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中的调节设备的双向作用的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83567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中的调节设备的双向作用的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有能够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绕驱动轴(10)旋转或转动的驱动元件(1)、与调节设备相连的角度可调节的输出轮(6)和设置在驱动元件(1)和输出轮(6)之间的力传递路径中的带形的联接元件(2、3),所述输出轮具有旋转对称的内壁(60),所述联接元件与输出轮(6)的旋转对称的内壁(60)张紧,并且当驱动元件(1)从初始位置出发沿一个或另一个方向移动时,使输出轮(6)沿圆周方向一起运动。带形的联接元件(2、3)的端部彼此相交叠并形成在驱动轴(10)的两侧交叉地延伸的联接杠杆(21、31),所述联接杠杆根据驱动元件(1)的旋转方向随同驱动元件(1)一起运动,以便使带形的联接元件(2、3)扩张并与输出轮(6)的旋转对称的内壁(60)张紧,并且所述联接杠杆贴靠在带形的联接元件(2、3)的基本上垂直于联接杠杆(21、31)定向的支承凸块(22、32)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辆中 的调节设备的双向作用的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由DE 103 61 148 Al已知一种用于产生双侧旋转运动的调节设备, 该调节设备具有能够绕驱动轴转动的驱动元件、能够通过操作驱动元件 调节角度的具有圆柱形的贴靠面的输出轮和设置在区段元件和输出轮 之间的力传递路径中的离合器,只有当驱动元件由中性的初始位置沿一 个方向或另外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离合器才将驱动元件的调节运动传递 到输出轮上。所述离合器包括一个以预紧力贴靠在输出轮的贴靠面上的 圏形弹簧带、 一个与驱动元件和圏形弹簧带的弹簧端部作用连接的加强 杠杆和两个铰接在驱动轴上的传递杠杆,该圏形弹簧带具有小于360°的外周的和用于从驱动元件到输出轮进行力传递的贴靠面,所述传递杠 杆分别具有一个第 一杠杆臂和一个第二杠杆臂,所述第一杠杆臂分别与 一从圏形弹簧带中弯折的支承臂相对,所述第二杠杆臂贴靠在一与壳体 固定的止挡上并贴靠在带有放大杠杆与驱动元件的连接销上。在传递杠 杆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为了使圉形弹簧带复位,根据复位的方向,这 些复位弹簧分别使传递杠杆的第 一杠杆臂压向圏形弹簧带的一个支承 臂,同时,为了使驱动元件复位,根据复位移动的方向,分别将第二杠 杆臂压向与驱动元件相连的连接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由很少几个功能部位简单地并以低 的空间需求构成的、制造经济的、功能可靠的并且使用寿命长的双向作 用的用于机动车辆中的调节设备的驱动装置。所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实现。使用带形的带有一体形成的联接杠杆、贴靠带和支承凸块的联接元件,其端部彼此相交并且在驱动轴的两侧形成交叉地延伸的联接杠杆, 用于从驱动元件向输出轮进行力传递,所述联接杠杆在力传递时贴靠在 带形的联接元件的支承凸块上,由此,可以实现这样一种双向作用的驱 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结构非常筒单,由较少的功能部件组成,可以经济 地制造,并且由于较少的功能部件可以以较少的费用安装,并且空间需 求较少。当驱动元件从中性的初始位置出发沿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同 样,联接杠杆和支承凸块作为带形的联接元件的一体的组成部分的构型 还通过相应地使带形的联接元件扩张和使驱动轮沿圆周方向 一起运动 确保了从驱动元件到输出轮可靠的力传递。这里,联接杠杆既完成用于 从驱动元件向输出轮导入力或转矩传递的切换杠杆的功能,还完成放大 杠杆的功能,该放大杠杆将从驱动元件导入的调节力放大地从驱动元件 传递给支承凸块,并由此通过带形的联接元件的贴靠带即使在不利的情 况下以及在较大的驱动力的情况下也可靠地传递给输出轮。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还利用带形的联接元件在输出轮的旋 转对称的内壁上宽面形的贴靠实现了优化的力传递,并采用了柔性的并接装置,由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即使在载荷较大时也确保了双向 作用的驱动装置的长使用寿命。为了优化从驱动力矩从驱动元件到输出轮的传递,带形的联接元件在接近360。的范围(圆周)上贴靠在输出轮旋转对称的内壁上并由于其 具有比输出轮旋转对称的内壁更大的直径而以一定的预紧力贴靠在输 出轮旋转对称的内壁上,从而对于联接元件通过双向作用的驱动装置的 结构深度规定的宽度,以足够的挤压力确保了带形的联接元件最大的贴 靠面。