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上装置系泊定位与牵拉的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74419 阅读:3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上装置系泊定位与牵拉的设备。该设备包括一驳船和若干个控制所述驳船横向漂移的辅助工作船2。驳船1用于装载海洋平台的甲板组块6,辅助工作船2位于驳船的两舷侧面并与驳船相接触。系缆4与10用于驳船1的牵拉作业。此外,驳船1的两舷侧设有护弦5,该护弦伸出船尾2-4m,构成辅助驳船进入导管架腿槽口的导向架9。该专用设备可抵御一定的海洋环境力所产生的偏移,减小驳船的运动,避免驳船与平台桩腿的碰撞;通过充分利用驳船自身所带锚机和系泊缆,不使用螺旋桨等推进系统可实现驳船前后左右的位移。该装置为常规工业产品,造价低,可较好的降低海上施工的工程投资,操作方便,实用性强。(*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海洋工程安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上装置系泊定位与牵拉 的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海洋石油开采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的逐渐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 型海洋平台。这种大型平台具有石油开采、油气处理、天然气与水的处理及回注、 人员居住等多种功能。这种集约化功能的平台形式, 一方面是适应于我国对环境保 护的要求而需要的天然气与水回注的功能,另一方面与修建具有同样功能的多个小 型平台相比,总体上会有利于减少平台的修建费用。但是,与其具有较多功能及优 势来看,相伴而来的问题是大型海洋平台的重量较大。与重量几百吨的小型平台相比,目前仅甲板组块的重量就已经达到了 10000多吨,而国外更是产生有29000吨 重的甲板组块。显然,在这种情况中,在保证甲板组块完整性的前提下(即不采用 将组块分块吊装然后再将组块焊接的方式),依靠传统的起重船的安装方式已不再 适用; 一方面,目前世界上单吊能力最大的起重船能力仅为7500吨而已,另一方面, 即使出现有更大单吊能力的起重船,此类船只也将资源紧缺,并不能保证海洋平台 海上安装的顺利进行。因此,开发采用新的甲板组块安装技术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目前海上甲板组块安装领域出现了利用驳船托运进行甲板组块安装的新 技术,它解决了甲板组块重量大难于安装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上装置 系泊定位与牵拉的设备,可应用于甲板组块海上驳船托运的安装技术中。本技术提供的驳船海上系泊定位与牵拉的设备,它包括一驳船1和若干个控制所述驳船横向漂移的辅助工作船2;其中,驳船1用于装载海洋平台的甲板组块6,辅助工作船位于驳船的两舷侧面并与驳船相接触。辅助工作船2可为拖轮或其他工作船只,不仅可用于牵拉驳船,还可通过协助 系缆4与10达到控制驳船1横向漂移的目的。系缆4与10用于驳船1的牵拉作业, 通常由4根以上系缆构成,钢缆、尼龙缆或锚链等各种常用的材料均适用。驳船上 还设有用于拉紧或放松系缆4和10的锚机3,锚机的个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此 外,驳船1的两舷侧设有护弦5,用于防止驳船1进出海洋平台桩腿8时驳船1与平台桩腿8受到损害。驳船的护弦伸出船尾2-4m构成辅助驳船进入槽口的导向架9。 由于该导向架远离驳船的端部较窄,因此有利于驳船初始阶段的进船。另外,该方 法中通常采用驳船的船尾先进入槽口的方法。若采用船头先进入,不管驳船是否为 机动船,将导致由于驳船船速较难控制而使驳船与槽口支架相撞的后果。另外,该设备还包括工程船7,位于平台桩腿8的另一端,其作用是作为驳船 尾部系缆10的另一支点。当驳船尾部锚机3绞紧系缆10时,该工程船7将作为受 力点帮助驳船1驶进平台桩腿8的槽口。为了减少工程投资,亦可不用工程船7,直 接将驳船1尾部的系缆10系在平台桩腿8上。利用本技术提供的设备进行海上装置系泊定位与牵拉的方法,主要通过一 定的系缆布置形式(包括系缆的长度、材料与角度)和系缆的收紧松弛操作,达到 驳船水平面内的移动与定位的目的。具体步骤为1) 当运载甲板组块的驳船行驶于海洋平台就位地点的附近海域时,驳船抛首锚, 尾部伸出一个尾缆系于前面的拖轮上,驳船在此区域等候。当理想的波浪与潮位出 现时,由拖轮拖带驳船缓慢前行,直至距海洋平台桩腿40 60m的海域。