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71613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包括接收在带扣凹部件(14)中的带扣凸部件(12)的两部件式带扣(10)。在锁臂(30、32)的可挠段(40、42)的内侧和轴向地处于锁臂的可挠部分和按下用于解锁带扣的锁臂可触按端(44、46)之间的位置设置带扣凸部件和凹部件之间的锁合表面(146、456、64、74、154、144、76、66)。锁合表面在用于解锁的臂移动方向成角度地朝向脱离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卡扣在凹部件的凸部件的两部件式带扣,通过挤压凸背景技^ , 、 "在将凸部件充分插入凹部件时卡扣在一起并自动闩合的两片式带扣是已 知的并且在多种应用中使用。可以向每个部件附加织物带或索带, 一个带扣部 件或两个带扣部件都可以可调节地保持在索带或织物带上。将两个部件置于相 对于以缝合或以其它方式固定地锁合到带扣部件上的索带或织物带的固定位 置也是已知的。这样的带扣是已知的并且用于多种应用,包括例如背包的户外 休闲产品、自行车头盔和救生衣以及其它设备。两部件式带扣也应用于旅行包、 手提包、衣服等。在这种类型的带扣的一个已知设计中,凹部件限定凹袋并且在凹袋的横向 相对侧上包括开口或窗口 。凸部件包括具有比在从入口到窗口的一些位置处的 凹部件的宽度略宽的向外凸起的臂。当将凸部件插入凹部件时,臂被向内偏转 并且随后当凸起对准凹部件的窗口时允许臂向外回弹。随着凸起在窗口略微向 外延伸,凸部件被锁合到凹部件中。为了增加的可靠性,当凸部件到达最终锁 合位置时,凸部件和凹部件的额外对接表面彼此接合。当向任一个部件施加拉 力时带扣抵抗不期望的释放的强度由凸部件和凹部件之间的接合性质确定。对 不期望的释放的阻抗力,或者换一种说法,拉开带扣的难度,由从窗口向内挤 压凸起时臂的可偏转度、接合面滑过或以其它方式彼此脱离的阻力而确定。尽管上述类型的带扣已经在许多应用中取得成功,它们并不是没有缺陷 的,寻求改进并且改进是有利的。例如,为了提高当带扣被置于负荷下时对不 期望的带扣释放的阻抗力,已经使用了大的和厚的部件。有的带扣在处于负荷下时难于释放。尽管这样的带扣在无负荷时容易释放,如果接合表面有角度地 向前取向,释放需要凸锁臂的移动使得当接合表面彼此滑过时凸元件实际上被 更深地推入到凹部件中。当处于负荷下时,这使得负荷增加,结果是释》i^几构 难于操作。进一步地,在制造上述类型的带扣时,需要大的公差来克服在闩合 方向的锁合表面角度。相应地,当被闩合但不处于负荷下时,可能会感觉凸部 件和凹部件彼此之间松散地配合,甚至可能会卡嗒卡嗒响或以其它方式相对于 一个部件移动另一个部件。尽管这样的松散不会影响带扣的整体性能,但用户 会感觉带扣不牢靠。用户可能会调节可调节的索带、使索带拉得过紧以消除卡 嗒卡嗒响声,因为带扣处于连续负荷下。然而这会导致释放处于负荷下的带扣 时的上述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锁突接触面的两件式带扣,从而将施加在带扣上的拉 力在向外的方向传递到锁臂,从而向闩合位置推进臂而不是向解锁位置推进 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扣,具有带扣凹部件,限定具有窗口和入口开口的凹袋;以及带扣凸部件,通过入口开口接收在凹袋中。带 扣凸部件包括凹袋中的锁臂,锁臂具有相对于入口开口的末端部分和临近部 分。末端部分在窗口中可触按并且临近部分是用于弯曲锁臂的可挠段。带扣凹 部件和锁臂具有当闩合带扣时锁合凹部件和凸部件的相对位置的配合接触表 面。接触表面位于由相对于窗口的临近部分限定的轴线的内侧。配合接触表面 位于带扣内,轴向地处于在窗口内可触按的末端部分和入口开口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扣,具有带扣凹部件,限定 具有相对侧和在每个侧上的窗口的凹袋;以及带扣凸部件,接收在凹袋中。带 扣凸部件包括带附接结构和从带附接结构延伸的第一和第二锁臂。第一和第二 锁臂具有在窗口中可触按的末端部分以及用于弯曲锁臂的临近部分。带扣凹部 件和锁臂具有配合接触表面,用于将带扣凸部件锁合到带扣凹部件中。接触表 面布置在由可挠的临近部分限定的轴线的内侧;以及配合锁表面在解锁带扣的 锁臂移动方向成角度地朝向带附接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可分离的第一和第二部件的两部件式带扣。第一部件具有可滑动进入第二部件的端的可弯曲臂。可弯曲 臂具有相对于第二部件的内端和外端,内端具有沿第二部件的侧可触按的部 分。第一和第二部件具有接触锁合表面,用于在臂在凹袋中向外移动时保持第 一部件在第二部件中。在向部件施加分离力时接触表面生成臂的向外转矩。