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NTN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机械零部件及滚动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49498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作为构成深沟球轴承(1)的机械零部件的外圈(11)、内圈(12)及珠(13)由含有0.77~0.85%的碳、0.01~0.25%的硅、0.01~0.35%的锰、0.01~0.15%的镍、3.75~4.25%的铬、4~4.5%的钼、0.9~1.1%的钒,余分为铁和杂质的钢形成;在包括滚走面(11A、12A、13A)的区域形成有氮浓度0.05质量%以上的氮富集层(11B、12B、13B),氮富集层(11B、12B、13B)中的碳浓度和氮浓度的合计值为0.82质量%以上1.9质量%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零部件及滚动轴承,更具体涉及由含3. 75质量%以上的铬的钢 形成的、在表层部形成有氮富集层的机械零部件,以及具备由陶瓷形成的滚动体的滚动轴 承。
技术介绍
以提高由钢形成的机械零部件的表层部的强度为目的,实施在表层部形成作为氮 浓度高于其它区域的层的氮富集层的处理,例如有时进行氮化处理。作为现有的钢的氮化 处理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含氨等氮源气体的气氛中对钢进行加热,藉此使氮侵入至钢 的表层部的气体软氮化处理。但是,由铬含量高的钢,例如含3. 75质量%以上的铬的钢形 成的机械零部件的表层部形成了具有化学稳定性的氧化膜。因此,即使对由铬含量高的钢 形成的机械零部件实施所述的软氮化处理,氮也不能够侵入至表层部,存在无法形成氮富 集层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方案将钢形成的被处理物配置于经减压的炉内,在该 炉内导入含氮源气体的气体后,使被处理物和与被处理物对向配置的构件、例如炉壁间产 生电势差,发生辉光放电,使氮侵入至构成被处理物的钢的表层部的处理(等离子体氮化 处理)(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2-57675号公报(专利文献1))。另外,对于等离子体氮 化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械零部件(11、12、13、21、23、31、32、33、41、42、43、51、52、53),其特征在于,由含有0.77质量%以上0.85质量%以下的碳、0.01质量%以上0.25质量%以下的硅、0.0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的锰、0.01质量%以上0.15质量%以下的镍、3.75质量%以上4.25质量%以下的铬、4质量%以上4.5质量%以下的钼、0.9质量%以上1.1质量%以下的钒,余分为铁和杂质的钢形成,在包括表面(11A、12A、13A、21A、23A、31A、32A、33A、41A、42A、43A、51A、52A、53A)在内的区域形成了氮浓度0.05质量%以上的氮富集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11-27 2007-305659;JP 2007-11-27 2007-30616一种机械零部件(11、12、13、21、23、31、32、33、41、42、43、51、52、53),其特征在于,由含有0.77质量%以上0.85质量%以下的碳、0.01质量%以上0.25质量%以下的硅、0.01质量%以上0.35质量%以下的锰、0.01质量%以上0.15质量%以下的镍、3.75质量%以上4.25质量%以下的铬、4质量%以上4.5质量%以下的钼、0.9质量%以上1.1质量%以下的钒,余分为铁和杂质的钢形成,在包括表面(11A、12A、13A、21A、23A、31A、32A、33A、41A、42A、43A、51A、52A、53A)在内的区域形成了氮浓度0.05质量%以上的氮富集层(11B、12B、13B、21B、23B、31B、32B、33B、41B、42B、43B、51B、52B、53B),所述氮富集层(11B、12B、13B、21B、23B、31B、32B、33B、41B、42B、43B、51B、52B、53B)中的碳浓度和氮浓度的合计值为0.82质量%以上1.9质量%以下。2.如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机械零部件(11、12、13、21、23、31、32、33、41、42、43、51、52、 53),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富集层(11B、12B、13B、21B、23B、31B、32B、33B、41B、42B、43B、51B、 52B、53B)的厚度为0. Il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木力八木田和宽伊藤崇森下比吕志
申请(专利权)人:NTN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