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系列车连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16323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系列车连接机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系列车连接机构结构复杂、安全可靠性差的问题。本系列车连接机构,系列车包括前车和后车,前车的尾部与后车的前部连接,本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前车底盘或后车前部底盘下方的活动卡槽结构以及设置在后车前部底盘下方或前车底盘上的凸台结构,前车和后车相连接时上述的凸台结构与卡槽结构配合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简单快捷、安全可靠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一种系列车,特别是一种系列车的连接机构。
技术介绍
为了减少交通阻塞,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人们设计了将两辆车可连接在一起的 系列车。这种系列车一般以车头和车尾连接,两车结构小巧灵活,合并后可作为一辆车使 用。合并后作为一辆车后只需要一个司机驾驶,车内乘客人数也可以增加,当一车司机疲劳 或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驾驶时,两车可合并,由另外一车司机驾驶,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两 车连接需要一种简单快捷、安全可靠的连接机构才能使其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为保证 足够大的车内空间,连接机构不能占用车内空间。为此,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关于两车的连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方案。例如, 采用传统的拖挂车连接机构来连接这种系列车,虽然这种拖挂车连接机构可行,但不适用 于乘用车,而且结构复杂。又如,采用客车的铰接机构来连接这种系列车,但传统的客车铰 接机构复杂,与乘用车底盘结构差异较大成本高,也不适用与结构紧凑的乘用车。因此,对 系列车的连接装置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快捷、安全可靠 的一种系列车连接机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系列车连接机构,系列车包括前车和后车,所述前车的尾部与后车的前部连接, 其特征在于,本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前车底盘或后车前部底盘下方的活动卡槽结构以及设 置在后车前部底盘下方或前车底盘上的凸台结构,所述的前车和后车相连接时上述的凸台 结构与所述的卡槽结构配合连接。本系列车连接机构中,通过设置的活动卡槽结构和凸台结构配合连接,实现两车 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安全可靠,简单快捷。当需要连接两车时,活动卡槽结构左右移动,使 其与凸台结构配合,使凸台结构能够嵌入其中与之形成卡接,卡接后凸台结构不易脱落,实 现前车与后车的连接。在上述的系列车连接机构中,所述的卡槽结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前车底盘上的条形 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能沿壳体长度方向移动的条形体,所述条形体的两端分别具有 凸出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的两连接部分别穿出上述的壳体;所述的 条形体上还开设有能容纳上述凸台结构的容纳腔,所述的容纳腔内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卡 齿。条形壳体固定在前车底盘上,安装好后将条形体安置到条形壳体内,条形体两端 的连接部防止条形体的脱落,但条形体可沿条形壳体长度方向移动。条形体移动时,其上设 置的容纳腔也一起移动,方便与凸台结构配合。在上述的系列车连接机构中,所述的凸台结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后车前部底盘下方 的连接体,以及若干设置在连接体上呈“T”型的卡体,所述的卡体与上述的卡齿一一对应设 置,所述的卡体在沿壳体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略大于卡齿在沿壳体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且两 相邻卡体之间的距离略大于上述卡齿在沿壳体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在原始状态下卡齿与后车卡体位置一一对应,两车连接时,卡齿随着条形体移动, 使卡齿位置改变,卡齿之间的间距与后车卡体的位置对应,卡体插进卡齿之间的间距;再 移动条形体,使条形体复位,“T”型卡体的内侧抵靠在卡齿内侧,两车紧密结合。在上述的系列车连接机构中,所述的第一连接部穿出壳体的部分设有能防止条形 体脱落的阻挡件。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使连接机构结合紧密,提高连接机构的安全性。