2) 松开拖轮与驳船之间的缆绳,从驳船尾部伸出两根缆,系于位于海洋平台另 一端的工程船只上,并用两个辅助工作船顶住驳船尾部舷侧,减小驳船的横向运动。 此时,利用驳船尾部的锚机,绞紧尾部的缆,放松船首部的系缆。通过驳船首尾的 收缆放缆操作,使驳船缓慢安全的向平台桩腿靠近。3) 当驳船尾部与最近端的平台桩腿平齐时,驳船仍然利用船尾部的锚机,将尾 部的缆绞紧,船首部继续放缆。在驳船尾部导向架的导向作用下,驳船从尾部开始 缓慢安全的进入平台桩腿的槽口内,直到驳船上装载的甲板组块桩腿与平台桩腿对 齐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防止驳船与平台桩腿的撞击而造成它们的损坏,驳船 两舷侧应装备有护舷;而两个工作辅助船可根据驳船偏移运动情况,控制驳船的运 动,以辅助驳船进入平台桩腿的槽口。4) 当完成平台组块就位于平台桩腿上之后,驳船利用船首部的锚机,绞紧首部 的缆,同时船尾部放缆,使驳船缓慢安全的退出平台桩腿的槽口。两个工作辅助船 将根据需要,辅助驳船退出平台桩腿槽口。在操作中,系缆的角度应根据希望控制的驳船运动而定。若希望驳船纵荡运动 较小,则系缆与驳船纵向方向的角度应小一些;若希望驳船横荡运动较小,则系缆 与驳船纵向方向的角度应大一些。驳船采取尾部先进入海洋平台桩腿槽口的进船方 式,采取船首部先退出海洋平台桩腿槽口的退船方式。在甲板组块海上驳船托运的安装技术中,通常根据海洋平台桩腿8的槽口尺寸来确定驳船的宽度(包括护舷5的厚度),其宽度通常只比平台桩腿8的槽口尺寸小0,2m左右。因此,在海上环境条件的作用下,驳船l极易产生漂移,不能与平台 桩腿8的槽口对齐,从而无法进入槽口进行甲板组块6的安装;更危险的情况是, 驳船1在环境力的作用下与平台桩腿8产生撞击,使驳船1与平台桩腿8损坏。而 通3上述设备进行驳船的系泊与牵拉,即可以避免碰撞产生,又可使驳船1进行前 后左右移动,以达到驳船1托载甲板组块6进入平台桩腿8槽口的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海上装置系泊定位与牵拉的设备,可抵御一定的海洋环境力 所产生的偏移,同时也能减小驳船的运动,并能避免驳船与平台桩腿的碰撞;可充 分利用驳船自身所带锚机和系泊缆,不使用螺旋桨等推进系统就可实现驳船前后左 右的位移。该装置为常规工业产品,造价低,可较好的降低海上施工工程投资,操 作方便,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驳船整体图。图2为驳船在平台就位地点附近示意图。图3为驳船距平台就位地点40-60m处的系泊系统布置图。图4为驳船进入平台桩腿槽口之前的平面布置图。图5为驳船完成进船就位后的平面布置图。图6为驳船、甲板组块和平台桩腿相对位置的剖视图。图7为驳船完成甲板组块转移后退出槽口的平面布置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可应用于海洋固定式平台与浮式平台组块的安装,以及其它的需要 进行驳船定位的海上操作场合。以下结合附图以导管架平台组块的安装过程为例, 对本技术的实施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2所示,当运载甲板组块的驳船1被拖至导管架平台就位地点附近时,驳船 1抛首锚4,尾部伸出一个尾缆10系于前面的拖轮2上。驳船1将在此区域等候, 当环境条件允许时,由拖轮2拖带驳船1缓慢前行,直至距导管架桩腿40~60m附近。上述步骤之后,驳船将采取如图3所示的系泊布置方式松开拖轮2与驳船1 之间的缆绳,从驳船I尾部伸出两根交叉缆IO,系于位于海洋平台另一端的工程船 只7上,并用两个辅助工作船2顶住驳船1尾部两舷,减小驳船l的横向漂移运动。 其中,被系船只7由其自身的系泊系统锚定于海域中,其中,该船只7的缆绳为11。 驳船利用船尾部的锚机3,绞紧尾部的缆10,船首部放缆4。通过驳船1首尾的收缆 放缆操作,使驳船1缓慢安全的向平台桩腿靠近。当驳船1尾部与最近端的平台桩5腿8平齐时,应注意防止驳船1与平台桩腿8碰撞,如图4所示。驳船1仍然利用船尾部的锚机3,将尾部的缆10绞紧,船首部继续放缆4。在 驳船导向架9的导向作用下,驳船1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海上装置系泊定位与牵拉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驳船和若干个控制所述驳船横向漂移的辅助工作船; 所述辅助工作船位于所述驳船的两舷侧面并与驳船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新仲侯金林范模易丛李达马巍巍崔玉军贾旭于春洁张保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