接于所述转动轴2上并且所述挡圈31的一面通过所述上垫圈32与所述轴 承301的端面抵触,所述挡圈31的另一面通过所述下垫圈33与所述下转子支架300的底 部承托内表面302抵触。即所述上垫圈32套接于所述转动轴2上并且一面与所述挡圈31 抵触,另一面与所述轴承301的端面抵触;所述下垫圈33套接于所述转动轴2上并且一面 与所述挡圈31抵触,另一面与所述下转子支架300的底部承托内表面302抵触。较佳者,所述挡圈31呈阶梯状、工字形或圆柱形结构。较佳者,所述上垫圈32和下垫圈33为耐磨的塑胶垫圈,使用表面光滑的塑胶材料 制成。结合图2所示,马达工作时,定子通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安装于上、下转子支架内的两轴承之间与定子组成马达,包括转子及转动轴,所述转子与所述转动轴套接固定,所述转动轴的一端穿过所述下转子支架内的轴承端面并置于所述下转子支架内,另一端穿过所述上转子支架内的轴承端面后形成输出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转子的减振降噪改良结构还包括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设置于所述下转子支架的底部承托内表面与所述下转子支架内的轴承之间,包括挡圈,所述挡圈套接于所述转动轴上并且一面与所述轴承的端面抵触,另一面与所述下转子支架的底部承托内表面抵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家康陈洪毅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国亮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