在上述的系列车连接机构中,所述的阻挡件为套设在第一连接部上的螺母。在上述的系列车连接机构中,所述的第二连接部上设有拉环,且所述的第二连接 部上设有当条形体移动位置后能使其复位的复位件。在汽车连接的过程中,拉动拉环条形体的位置变动,卡体插进卡齿之间的间距,同 时松开卡环,条形体在复位件的作用下恢复原始位置,两车结合。在上述的系列车连接机构中,所述的复位件为套设在第二连接部上的弹簧,所述 的弹簧位于条形体和壳体之间,且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条形体和壳体上。在上述的系列车连接机构中,所述的前车的尾部与后车的前部连接处设有密封 件,所述的密封件能密封住前车和后车连接形成的侧部间隙。在上述的系列车连接机构中,所述的密封件由塑料材料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系列车连接机构具有以下优点1、在前车底盘上设置活动卡槽结构,在后车前部底盘下方设置凸台结构,通过卡 齿和卡体的巧妙结合,使两车快速可靠的连接。2、在条形壳体上设有可移动的条形体,条形体通过阻挡件定位,不易从条形壳体 上脱落;采用复位件方便条形体的复位,在整个汽车合体的过程中保证其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系列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凸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凸台结构的主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活动卡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车;2、后车;3、卡槽结构;4、凸台结构;41、连接体;42、卡体;5、壳体; 6、条形体;61、第一连接部;62、第二连接部;63、容纳腔;64、卡齿;7、阻挡件;8、拉环;9、复 位件;10、密封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 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的系列,包括前车1和后车2,前车1的尾部与后车2的前部连接。本 连接机构设置在前车1和后车2合体后的底盘处,包括设置在前车1底盘上的活动卡槽结 构3以及设置在后车2前部底盘下方的凸台结构4,如图1所示,当前车1和后车2相连接 时,凸台结构4与卡槽结构3配合连接。具体的,如图4所示,卡槽结构3包括固定设置在前车1底盘上的条形壳体5,以及 位于壳体5内能沿壳体5长度方向移动的条形体6,条形体6的两端分别具有凸出的连接 部,即第一连接部61和第二连接部62,两连接部分别穿出壳体5。条形体6上还开设有能 容纳凸台结构4的容纳腔63,容纳腔63内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卡齿64。条形壳体5固定在前车1底盘上,安装好后将条形体6安置到条形壳体5内,条形 体6两端的连接部防止条形体6的脱落,但条形体6可沿条形壳体5长度方向移动。条形 体6移动时,其上设置的容纳腔63也一起移动,方便与凸台结构4配合。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61穿出壳体5的部分设有能防止条形体6脱落的阻挡件 7。这样设置可使连接机构结合紧密,提高连接机构的安全性。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阻挡 件7为套设在第一连接部61上的螺母。如图4所示,在第二连接部62上设有拉环8,且第二连接部62上设有当条形体6 移动位置后能使其复位的复位件9。本实施例中的复位件9为套设在第二连接部62上的弹 簧,弹簧位于条形体6和壳体5之间,且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条形体6和壳体5上。如图2和图3所示,凸台结构4包括固定设置在后车2前部底盘下方的连接体41, 以及若干设置在连接体41上呈“T”型的卡体42,卡体42与卡齿64 —一对应设置,卡体42 在沿壳体5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略大于卡齿64在沿壳体5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且两相邻卡体 42之间的距离略大于卡齿64在沿壳体5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在原始状态下卡齿64与后车2卡体42位置一一对应,两车连接时,卡齿64随着 条形体6移动,使卡齿64位置改变,卡齿64之间的间距与后车2卡体42的位置对应,卡体 42插进卡齿64之间的间距;再移动条形体6,使条形体6复位,“T”型卡体42的内侧抵靠 在卡齿64内侧,两车紧密结合。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系列车连接机构,系列车包括前车(1)和后车(2),所述前车(1)的尾部与后车(2)的前部连接,其特征在于,本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前车(1)底盘或后车(2)前部底盘下方的活动卡槽结构(3)以及设置在后车(2)前部底盘下方或前车(1)底盘上的凸台结构(4),所述的前车(1)和后车(2)相连接时上述的凸台结构(4)与所述的卡槽结构(3)配合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芳武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