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99164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其中前叉于肩部形成有组装孔可供一补强套的安装,该补强套的强度大于前叉强度,又补强套贯穿设有组装孔可与车首管上所形成的组装部结合,借此可使车首管与前叉的补强套连结处的强度增加,以减少前叉被破坏并可增加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自行车,特别是关于车架上的车首管与轻材质 制成的前叉间的连结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自行车,为了降低其车体重量进而减少骑乘者的负担,其 中一种方式即朝向使用轻材质(例如镁合金)制造自行车的构件,以中国台湾申请第97213276号专利前案而言,其中所设计的前叉即以轻材质制成, 再与转向管相互结合,而制成转向机构的一部份。该前案的构造,请参看图6、 7所示,其中前叉40以镁合金制成,于 中段形成有肩部41且二侧向下延伸形成有外管42,该肩部41处设有一贯 穿且断面为多边形的组装孔410,又可贯穿组装孔410的转向管50,其一 端配合组装孔410设计有断面为多边形的组装部51,该端头形成有挡止部 52,可在转向管50贯穿组装孔410后抵顶在肩部41下方,此时转向管50 的组装部51外壁与组装孔410的孔壁相互抵顶结合;当自行车于骑乘时,其中与前叉40连接的车轮接触于地面,而转向管 50的另端受到把手的控制及操作转向,使得相对于组装部51的组装孔410 孔缘接触处必须承受相当大的外力作用,如此的构造设计之下,由于前叉 50以轻材质制成在受到外力作用后,于其孔缘处将极容易受到破坏而形成 裂痕411,故此种前叉与转向管间的连结装置确有容易因外力作用而受到破 坏,及具有使用寿命较短等缺点,再者,位在组装孔410孔缘处的破坏将 无法以维修方式进行修理,必须将前叉予以废弃重新组装一新品,造成骑 乘者在更换新品的费用增加,为其另一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运用在自行车前叉与转向管间的连结装置于实际使用时仍然存在有前叉在结合处的强度不足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自 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借由所设计的连结装置可提高该处的强度 及增加使用寿命。本技术为达到前述的目的,其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自 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其具有一前叉、 一补强套及一车首管,其中该前叉为镁合金材料制成,其上形成有一肩部,该肩部设有贯穿的结合 孔;该补强套,为一强度较前叉强度为高的中空柱体,其中空内部处的轴 向设有组装孔,该补强套可穿设位在前叉的结合孔内定位;该车首管,为 一长杆体,是穿设位在补强套内,车首管于杆体上形成有组装部,该组装 部与补强套的组装孔相互结合固定。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其中前叉的结合孔为圆孔, 补强套外侧壁相对形成有具圆形的组装面,结合孔的圆孔与组装面间以紧 配合相互结合。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其中前叉的结合孔内壁设有 螺纹,补强套外侧壁面相对形成有螺纹,结合孔与补强套外壁面间以螺纹 配合相互结合。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其中补强套一端形成有向外 突出的挡环,该挡环上径向形成有数凹部。借由前述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本技术由于安装在前叉与车首管 间且与前叉紧密结合的补强套,其强度较前叉的强度为高,再利用补强套 与车首管相互穿设组合,如此由车首管的作用力直接施力在补强套上,此 时由于补强套具有一定的强度,使得组装孔的孔缘处不容易被破坏,进而 可增加前叉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的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组合剖面图。 图4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组合剖面图。 图6是现有技术的立体分解图。4图7是现有技术的肩部示意图。(10) (IOA)前叉(11) (1U)肩部(12)(12A)结合孔(13)外管(20) (20A)补强套(21)组装面(21A)螺纹(22) (22A)组装孔(23) (23A)挡环(30)车首管(31)组装部(32)挡止部(40)前叉(41)肩部(410)组装孔(4U)裂痕(42)外管(50)转向管(51)组装部(52)挡止部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l、 2所示,本技术所设计的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 置,其包括有一前叉IO、 一补强套20及一车首管30,其中,该前叉10,是由轻材质的镁合金制成,于其中央形成有肩部ll且由该 肩部11的相对二侧向外且向下形成有外管13,于肩部11处设有一贯穿的 结合孔12,该结合孔12的具体实施例可设计为一圆孔;该补强套20,其为一中空柱体且以材质强度高于制作前叉10材质强度 的材料制成,于其外侧形成有组装面21并可与前述的结合孔12形成紧配 合的设计,且其一端处形成有向外突出的挡环23,另于中空处的轴向位置 形成有一多边形的组装孔22,图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为一方型孔,再同时 配合参看图3所示,前述的补强套20可由前叉10的结合孔12下方置入并 借由紧配合设计使二者紧密结合定位,且挡环23抵顶在结合孔12的一端 处;该车首管30,其为一长杆体,于其杆体上形成有断面呈多边形且配合 组装孔22孔型的组装部31,并在该端处形成有突出的挡止部32,车首管 30 —端由挡止部32穿设进入补强套20的组装孔22内,并使其组装部31 与组装孔22相互结合,且其一端的挡止部32抵顶在补强套20的一端定位, 如此借由断面呈多边形的组装孔22与组装部31相互配合即可达到以把手5驱动车首管30后可驱动前叉10偏转,进而驱动设置在前叉10另端的车轮 受到控制转向。参看图4、 5所示,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前叉10A的肩部 11A上所设的结合孔12A,于该结合孔12A的内壁面设有螺纹,另与结合孔 12A相互配合中空状补强套20A,于其一端形成有挡环23A,该挡环23上径 向形成有数个凹部,补强套20A在内部轴向设有多边形的组装孔22A,另在 外壁面上设有螺纹,前述的补强套20A以其一端置入结合孔12A内并利用 螺纹21与结合孔12A内部的螺纹相互结合固定,该组装孔22A可供一车首 管30贯穿并与组装部31相互结合。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前叉、一补强套及一车首管,该前叉为镁合金材料制成,其上形成有一肩部,该肩部设有贯穿的结合孔;该补强套,为一强度较前叉强度为高的中空柱体,其中空内部处的轴向设有组装孔,该补强套穿设位在前叉的结合孔内定位;该车首管,为一长杆体,穿设位在补强套内,车首管于杆体上形成有组装部,该组装部与补强套的组装孔相互结合固定。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叉的结合孔为圆孔,补强套外侧壁相对形成有具圆形的组装面,结合孔 的圆孔与组装面间以紧配合相互结合。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叉的结合孔内壁设有螺纹,补强套外侧壁面相对形成有螺纹,结合孔与 补强套外壁面间以螺纹配合相互结合。4. 如权利要求1、 2或3所述的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其特 征在于补强套一端形成有向外突出的挡环,该挡环上径向形成有数个凹 部。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其中前叉于肩部形成有组装孔可供一补强套的安装,该补强套的强度大于前叉强度,又补强套贯穿设有组装孔可与车首管上所形成的组装部结合,借此可使车首管与前叉的补强套连结处的强度增加,以减少前叉被破坏并可增加使用寿命。文档编号B62K21/18GK201347175SQ20082012974公开日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前叉与车首管的连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前叉、一补强套及一车首管, 该前叉为镁合金材料制成,其上形成有一肩部,该肩部设有贯穿的结合孔; 该补强套,为一强度较前叉强度为高的中空柱体,其中空内部处的轴向设有组装孔,该补强 套穿设位在前叉的结合孔内定位; 该车首管,为一长杆体,穿设位在补强套内,车首管于杆体上形成有组装部,该组装部与补强套的组装孔相互结合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金松
申请(专利权)人:达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