为了在驱动元件从其初始位置沿一个或另一个方向旋转或转动时 最佳地支承联接元件,以及由此为了在从驱动元件向输出轮力传递时最 佳地将带形的联接元件与输出轮旋转对称的内壁张紧,联接杠杆在驱动 装置的初始位置直接在驱动轴旁边基本上相互平行地定向,而支承凸块 大约沿径向朝向输出轮的内部空间并对准联接杠杆相互远离的外侧面 的中点,支承凸块在驱动装置的初始位置以较小的间隙与联接杠杆相互8远离的外侧面相对,其中,沿径向朝向输出轮的内部空间的支承凸块的 连线相对于驱动轴偏移。具有一体形成的联接杠杆和支承凸块的带形的联接元件确保,驱动元件越强烈地压靠在联接杠杆上,则带形的联接元件的贴靠带就越强烈 地与输出轮旋转对称的内壁张紧,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随着逐渐增大的 驱动力而使带形的联接元件发生打滑。这里,带形的联接元件以固有应 力贴靠在输出轮旋转对称的内壁上,在导入驱动力或驱动力矩时加宽, 支承在支承凸块上并与输出轮旋转对称的内壁张紧,以便无打滑地从驱 动元件向输出轮进行力或转矩传递。作为带形的联接元件既可以使用金属的螺旋弹簧带,特别也可以使 用塑料带,其中通过弹簧带以及输出轮旋转对称的内壁的相应的材料选 择,可以确保在使输出轮一起运动时最佳的力传递以及在将带形的联接 元件导回零点位置或者初始位置时确保较小的摩擦。为了可靠地从驱动元件向输出轮传递支承力和驱动力,支承凸块和 联接杠杆具有比带形的联接元件的贴靠在输出轮旋转对称的内壁上的 贴靠带更大的横截面面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各种实施形式来实现。第一实施形式的特征在于两个镜像地设置的带形的联接元件,其联 接杠杆具有容纳驱动轴的纵向凹口 ,并且其与联接杠杆相对的端部形成支承凸块。在该实施形式中,对于双向作用的驱动装置的每个旋转方向,都设 有具有一体形成的联接杠杆、贴靠带和支承凸块的带形的联接元件,在 该联接元件内分别集成一个用作切换和放大杠杆的联接杠杆和用于在块。这里,所述纵向凹口用于,使沿驱动元件相应的旋转或转动方向作 用的带形的联接元件支承在支承凸块上,而不是支承在驱动轴上,以便 加宽并形成贴靠带在输出轮旋转对称的内壁上力接合的贴靠。在该实施形式中,带形的联接元件的支承凸块分别绕位置不变的、通常设计成驱动装置壳体一部分的止挡从带形的联接元件径向朝向输 出轮的内部空间地弯折。支承凸块从带形的联接元件的贴靠带绕所述位置不变的止挡分布 并弯折,其中所述位置不变的止挡用于锁定沿驱动元件相应的旋转或转动方向不受载荷的带形的联接元件的支承凸块,从而,在相关旋转或转 动方向上不受载荷的带形的联接元件由于其被带动的联接杠杆而收拢 并在输出轮上不施加或只施加较小的阻碍输出轮的旋转运动的摩擦力。为了稳定两个相互镜像设置的带形联接元件的贴靠带在输出轮旋 转对称的内壁上贴靠,设有位置不变的第三止挡,该止挡以到带形联接 元件较小的距离设置在与带形联接元件相对于驱动轴的交点相对的侧 面上。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的该实施形式中,驱动元件沿径向设置在 驱动轴和联接杠杆与带形联接元件的交点相反的端部之间。如果在导入驱动力矩时驱动元件沿一个或另一个方向作用在一个 或另 一个联接杠杆上,则这导致与驱动元件到支承凸块的距离的杠杆臂 相关的力的放大,利用所述力,相应的联接杠杆使相配的支承凸块和由 此使带形联接元件的贴靠带与输出轮的旋转对称的表面张紧,并确保驱 动元件与输出轮的旋转对称的表面之间可靠的连接。其原因在于,这种布置结构的自放大效果,因为,随着由驱动元件 作用到联接杠杆上的力逐渐增长,传递到支承凸块上的,为了使带形的 联接元件的贴靠带与输出轮的旋转对称的表面张紧而作用的力也变大。为了使带形的联接元件相互张紧、为了使带形的联接元件的贴靠带 预紧地贴靠在输出轮的旋转对称的内壁上、为了使联接杠杆无间隙地贴 靠在驱动元件和支承凸块上以及为了在调节运动后使联接杠杆和驱动 元件复位到初始位置,在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中的调节设备的双向作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具有:能够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绕驱动轴旋转或转动的驱动元件;与调节设备相连的角度可调节的输出轮,所述输出轮具有旋转对称的内壁;和设置在驱动元件和输出轮之间的力传递路径中的带形的联接元件,所述联接元件与输出轮的旋转对称的内壁张紧,并且当驱动元件从初始位置出发沿一个或另一个方向移动时,使输出轮沿圆周方向一起运动,其特征在于,带形的联接元件(2、3、4)的端部彼此相交并形成在驱动轴(10)的两侧交叉地延伸的联接杠杆(21、31、41、42),所述联接杠杆根据驱动元件(1)的旋转方向由驱动元件(1)带动,以便使带形的联接元件(2、3、4)扩张并使带形的联接元件(2、3、4)与输出轮(6)的旋转对称的内壁(60)张紧,并且所述联接杠杆贴靠在带形的联接元件(2、3、4)的基本上垂直于联接杠杆(21、31、41、42)定向的支承凸块(22、32、43、44)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治舍克
申请(专利权)人:布罗泽锁闭系统有限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