带 扣具有比从接触表面的锁合转矩臂长的从可弯曲臂的可触按部分的解锁转矩 臂,用于分离第一和第二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形式下的优势在于提供了即使处于负荷下也能容易地闩 合和解锁的两件式带扣,但是在所述带扣施加有负荷时所述带扣能抵抗不期望 的解锁。在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种形式下的另 一优势在于提供了在具有改善强度的带扣 中高效地使用材料的两件式带扣。在本专利技术的还一种形式下的还一种优势在于提供了当闩合时紧密地配合 的带扣,即使当不处于负荷下时也具有在带扣部件之间的最小游隙。当参考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权利要求和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定相 同特征的附图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清楚地知道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势。 附图说明图l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带扣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带扣的部分剖面图,其中带扣凹部件以横截面示出; 图3是相似于图2的部分剖面图,但是示出了带扣凸部件的相反侧以及以横截面示出的带扣凹部件的另 一半;图4是前述视图所示的带扣的部分剖面图,但是示出了在闩合情形下的带扣,其中带扣凹部件以横截面示出;图5是类似于图4的部分剖面图,但是说明了在释放位置的带扣凸部件锁臂 从而能够分离带扣;以及图6是前述视图所示的闩合带扣的部分剖面图,说明了带扣的一些部分的 角度关系。在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之前,需要注意本专利技术不将其应用限制于下面 说明中所述的或附图中所示的部件的构造和布置的细节。本专利技术能够有其它实 施例并且能够以各种方式被实施或实行。同样,需要理解的是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的目的而不应被认为是限制。这里使用的"包括"、"包含" 以及其变型意欲包括在其后列出的项目和其等同,以及额外的项目和其等同。具体实施方式现在更加详细地参考附图,尤其是图l,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带扣IO。带扣10包括凸部件12和凹部件14。凸部件12包括闩舌16以及包括带棒20和22的带 附接结构18。凹部件14包括接收体或凹袋24以及包括带棒28的带附接结构26。 闩舌16被插入凹部件14的凹袋24并由其接收,从而将带扣10闩合。凸部件12 和凹部件14能够被作成为由注塑处理等形成的单独的单片塑料结构。索带或织物带(图未示)能够以已知方式被附加到带棒20、 22和28上,从 而能够使用带扣10来将单个织物带的对端锁合在一起或锁合不同织物带的各 端。在图l所示的示例实施例中,凸部件12的带棒20和22能够接收以蜿蜒的形 式通过编织在那的织物带或索带,从而凸部件相对于织物带或索带被牢靠地定 位,但是可以以已知的方式沿索带的长度方向调节。能够以下述方式使用凹部 件14上的单个带棒28:索带或织物带环绕带棒28,通过缝纫、铆钉或其它类型 的坚固件将索带或织物带连接到自身,从而凹部件14相对于与其接合的索带被 永久固定就位。尽管示例实施例说明了能够沿着织物带的长度可调节地定位的 凸部件12,以及相对于织物带会永久固定的凹部件14,应当理解这两者的任一 个可以用作另一个从而凹部件可以用于可调节地将织物带定位在其中并且能 够使用凸部件使得织物带相对于凸部件永久地连接。进一步的,两者都可以具 有两个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扣,包括: 带扣凹部件,限定具有窗口和入口开口的凹袋; 带扣凸部件,通过所述入口开口接收在所述凹袋中; 所述带扣凸部件包括所述凹袋中的锁臂,所述锁臂具有相对于所述入口开口的末端部分和临近部分,所述末端部分在所述窗口中 可触按并且所述临近部分是用于弯曲所述锁臂以闩合和解锁所述带扣的可挠段; 所述带扣凹部件和所述锁臂具有当闩合所述带扣时锁合所述凹部件和凸部件的相对位置的配合界面表面,所述界面表面位于由相对于所述窗口的所述临近部分限定的轴线的内侧;以及   所述配合界面表面位于所述带扣内,轴向地处于所述入口开口和所述窗口内可触按的所述末端部分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科特D科拉萨约翰S邦达欧
申请(专利权)人: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